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史实。《宋史》提到,在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但史书的记载非常简略,内容也互相矛盾。这就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宋元以来,流传了大量有关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故事从单独英雄扩展到全部三十六位英雄,更发展到一百零八人,其中《大宋宣和遗事》为后来《水浒传》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施耐庵保留了许多优秀的民间故事,并进行了加工,使英雄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创作出了《水浒传》。目前所见的版本也有七十回本、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等多个,其中金圣叹的七十回本影响较大。 强盗还是起义? 长期以来,对于梁山好汉是强盗还是农民起义的争议不断。 反对农民起义说的依据有: 1,梁山好汉,几乎没有一个是农民。 2,梁山好汉不代表农民利益,没有提出对土地的要求。 3,梁山内部不平等,头领变质为财主。 4,没有提出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自己的政权的要求。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大多不是农民,本身也不可能一律平等。而且只有到了农民起义最高水平的太平天国,才有《天朝田亩制》这样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 因此,《水浒传》的确是一部客观上反映农民起义的作品。 为何要招安 很多人不解宋江为何一再要招安。 这源于作者坚持忠君思想,在书中表现了封建社会进步知识分子与奸臣的斗争,并把“奸臣误国”作为梁山泊事业衰亡的原因。 所以,忠义思想贯穿全书,书名也叫做《忠义水浒传》。 读者还应该注意当时的背景:宋元时代北方非汉民族入侵中原,汉族人民为了保卫身家性命而战斗。因为,梁山好汉归顺保国、抵抗外敌也是接受招安的原因之一。 原著特点 作为名著,《水浒》表现了侠义文化,宗教文化,将暴力情节的喜剧化。当然也有吃人肉等野蛮描写,但今人不可苛求古人。 水浒人物的塑造从类型化向个性化过渡,人物性格与其社会环境关系密切。作者善于描写细节和前后对比,用于揭示人物性格的特征。水浒人物语言是口语化的,充满了生活气息,符合人物特征。 在本书中,作者按照梁山头领、血性男儿、名门后人、奇才好汉、巾帼女杰、庙堂奸邪、市井众生几类,分别剖析了一些典型好汉的经历、性格、思想,以及塑造。这对更加系统、整体地了解单个人物非常有益。 书末还提及了与《水浒》有关的其他作品,及对国外的影响。 总体而言,这本书既有大量他人精彩成果的积累,又有齐裕焜个人的见解,不失为一本有益的《水浒》导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