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噩耗传来,令人遗憾,朋友圈为之刷屏。当时我就在想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纪念袁隆平。于是就有了如下想法。“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这是秦人的哀叹。秦穆公死了,有几位勇士殉葬。其中有这位“子车奄息”,此奄息勇猛过人,百人难敌。如此的勇士,面对着自己的死穴,止不住两股战栗。苍天啊,这是要杀死我们的好人。假如能够替代他,多少人愿为他献身。因为一个人死了,需要另有人殉葬。需要勇士,需要侍者,需要厨师,需要卫兵,如此等等。这是对死亡的一种态度。殉葬的制度改了,但是风俗在,后世的人使用纸马、纸人等等。《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老子死了,他的生前好友秦失吊唁,对着老子的尸体大号三声就出去。老子的弟子很不满,纷纷指责。反而被秦失教训一通,说你们聚集于此,这么多人,本不想说些啥的也在说,本不想哭的也在哭,如此喜生恶死,实在违背天理人伦,都忘了人禀承自然、受命于天。来到世上,应时而生;离开人间,顺依而死。安于天理,顺从变化,哀乐便不能入心。古人们称死亡为自然得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我祈愿天下之人尽皆长寿,但也希望持后一种态度的人多一些。因为死亡本来无可避免,人人皆有这回事。大限来临,坦然而死,又有什么好遗憾呢?持这种态度,也许能活得更潇洒。这其实是第一个问题的延伸,又有些不尽相同。但我想强调的是,不能因为他是科学家,在死亡问题上就可以享受某种优待。换一种说法,即普通人可以死,而科学家就不能死。我觉得这种观点要不得,按我的理解,生也好,死也罢,人人平等。人人都应该好好活着,每个人的死亡都应该得到尊重。假如以某个条件而做出例外的安排,则穷人、傻子、残疾人甚至于长得不好看的人、个子矮的人……许多人都应该优先死,反之者再做一番排队。这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我希望众生生而平等,死而平等。无论他是否科学家,我都愿他生而美好,死而安然,我愿对每个逝者表示哀悼。要想纪念袁隆平,首先必然涉及对他的评价。我希望对他生前的贡献能有个客观、中肯、公允的评价。能够既不溢美,也不掩恶。通过宣传,袁隆平的事迹已众所周知。我之所以期待不掩恶,倒不是我知道他有什么恶,只是说假如他真有什么缺点,没必要为他护短。因为他是一个人,做了很多事,也说过很多话,做事多了,说话多了,难免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之所以要纪念袁隆平,是因为他对中国人吃饭问题贡献大。当下中国人之所以大部分都能吃饱饭,有他的一份功劳。他的功劳不小,但也不宜夸大(有说吃饱全靠他)。以我自身的经历看,当下的中国人之所以能够吃饱饭,首先是制度有进步,也即是实现了“联产承包”。假如没有联产承包,我相信仅凭袁隆平个人的力量,或者仅仅靠技术的进步,难以解决吃饭问题。只要简单回顾历史,相信大家能理解。假如有人不理解,我们可以再探讨。我曾经是个农民,也曾经下地劳动,更曾经经历过人民公社、生产队,也曾经经历过联产承包。我自己曾经吃不饱,当我能够吃饱饭时,我尚不知道袁隆平。而且,我们那里是旱地,基本并不种水稻。当下的中国人之所以能够吃饱饭,其次是思想有转变。坚持了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不要忘记,“亩产万斤粮”,“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放卫星,比吹牛,荒唐造假,糊涂蛮干,曾经造成大量非正常死亡,然后归罪于天。我们国家曾经发生过很多那样的荒唐事。当下的中国人之所以能够吃饱饭,第三是不再窝里斗。坚持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这么说,假如不忙于生产、发展,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继续你斗我我整你,人整人,则纵有千千万万个袁隆平也白搭。因为袁隆平很可能无法成为袁隆平,很可能早已被斗死了,整死了。袁隆平自己的命都保不住,又何谈他的发明创造,研究贡献。很简单,继续走发展的道路,坚持走科学的道路,坚持实践的道路,坚持不断改革我们的制度。通过好的制度,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让科学家安心搞科研,不要外行领导内行,不要乱指挥、瞎指挥,让更多的“袁隆平”涌现出来,让更多的愿意为人类做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涌现出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世界人民普遍向往的乐土。则袁隆平虽逝,却可以含笑九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