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渊明的智慧与勇敢

 峨嵋吹雪 2021-12-13

思考因一则《女孩高考落榜回山务农城网红,三百万人看她抓鱼砍柴》网贴而起。

一个山里的孩子,有意无意之间成了网红。说她有意,拍照发视频都是她自己的选择;说她无意,是因为能否红往往并不由她做主,属无意插柳柳成荫。

我倒更关心后续会如何发展?文中说,她已经借助网络平台销售土特产赚了一些钱(每月6000元左右),在当地应该算不错的收入。并且她还很有自己的计划——构思着把村里贫困户种植的血藤果发展为完整产业。

另外,是不是还有几种可能。

其一,红了一段不再红。对她的抓鱼砍柴,围观渐稀终至于无。这种可能是有的,因为喜新厌旧也许是人的天性。

其二,红了一段继续红。或者是她的事业大发展,或者是广告公司(也有可能是当地政府)找上门,请她代言产品,或者作为当地形象代言人,于是她有了一份收入,甚或是一个职业。然后她的人生进入一个新阶段。

关键其实在于她到底能够红多久。

而这所谓的“红”,本质就是获得了一种“名”。为了保持继续红,她下一步会干些什么呢?

她之所以能红,是否与她自身的淳朴、真诚有关,与她所生活的环境有关,与她的年龄性别有关?

换句话说,她要靠什么来保持这种吸引与关注?

这也许是我的思考,难道不在她的思考之列吗?

在盛名之下,她将会如何取舍?

因为她如今的“名”,其实已经关乎到了“利”。名缰利锁的说法似乎大有道理,置身其间,能够挣得脱的似乎少之又少。但也许任何事均有利弊两面,眼下只见到利的一面,如果弊的一面一旦凸显,又将如何处之?

我甚至想到了陶渊明,想起他的那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极特殊。先此遭遇了所谓的“五胡乱华”,最大的问题就是“乱”。

权力交接不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篡夺、血拼一而再三。特别是陶渊明所在南朝,刘裕所建的宋开启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先要夺人家的权——逼着人家禅让,又要取人家的命——刘裕次年就杀了禅位于他的晋恭帝。要权又要命这点此后竟成为惯例。这个先例一开,他的儿孙之间也相互挥舞起了屠刀,刘义隆登基之日也就是他的兄弟刘义符、刘义真的送命之时。其后的争权残杀更加严重,甚至把失败者满门尽灭,有时进而也殃及无辜百姓。

更有伦理道德的沦丧、秽乱。前废帝刘子业竟然把姑母新蔡长公主纳入后宫。他姐姐山阴公主对他说:“陛下有许多妃殡,我只有一个附马,太不公平。”于是他就替姐姐置“面首”三十名。制造出历史上有名的奇闻。

也许乱只是一种表象,背后则是滥权或说是权力任性。帝王任性,各级官员也要显示威风。否则怎么会制造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轶事。

但凡乱世,自然有许多人蠢蠢欲动,乘势而起。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事例便屡见不鲜。昨天他杀人,后天人杀他。他杀人时快意,他被杀时已无法回头。

当此之时,陶渊明能洞察时事,果断抽身,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吗?在选择了道路后遵行到底,一再拒绝礼聘,面对重金、高薪不为所动,不也是一种勇敢吗?

说这些,对那个带点一玩一试心态的小姑娘袁桂花似乎过于沉重了。然而,名利面前,也许每个人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恰似电影《少林寺》中的那句台词:“尽形寿不饮酒,汝今能持否?”(直到这有形之躯走到尽头都不饮酒,你现在能持守吗?)

2018年9月27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