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纠结与毛遂的轻蔑

 峨嵋吹雪 2021-12-13
孔子一般不纠结。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我真的什么都懂吗?不是啊。有个粗鄙的人来,诚意求教。我问过事情的两种极端,然后就把问题穷尽了。
怎么解,譬如吃饭。孔子问,一口也不吃,三天也不吃,什么都不吃,怎么样?不行。口中不离食,美味珍馐,大鱼大肉,一直吃一直吃,怎么样?也不行。
所以,孔子的法宝叫中庸,既不饿死,也不撑死,适可而止。
孔子有时会纠结。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平庸粗鄙的人可以跟他一起服务君主吗?当他没有获得职位,忧虑得不到。获得之后,担心失去。出于对失去的担心,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人生实苦,就苦在患得患失四个字。佛教徒让你放下,放下的还是这四字。一般人总归放不下,所以也就煎熬着。患得的人会不会各种手段呢?请客送礼巴结,都是习惯。患失呢?献媚取宠,邀功请赏,排斥猜忌,又是费尽心机了。
孔子果然看得透。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子张问什么是崇德、什么是辨惑。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主,跟从义的指示,就是崇德。喜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着,厌恶一个人就希望他死去。既想要他活,又想要他死,这就是疑惑。《诗经》里说的:'真的不是因为富足,只是因为不同。”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这感情,是同时呢,还是有先后?两种交织一起,是很迷惑,也很纠结。若有先后,一会儿是爱,一会儿又是恶,也够煎熬啊。

骑车在路时,便想起孔子。坐在食堂里,却忆起毛遂。
“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脱颖而出,即其人焉。
这是李白求进步的投书,所自许的便是那位毛遂毛先生。
毛遂的故事,借司马迁一支生花妙笔,广为流传。
秦国围攻邯郸,赵派平原君求援,拟推楚为盟主,合纵抗秦。
原君领命,拟率门下智勇兼备的食客二十人往楚。出发前的打算是,到楚之后,大家客气地谈,谈成最好,谈不成就动武挟制楚王。此去只能成功。
干部必须得力,人员务必可靠,就在门客中挑选好了。选来选去,却只得一十九人,第二十位怎么也找不到。
这时候,毛先生自告奋勇,自我推荐,不妨拿我充个数吧。
平原君问,先生在我家多少年了?
已整三年。
有才能的贤士处世,就像把锥子放入麻袋,锋芒毕现。先生在此三年,默默无闻,先生不要去,还是留下来。
假如早被放入麻袋,何止锋尖,整个锥子都露出来,今天就请把我放入麻袋吧。
平原君只好答应,那十九人眉来眼去,暗暗嘲笑。大家都是文明人,不说而已。
一路无话,到了楚国,毛遂与十九位大哥探讨辩论,天下局势如入掌握,大哥们口服心服,自愧不如。
关键的时候终于到了。首先上场的是平原君,唾沫四溅,从晨至午,口干舌燥,并无结果。
十九位大哥一捅毛遂,该你了!
毛先生手握剑柄,疾步入堂,对平原君说,谈合纵不外利害两字,两句话足矣,从早至午没有结果,是何缘故?
楚王一见,就问平原君这人是谁。
平原君回答是我家臣。
楚王脸色一变,厉声呵斥,我跟你的主人谈判,哪里容你插嘴,还不快下去!
毛遂紧握剑柄上前,大王敢呵斥我,仗着楚国人多势众。现在我们相距十步,十步之内人多势众就用不上。实话说,您的性命在我手中。我的主人在前,当着他面你呵斥什么?再说商汤凭七十里方圆统一了天下,周文王靠百里大小的土地令诸侯臣服,难道是凭恃兵多吗?是因为把握形势,奋其声威。现如今楚国纵横五千里,士兵上百万,本可以争王称霸。但白起一个小毛孩子,带领几万人,一战攻克鄢郢,再战烧毁夷陵,三战侮辱到贵先祖的陵墓。秦楚之间,血海深仇,连赵王都为君感到羞耻,而您茫然不觉。合纵为楚,不是为赵。我的主人在跟前,你呵斥什么?!
楚王一听,脸皮发热,冷汗沾衣,态度立变:“是,是,先生所言极是,我一定竭力合纵。”
毛遂逼问:“盟约确定吗?”
楚王答:“确定了。”
毛遂命令楚王近臣:“取鸡、狗、马的血来。”再双手捧着铜盘跪下把它进献到楚王面前:“吮血示诚,大王先,我家主人次,最后是我。”
就这样,在楚国的殿堂上确立了盟约。
毛遂左手托起一盘血,右手招呼那十九个人:“各位在堂下也一块儿吮一口吧。子诸人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我怎么又想起了毛遂呢?
因为某日某君说,先生理应得到重用啊。彼时闻言,当场喷饭。时也运也命也,时或不至,容在下袖起手来。
(全部网图)

2021年10月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