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阅读---读陈引驰《庄子精读》(一)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以下是根据陈引驰《庄子精读》的视频讲座整理的笔记。

读书的方式有精读、泛读、跳读和拆读。

一、精读

1,如何精读?

精度要求下功夫、完备和仔细。

下功夫是要求反复读,以前还应该朗读出声,以求”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完备是指,不仅看原文,还要看相关的著述,否则看不懂。

东方的著作经过历代的注解、发展,不能只看原著。

仔细则是要从基本字义入手,读出字里行间的深意。

2,美、真、善

道家讲求美和真相结合。庄子认为,真比美的地位更高,要保持本性。

在解读“朴素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时,逐字解读可知:

朴,原意是未经过加工的木材。素,原意是白色的生绢,即保持本来面貌。

儒家则讲美与善的结合。

《论语·八佾[yì]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是舜的音乐。《武》是周武王的音乐。善更高。

诗的最高标准是美善兼备。杜甫关心天下,所以是诗圣。

国外也有类似的观点: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that is all 

    Ye know on earth, and all ye need to know.  

---John Keats《Ode on a Grecian Urn》

3,关于翻译

对诗词的翻译有多种可能,而翻译仅是含义中的一种。

以王维的”涧户寂无人“为例,就是多意,多指向性。

刘若愚认为,诗词翻译应注意逐字翻译,整句翻译,句间关系,并兼顾个人的阐述和发展。

4,精读经典

经典才值得精读。

玩笑:经典就是人人知道要去读,却又不读的书。

读经典的好处,以一当十。读前四史,再读后面的书就势如破竹。

西方引用最多的是《圣经》和《莎士比亚》,这就是经典。

《庄子》作为经典的标准之一就是其中包含的成语极多。

以下是部分成语摘录: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大相径庭、不近人情(引自《逍遥游》)

沉鱼落雁、朝三暮四(引自《齐物论》,与现在的意思不同。)

踌躇满志,游刃有余、薪尽火传(引自《养生主》)

二、泛读

1,阅读谱系

博览(泛读)是指阅读相关的作品,扩展眼界,古今相通。

此之良药,彼之砒霜。受限于个人的接受度,年龄、文化,不可能读所有文化资源。

这就需要有阅读的中心,根据个人的思想和兴趣、学术格局,建立起自己的谱系。

2,泛读各家

仅读《庄子》不足以理解原文含义,比如庄子的一句话,在先秦同期是有许多同类作品可做对比的。

《庄子》包容了道家、名家、法家的一些观点。很多人认为《庄子》还与儒家有关,如韩愈、苏轼、袁宏道、章太炎。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把老子和庄子做了区分。

《庄子》经过了一个名学(有点像现代的逻辑)的阶段,相关的篇目有《齐物论》、《天下篇》。

陈引驰建议阅读《庄子》的顺序为《逍遥游》、《秋水篇》、《齐物论》。

《秋水篇》很重要,兼有《逍遥游》和《齐物论》的观点,没有名学的内容,是最适合概况《庄子》观点的单篇。

3,道家的出现

在先秦时代,没有诸子百家之说。当时,各派学说并没有被称为“家”,只有称为“子”。

儒家指礼学专家,是一种职业。墨家则是游离于社会边缘的一种组织。

有现场学生提出,墨家类似现代的NGO。陈引驰不置可否,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

道家的说法在汉初出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概况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

《史记》多有道家的记载,如陈平自述:“我多阴谋,此道家之所禁。”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wǎn]、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辨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

黄老之言就等同于道家,后来道家才变为老庄。

班固把刘向父子收集的天下书归类,编《汉书艺文志》,建立知识体系,分成六类书,才明确把庄子列在道家。

4,无为

道家的无为观点在《庄子》中也有体现。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庄子·天道》

陈引驰对此的解读是:

无为的是上、君;

有为的是下、臣。

上下无为,上下同德,无人做事。

上下有为,上下同道,无人主宰。

此外,这段文字还可作传统思想与现代管理的发挥。

对于类似的观点,陈引驰也做了引用。

”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为一体。“

---《管子》

即上下不同,不能做一样的事情。

”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

---《慎子》

即君逸臣劳,《淮南子》也有类似的观点。

”此篇之说,有与庄子之旨迥不相侔[móu]者,特因老子守静之言而演之,亦未尽合于老子。盖秦汉间学黄老之术以干人主之所作者。“

---王夫之《庄子解》

三、跳读

1,现代小说

跳读对于现代小说很必要,因为现代传播媒介的变迁,导致小说存在大量的敷衍。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在《ten novels》指出,很多书都不要从头读到尾。

绝大部分小说都经不起精读,只须跳读。只有傻子,才会把一部书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

《唐吉科德》中有很多插科打诨,第一遍通读,之后就可以跳读。

狄更斯的很多小说发表在杂志上,而且他善分心工作,还同时给几家杂志写不同的小说。

由于有期数和篇幅的要求,他就故意拉大小说的长度,必然影响整篇结构和文学质地。

有些译本的质量粗劣,推荐看李健吾翻译的《包法利夫人》。

2,删节

萧伯纳不准英国人改动他的剧作,演出的效果不佳。而德国人删节原著后,观众的反响就好的多。

陈引驰认为中国的小说都应该大幅删减,唯有红楼梦可删减的最少。

当然,红学家不同意,他们认为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意义。

3,精读《庄子》

《庄子》在历史上最长的版本有52篇,郭向将其删为33篇。

《庄子》也不必全读,其中不少内容相通。(当然,陈引驰已全部读过,才有此结论。)

各篇有重要性、质地上的差异,只须读最重要的篇目。比如,有人只注其中的7篇,其他则不读。

四,拆读

拆读就是换一个角度再读,掌握其中多方面的价值。即苏轼认为的,读书要讲究“八面受敌”。

1,多方面解读

庄子所说的“道术将为天下裂”,就是指天下各种知识和文化都是道术分裂后产生的。

古代文学就是如此。诸子散文是文学与思想的结合。历史散文是历史与文学的结合。

诗经最初不是文学,而是周朝礼仪文化的一部分。

对于《史记》是史书还是文学历来有争议。历史关心事件,文学关心人。

陈引驰认为,《史记》从根子上就体现出了文学性。因为,一有情感因素;二是采用了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提到“《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在自序中称,自己继承的是孔子作《春秋》的精神。《春秋》对人物的描写是有褒贬的态度,真实性并不是第一位。

《史记》中不乏对人的复杂性、多面性的体现。

比如,司马迁不喜欢商鞅,认为其刻薄少恩。在描述卫相向国君推荐商鞅的前后经过中,他刻画出了几个当事人的鲜明个性,颇具文学性。而真正的史书对这样的事件,可能就仅用简单的几句话而已。

2,把握中心

刘述先讲《孟子》。牟宗三问他,“孟子说了什么?”刘答不上来。

牟说,孟子讲了八个字,即仁义内在,性由心显。孟子思想的核心即性善,动恻隐之心。

同样的,《庄子》也需要拆开读,抓住重点,把握中心,再进行组装、重新结构。

(陈引驰的讲座常常顾左右而言他,这些内容看似偏离主题,却往往又是奥妙之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