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术方技之学、方术考---读《中国方术考》(3)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数术方技之学

1,中国文化的另一条线索

人们往往把中国文化理解为一种纯人文主义的文化。但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这种观点已日益显得片面。在我们看来,中国文化还存在着另外一条线索,即以数术方技为代表,上承原始思维,下启阴阳家和道家,以及道教文化的线索。

讨论这一线索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性:

第一是对哲学史的研究。

中国的古代思想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如果有,无疑是集中在阴阳家和道家之中。这两家和数术方技之学的关系很明显。

关于阴阳家,过去的哲学史著作往往是一笔带过,顶多讲一下邹衍的“大小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毕竟邹衍的书已失传。近年来我们终于认识到它的内涵比想象的复杂得多。阴阳家是以谈天道为主,根源是数术之学,对宇宙本体有一整套的看法。

第二是科技史的研究。

数术涉及天文、历法、算数、地理和气象学,方技涉及医学、药剂学、房中术、养生术以及与药剂学相关的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和化学,不仅囊括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所有“基础科学”,而且还影响到农艺、工艺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当然,数术方技既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源泉,也包括了许多与“科学”概念相反的“迷信”。所以,从消极的方面讲,你可以叫它为“伪科学”(pseudo-science),从积极的方面讲,也可称之为“原科学”(proto-science)。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本是数术家的工具,而火药源于方技家的炼丹。

第三是宗教史的研究。

一般来说,宗教除了崇拜特定的神之外,还要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哲学表达,并与某种社会运动有关,受到民间信仰的支持。在中国,惟一接近这一标准的本土宗教只有道教。道教不仅以数术方技作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把老庄的著作作为其哲学表达。它与阴阳家和道家都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道家的养生思想。道家的传播除了赈济钱粮外,也通过行医治病,甚至方技之学的“男女合气”来吸引群众。

2,研究范围

数术方技之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两方面:

(1)大宇宙(macro-cosmos),即“天道”或“天地之道”。

(2)小宇宙(micro-cosmos),即“生命”、“性命”或“人道”。

在数术方技之学中,后者被看作前者的复制,而前者的创生又根据了某种自然而然的终极原理,即《老子》中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国古代研究“天道”的学问叫“数术之学”,研究“生命”的学问叫“方技之学”。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这些学说的学术传统、知识体系和概念术语往往被全盘西化,惟一得以幸存的是中医。

《史记》是关于数术方技最早的系统记载,其中的《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讲数术,《扁鹊仓公列传》讲方技。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是最早记录了中国古代数术方术的目录。《汉志》的《数术略》分为天文、历谱、五行、蓍[shī]龟、杂占、形法六类。只有形法类,包含相地形和相宅墓、相人、相刀剑、相六畜等,只有《山海经》保存了下来。《汉志》的《方技略》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只有医经类的《黄帝内经》保存了下来。

3,“依托”不等于“伪造”

在古代,老师的传授一般没有书,往往只靠口传心授。学生不是从书中的思想来认识老师,而是从老师的经历和言行进行学习。只要“学不足以名家”(即尚未另辟师说,自立门派),“则言必称师,述而不作”,不但要记录和整理老师的言论,解释和阐述老师的思想,而且还要附以各种参考资料和心得体会,理所应当地把这些统统归于老师的名下,“原不必于一家之中分别其孰为手撰,孰为记述也”。也就是说,著作权可以不明确,但“师说” 和“ 家法” 必须毫不含糊。这对理解古书的年代恐怕是最根本的一点。

对于诸子之书(包括儒家六艺),我们至少可以根据它们的“师说” 和“ 家法” ,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但对于数术方技类的实用书籍,情况却有所不同,往往都是“授受不明,学无家法”,属于古人说的“依托”。

“依托”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一种概念和术语,不等于后世辨伪学家所说的“伪造”,只是各种实用书籍追溯其职业传统的一种特殊表达。古代的实用书籍多托名于黄帝君臣,数术方技的书尤其如此。

