分享

读《晚清皇族困局:恭亲王孙女重说近代史》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作者爱新觉罗·恒钤是清恭忠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的玄孙女,她从1998年开始,用20年时间采访了30位家族成员,在家族视角下研究清史,写下了恭亲王家族和大清皇室在王朝谢幕前的真实记录。

人们习惯用年号称呼清朝皇帝,在正式场合则使用庙号。为表示对家族先辈的尊敬,作者在书中使用了庙号和谥号的表示方式,这也有助于读者对皇帝称号的进一步了解。

鸦片战争

作者对鸦片战争的描写中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

1,两国本不想交战

鸦片使中国陷入无御敌之兵、无充饷之银的境地,而给英国带来的是全国财政六分之一的收入。

但中国一直以“不轻启边衅”为原则,英国也只想中国打开国内市场,以便销售其庞大的工业品,并削减两国贸易赤字。英国内部本来就有不少禁止鸦片出口贸易的呼声,更反对动用国家力量来打一场由鸦片走私商人引起的战争。但反对党提出的反战决议以262票对271票被否决,仅差5票就可能终止接下来的战争。

所以,英国将这次战争称为“英中通商战争”,直到一个英国记者嘲弄英国当权者,将其命名为“鸦片战争”。

2,对外封闭

当时的中国对外了解甚少,连开明的林则徐对英国人都存有错误的看法:

英国距离我国遥远,无法给军队提供补给。只要我国封锁海疆,就可不战而胜。

英国人只依仗坚船利炮,不会战术格斗。他们的膝盖不会弯曲,一旦倒地就只能束手就擒。

英国人必须依靠大黄和茶叶帮助消化,否则无法生存。只要我国禁止出口,英国就会灭亡。

这些看法现在看起来显得太荒诞,但是中国人善于学习,所以才有进步和发展。

恭亲王

宣宗(道光)的儿子中只有奕詝和奕訢有机会继承皇位,后来奕詝胜出,即为文宗(咸丰)。之后,有关奕訢继位的各种野史不断。

1,称号的含义

作者对清代封号进行分析,发现重名的只有三个:成王、惠王、恭王。

康熙十年,圣祖封自己的五弟常宁为和恭亲王。常宁生前不受圣祖赏识,死后也不受世宗待见。文宗故意又选了“恭”作为奕訢的封号,也是提醒他要恭顺、谨慎。

2,外交

为防止大权旁落,雍正、乾隆两朝都没有出现亲王担任军机大臣的情形。

在太平军北上时,奕訢临危受命,担任了军机大臣。

他支持曾国藩等当地部队,平定了太平军,但又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

恭亲王联名桂良、文祥,递上奏折《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先分析当前的夷情,指出:英国最为强悍,法、美为其附从,最居心叵测的是俄国。

要和他们打交道,历代“专意用剿”的对外策略并不合适。眼下的局势,是剿不得,抚不得,“不得不权宜办理,以救目前之急”。

恭亲王并不只是把和列强订立的条约当成权宜之计、缓兵之计,而是真正执行这些条约,尝试去平等交往,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这等于将天朝上国与外夷放在平等的位置,直接提出此想法,必然引发朝堂的强烈反弹。

虽然当时连皇帝都被英法联军吓得“北狩”,可他们还要求这些闯入家门的外夷只能当朝贡者。可见,纠正传统思想、建立现代国家的外交观念之难。

3,自强

《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已有打算扶植洪秀全为傀儡皇帝。西方列强正图谋瓜分中国。

根据当前国家面临的威胁,恭亲王定下了“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的优先级,具体方案为:

在京师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办外交事务;

在南北口岸各设通商大臣,以便有效管理各通商口岸;

设置口岸关税;

各省办理外国事务;

在京城开办外国语学校;

收集海外商情及新闻报纸,按月送总理衙门。

十几天后,恭亲王又递上奏折《奏请八旗禁军训练枪炮片》,提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他的这两份奏折主要从外交和军事两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力图改变国运。

恭亲王为后来洋务运动的发展、南北洋舰队的建立、近现代工业的奠定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4,政治

所谓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权力的分配问题。

肃顺和叶赫那拉氏一样,都不能容忍自己的权力被分享。肃顺的“打老虎”很快成为一场政治运动,其本质其实就是权力的重新分配。后来,肃顺也被当成一只大老虎打掉,就不会太意外了。

肃顺为了掌控朝局,阻挠恭亲王觐见文宗,将恭亲王排除在八位顾命大臣之外。两宫太后与恭亲王联手,除掉了肃顺,形成皇太后与议政王同治的政治格局。

此时,大清的两大中枢机构,军机处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均在恭亲王领导之下,人员也全部经他挑选。

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天分很高,喜爱读书,常代文宗阅读奏章。她对恭亲王也是一直存有戒心。而恭亲王面对大清国的沉疴难起,已无力回天。

纵观恭亲王的一生,屡受猜忌和打压,三起三落。他对内改革,对外交流,为稳定大清国尽其所能,也推动了中国的近现代进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