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老子到孙子,大自然给哲人以启示

 峨嵋吹雪 2021-12-13

(网图)

先从刘基一首诗说起来。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好大雨!暴风骤雨,古台高城,撼地激雷,鬼哭神惊。急雨过后,风云无迹。一片池塘,草色葱茏。蛙声如鼓,竞相争鸣。
后人评说,刘基作为诗人,更主要是政治家。政治家的胸怀往往与大自然景况相融合,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
同样一场雨,在刘基这里可以理解为政治变换,政权更迭,对垒厮杀,血流成河,新政稳定,大地山河重现生机,处处新声。


到老子那里呢?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自然无言。大风刮不了一早晨,急雨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的是谁?天地。天地作风作雨,还不能支持长久,何况渺小的人类呢?


到孙子那里呢?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扩)弩,节如发机。(孙子兵法·势篇)
奔腾的水流,漂浮起石块,出自于势。鹰隼疾飞而下,所遇者毁,是因为强劲快捷。因此善战者一定造成居高临下以众克寡的势,蓄积足够的力量,奋力一击。造成的势就像张开的劲弩,其节就像要扣动弩机。
假如以老子观孙子,其势其节可持久吗?不能。所以呢?“兵贵胜,不贵久。”“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大哲之间,意思相通。
再把刘基的诗想一想,有意思。
2021年12月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