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避讳形成的原因、研究避讳学——读卞仁海著《汉字与避讳》(下)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避讳形成的原因

从发生学上讲,避讳源于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禁忌(塔布taboo)。但是,避讳又是社会文化现象,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和发展总是与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息息相关。尤其是敬讳,它是语言禁忌与政治相结合的权力话语,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因此,只有联系中国社会和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用语言文化学、社会学等诸多人文学科的多维视角来观察,才能把握中国避讳独特的人文内涵。

一、形成避讳的心理机制

避讳心理,各民族普遍存在,如西方人忌讳“13”,日本人忌讳“四”,等等。汉民族的避讳既包含人类普遍具有的避忌心理,又体现出不同于其他民族所独有的文化心理特点。

(一)迷信、畏惧心理

中国人对名字的迷信程度是世界各民族中独有的,从而形成中国人所特有的名讳。

古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名字,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取名也很有讲究,往往通过取名来表达某种愿望,如霍去病、辛弃疾、陈延年、蒲松龄等。既然国人对姓氏名字如此重视,其名讳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求吉心理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类总是向往美好的事物,回避不好、凶恶的事物。表示人的缺点、弱点以及生理缺陷的字眼都是当事人不愿意看到或听到的,所以,人们总是尽量回避“死”字,讳疾忌医。

(三)审美心理

人们不仅在生活中有审美需求,在语言应用中也具有审美心理,即追求语言审美。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总是回避一些低级、鄙俗的词语,甚至是脏话,而使用一些文雅、好听的词语。

1. 避俗求雅

古往今来,各民族对人体的分泌和排泄均持厌恶回避的态度,如果直言不讳,会觉得有伤大雅。因此,人们总是创造各种避讳加以回避。

先秦文献中几乎不见“屎”字,“屎”多写作“矢”。此外,“溲”通“滫”,表污水义,婉指排便。“更衣”是换衣服,婉指上厕所。旧时科举考试,考生不得随便出入,场内设有“出恭入敬”牌,考生如要大便,须先领此牌。之后,人们以“出恭”婉指大便。

重义轻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因此,古人把钱当成俗物而不愿直言。

六朝口语中的“阿堵物”,即“这个东西”,用来婉称钱。铜钱外圆,内有方孔,故以“孔方”婉指钱。又以“润笔”、“润毫”婉称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古时有人自以为老芹蒿好吃,向乡豪极力推荐,反遭乡豪讥笑。后以“献芹”为所送财礼的雅称。

2. 避亵求雅

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含蓄、内向、保守重要特征。在“性”方面,人们更是含蓄羞涩,谈“性”色变。对于表现性器官和性关系的词语,历来是讳莫如深,羞于启齿,认为此类词语低级下流、不登大雅之堂。因此,人们创造了大量有关性方面的避讳词,以避亵求雅。

在古代,女子的小脚被认为是性感部位,因而产生了诸如“金莲”、“寸金”、“玉笋”、“莲瓣”、“香钩”、“玉弓”、“玉钩”等避讳词。人们讳言人体生殖器,就用“隐处”、“下体”、“私处”等来婉指。另以“帷薄不修”指两性淫乱关系,以“襄王梦”、“鄂君翠被”婉指男女欢合之事。

(四)憎恶心理

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讳言、讳用其名的,这是恶讳。如唐肃宗憎恶安禄山,就更改了当时带“安”字的郡县名。

二、形成避讳的社会机制

避讳不仅是心理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人固有的名讳心理因为有了权力和礼制而变得更加嚣张和登峰造极。封建王权政治和宗法制度渗透在语言禁忌中,使语言避讳蒙上了政治和礼制的色彩。这时避讳就演变成一种权力话语,是权力和权威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称谓词体现了森严的等级秩序。同样是死,不同人的死称谓不同,如《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专指皇帝死的避讳还有“驾崩”、“山陵崩”、“弃群臣”、“宫车晏驾”等。《唐书·百官志》:“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朕”本义为“我”,无论高低贵贱,均可使用。但自秦始皇开始,规定“朕”为帝王专用。

