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业强国日本最终战败,而国力较弱的中国却取得了胜利?在作者已经阐明的基础上,以下是对原书以及相关内容进一步的整理,以便突出抗日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 一,经济 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稀少,各种重要原料及石油、钢铁、机器等必须从其他国家进口,经济的独立性和战争的持久性不足。 当日本妄想吞并比自己大数十倍的中国时,只能迷信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然而,在中国坚决抗战下,日本被拖入战争的泥潭。为了继续战争和减轻财政负担,日本一面扶植傀儡政权,以战养战,一面更加疯狂地扩张军力,南进侵略更多的地区。以日本微弱的财力,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等于饮鸩止渴,自寻绝路。 如作者文中所述,中国则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发展工业,促进农业,这是支撑持久战的物质基础。 二,军事 日军的长处在于武器先进,短处在于兵力不足。 据陈诚披露,自七七事变以来,国民政府军动员的兵力一直在增长。至1942年2月,国民政府投入的兵力已达到日军的两倍。可见,国军是通过人数优势来弥补武器的劣势,因此伤亡人数也是日军的1.7~1.8倍。但是,自徐州失陷到武汉失陷,双方伤亡大抵相当,表明日军作战越来越困难。 日本一面要侵略中国,一面还要防御苏联,兵力显然太少。为了挽回颓势,日军也不得不使用伪军,甚至不择手段,频繁使用毒气阻止国军进攻。 即便如此,也无力改变整体抗战形势的变化。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军的作战区域过广,兵力相对不足,被国军各个击破而失败。 在抗战后期,中国得到盟军援助后,日军也逐渐失去了武器上的优势。 三,地理 日军侵略中国之初,战场多在平原和沿海、沿江地带,有利于日军占优势的军舰、战车进行支援和进攻。 徐州会战结束后,无论西北还是华中,中日战争的战场都相继转到了山岳地带,地理条件开始偏向中国。华中峰峦叠嶂,不仅是限制日军机械化部队行动的天然屏障,也是中国军队的游击据点和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 中国西南形成了广大的战略纵深,不仅保存了国民政府,也成为战时的经济基地。即便日军占领了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土,进一步分兵驻守后,又激化了兵力不足的矛盾,更容易遭到中国军队的打击。 四,局势 1,国内 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制定了持久战和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日军的烧杀掠夺也激起了各地民众的激烈抵抗,义勇军等抗日武装团体层出不穷。 在全民抗战的局势下,日军虽然在会战中惨胜,但难以维持攻势,只能控制占领区的个别要点,广大农村则留给了中国军队。 这样就有利于中国军队发动游击战,而且不仅在农村,也包括城市,持续消耗着日军。国民党特务机构也十分活跃,在敌占区搜集情报、实施暗杀和破坏,动摇日本的统治。 2,国际 中国孤立抗战的时间实际很短,整个抗战期间不断得到来自外国的支援。 早期有德国顾问团,然后有苏联的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有美军参战,这些都无疑支援了中国抗战,加速了中国胜利的到来。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抗战也提供了物资捐助、抵制日货、直接参与对日作战等支援。 日本却要对付盟军各国,还不得不从中国战场分兵用于太平洋等各个战场。在最后关头,日军在南方继续遭到国民政府军的反击,北方的中共军队和苏联又展开了大规模攻势。日军在南北夹击下,迅速走向溃灭。 总之,日军侵华不占天时、地利、人和,又无经济支撑,必然失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