(在陈引驰的《庄子精读》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方术考

1,数术考

以下是书中主要研究的占卜体系以及有关的巫术。

一、星气之占

星气之占是直接根据星象和云气的观察来预言天道吉凶和人事灾异。古代讲天文的书,如《甘石星经》、《淮南子·天文》、《史记·天官书》等都包含这类内容。古代讲星气之占的书很多,但大多失传。在出土文献中,马王堆帛书的《五星占》和《天文气象杂占》就是属于此类。

二、式占

式占是以式,即一种模拟宇宙结构的工具(漆木、象牙或者铜制的上下两层盘,天盘对应时辰,地盘对应方位),进行占卜,与天文历算关系密切。但这并非真正的天文仪器或者计时工具,式法也非真正的历术推步。它的特点在于符号化和格式化,适于由一点做无穷推演。这种思维模式渗透于中国所有的实用知识,成为分析的逻辑工具,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宇宙理论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择日和历忌

四、刑德(阴阳祸福)

五、风角 (风向变化及冷暖强弱)、五音( 以五音十二律与风对应)

六、龟卜

七、筮[shì]占(即用蓍草占卜)

之后简化的“数字卦”是用十进制的一、五、六、七、八、九这6个数字来表示。

八、占梦(攘除恶梦)

十、厌劾妖祥(即驱鬼除邪,与用符水咒禁治病的祝由术同类,但不局限于治病,概念更广。)

古代铜镜纹饰不单是用于艺术,也与数术思想有关,有厌劾的功用。大家都很熟悉的《西游记》中的“照妖镜”,并非作者杜撰,比如明镜就是道家的重要法器。

符书源于对图画、文字魔力的崇拜,是原始巫术中很重要的一种。特别是“图”比“文”起源更古老。由符书的认识,我们可以窥知,人类的许多早期艺术品(如石器时代的岩画,青铜时代的铜器纹饰),都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种艺术品,除了赏心悦目,它们往往还包含着许多神秘主题,具有一定的厌劾作用。

十、相马、相狗、相刀剑

古代相术是以目检的方法为特点。它所注意的是观察对象的外部特征(形势、位置、结构、气度等),所以也叫“形法”。从“象数”的角度讲,它侧重的是“象”。

十一、古代占卜的三大系统

中国古代的占卜虽然头绪纷乱,按照天地、动植物以及人体、灵魂、疾病和鬼怪,大致可分为三个系统:

(1)与天文历算有关的星占、式占等术;

(2)与“动物之灵”或“植物之灵”有关的龟卜、筮占;

(3)与人体生理、心理、疾病、鬼怪有关的占梦、厌劾、祠禳等术。

2,方技考

与人体有关的古代知识体系,在古代叫做“方技”。不仅包括医术,还有养生术、求长生等,带有巫、医不分的原始特点。

葛洪以金石为贵而贱草木,来自他的机械推理:吃什么就变什么或以形补形。他注意到草木容易腐朽,不如金石永固,所以认为“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葛洪的炼丹术属于外丹术,以“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为特点。葛洪以“金丹”(汞、砷、铅的化合物)、“黄白”(金银)和“五芝”(石珊瑚、钟乳石、菌类植物、蟾蜍等,推崇其中的矿物)为上,而以其他金石之药和草木之药次之。这和医术中的方药是不同的。医家毕竟以治病为主,强调对症下药,对药物的选择以无毒和少毒为上。

炼丹术的起源是尸体防腐和冶金术。

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秦汉,墓葬使用朱砂来防腐极为普遍。马王堆女尸是生前长期服食,凤凰山男尸是死后灌入。古人重视丹砂,除了认为它“主身体五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还因为它对治疗痈[yōng]疮有效。古人认为痈疮属于人体腐败,与衰老和死亡是同类现象。于是,也把丹砂当作是“活人防腐剂”,马王堆女尸就是明显的例子。

玉也是古人追求“金石之寿”、“假外物以自坚固”(《抱朴子·金丹》)的“仙药”之一。他们除了常常佩玉,并用玉屑制成饮料和防腐剂。

中国古代的炼丹术需要从自然的原料中提炼出“还丹金液”一类的化学制剂,因此依赖于复杂的冶金技术。

此外,书中还有大量篇幅从资料和文物中考据了养生导引和房中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