如何理解语言,可谓见仁见智。但统治者掌握了话语权,就意味着掌握表述思想、传达意志的权力,可以对语言进行任意曲解或者强行解释。文字狱把这种权力话语发挥到了极致。避讳已经沦为维护封建专制和权威的工具。

为帝王者讳,为尊长者讳,为官者讳,为圣者讳,它们在本质上如出一辙,即是在汉民族名讳心理的基础上,由封建专制集权和宗法制度所催生出的一种权力话语。

三、避讳的语言学本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因人们的交际而出现、而存在、而发展。于根元先生就指出:“语言存在于交际之中,交际之外无语言。交际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动力和目的……交际是决定语言现象的根本条件。”

(一)委婉语是人际交往的需要

忌讳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委婉语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在交际中具有积极的意义,能促进人际交往。

古代尊辈对卑辈称名,卑辈对尊辈只能称字,平辈之间亦称字,自称只能以名。在自称和对称时,其特点是,自称的委婉语总是往卑贱的方面称说,而对称的委婉语总是向高贵的方面称说。自称的如“鄙人”(粗鄙之人)、“卑职”(卑微之职)、“不才”(无才之人)、“不馁”(即不才)、“在下”(尊者上座,我自然下座)、“老朽”(老人自称)、“末学”(文人谦辞)等;对称的如“尊驾”(对方之车马)、“阁下”(呼其阁下侍从而告之)、“卿”(对方尊称)、“台下”(对方敬辞)、“足下”(对方尊称)等。

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在古代外交辞令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敬讳语也是语言禁忌适应语言交际本质的产物

敬讳是权力话语,要求语言禁忌,回避语言中的一些词汇,而在交际中又需要这些词汇,也就出现了敬讳的替代语。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敬讳语实质上是适应语言禁忌而积极运用言语修辞进行表达的一种交际方式。

避讳是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和语用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但当避讳和交际的矛盾不可调和时,避讳必须向交际妥协。汉代3个皇帝的名字由双名改为单名,以及汉晋期间盛行的单名现象,也都是为了减少人们犯讳的概率,从而更好地运用于语言进行交际。

研究避讳学

一、普通避讳学

历代都有人关注、研究避讳现象,避讳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学问,即避讳学。陈垣先生早在《史讳举例·序》中就指出:“研究避讳而能应用之于校勘学及考古学者,谓之避讳学。”

避讳学和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文献学、文化学等诸多人文学科密切相关。但是,避讳学不应该是以上诸多人文学科的附庸品,可以衍生出下位学科,比如史讳学、语讳学、俗讳学、避讳文化学、避讳文献学等。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垣先生所说的避讳学应该是避讳学的下位学科,即史讳学。

避讳学应该是工具学科。避讳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避讳学要帮助读者扫清因避讳而引起的古文献的文字障碍,并解释和避讳有关的文化现象;对文史研究者而言,它有助于文史考证和古籍整理,比如古音古义考证、校勘古籍、考订年代、鉴别伪书、鉴定版本等。

至此,我们可以给出普通避讳学的概念界定:

普通避讳学是一门研究避讳现象发生、发展一般规律及其应用的边缘学科,它也是一门指导文史研究和古籍整理的应用型工具学科,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主要有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文献学、文化学等。

二、查检避讳字和学习避讳的著作

(一)查检避讳字的工具书

1.《历代避讳字汇典》,王彦坤编著,中华书局2009年版。

2.《史讳辞典》,王建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3.《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李德清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学习避讳的重要著作

1.《史讳举例》,陈垣著,中华书局1964、2004年版。

《史讳举例》第一次初步建立了现代避讳学的学科体系,标志着现代避讳学的形成。

2.《经史避名汇考》,周广业撰,台湾明文书局1986年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经史避名汇考》集避讳史料之大成,是所有避讳之学的研习者都必须重视的参考书和工具书。如果再编人一个详尽的讳字索引,并补上清代讳例和太平天国避讳,其实用价值就更高了。

3.《中国古代避讳史》,王建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汉语语讳学》,陈北郊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避讳学》,范志新著,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