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6. “希言自然”的“希言”是少说话吗?

 舞酒绿林 2022-07-29 发布于广西

“希言自然”是《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第一句。这一句的通行解释是:少说话,乃符合自然。这样翻译正确与否,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希言者,谓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说“希言”就是“爱言”,也就是“自然之道”。这种说法虽然古老,但不好理解。“希”与“爱”找不到相互联系的共同点,“希言”就是“爱言”也没有依据;“爱言”与“自然之道”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言”是说话的意思。

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然则无味不足听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王弼也是“以经解经”。他以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取其“希”字,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的“道之出口”改为“道之出言”取其“言”字,组成“希言”。因为道是无味的又是看不见的,只好仔细“听之言”,然而道是“自然之至言”,也即“无言”,是听不到的。《庄子·知北游》:“至言去言,至为去为。” 成玄英解释:“至理之言,无言可言;至理之为,无为可为。”所以,按王弼的意思,“希言”就是无言。再来看当代名家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少说话,合乎自然。”并解释说:“什么话都不必多说,那才合乎自然。这就是这一章开头四个字:'希言自然。’”(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77-78页。)“希言”就是少说话。

南怀瑾说:“什么叫'希言’呢?……'希言’,亦即平常较少用的名言。再进一层来讲,便是'无言之言,不说之说’的意思。”(南怀瑾:《老子他说》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66页。)“希言”是“名言”更讲不通。

陈鼓应今译:“少发教令是合于自然的。”并引述:“'希言’就是'少声教法令之治’,即是行'清静无为’之政;以不扰民为原则,百姓安然畅适,这才合乎自然。”注释:“希言:按字面解释是:少说话。”(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64-166页。)

刘笑敢认为“希言自然”与“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作为上下文较难理解,说:“'飘风不终朝’不是'希言自然’的结果。用'故’字反而费解。这两句的关系较难理解,因此有人主张'希言自然’独立一章。愚意以为一句话不必独立一章,或许可以独立理解,而不必连下文串讲。如果联系下文来讲,其大意或许是:少说话(少干预)才符合自然的原则,正如天地尚且不能令狂风暴雨持久不衰,何况人呢?(人怎么能够通过喋喋不休而勉强贯彻如狂风暴雨般的干预行动呢?)”刘先生虽然对“希言自然”,“连下文串讲”“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存在质疑,较难理解,但他仍然认为“希言”的“言”还是说话的意思,所以他的“其大意或许是”的解释也是说不通的。(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70页。)

其实,“希言自然”注解成:“少说话,乃符合自然”是不恰当的。在这里“希言”的“言”不是说话的意思。查字典就可以知道:言,主要意思是讲话、言说,但在古汉语中也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或句首,无实际意义。

如《诗·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驾着马车出去游玩,借此排解我忧愁。驾言,就是驾车出行或出游。“驾言出游”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为,驾着马车边说话边出游。

《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静静地思考这些事,也不能改变这种状况。《诗·国风·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繁茂鲜艳的车前草,采呀采起来。言,也是没有意义的语气助词。

《诗·小雅·车攻》有:“四牡庞庞,驾言徂东”,意思是四匹公马很强壮,驾着马车往东方。还有“东有甫草,驾言行狩”,意思是东方开始长出新草,驾着马车去打猎。“驾言徂东”理解成驾着马车说着话往东去,还勉强说得通,但将“驾言行狩”解释成驾着马车说着话去打猎,就不合适了。所以,“言”仍然是没有意义的。

“言归于好”是大家熟悉的成语,可不是口头上和好的意思。它来源于一则历史故事:《左传·僖公九年》:“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齐桓公说:“凡是参加同盟的各国,大家订立了盟约之后,一定要遵照执行,消除过去的隔阂,重新友好相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各国之间不免存在纷争。“言归于好”是指闹过矛盾后,彼此重新和好。“言”是句首助词,无实际意义。

“言”在《道德经》中出现21处,绝大多数是说话的意思或与说话有关。河上公章句中多有无意义的“言”字。

那么,“希”作何解呢?希是希少、希罕、希有的意思。第十四章有:“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里的“希”即无声。查网上词典,希声,是指奇异的音响,极细微的声音,也即无声;希言,是指少说话或平谈无味的话,这是现代汉语的词义。

读古文要按古代汉语的词义去理解。《道德经》是先秦古文,在这里的“言”作无意义的助词解释才能理解。所以,“希言自然”即“希,自然”,翻译就是,寂静无声才是自然。反过来说,自然是寂静无声的。但这里的“自然”不是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的哲学概念或者说“道”,是人类社会生存的理想状态,即人文之自然。《道德经》中有五处提到“自然”都不是大自然的意思,大自然的弱肉强食、地震海啸、暴风骤雨都是有声世界,是不符合老子提出的自然的。所以,老子说: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个“故”字就连接了上下文,不是多余的。刘笑敢先生认为:“根据文义,不当有'故’字。”因为,他理解的文义“希言是少说话”,所以,“用'故’字反而费解。”“希言”不是少说话,上下文连接就不费解了。上下文应该这样翻译:

寂静无声才是自然。

所以,暴风刮不了一个早晨,骤雨也下不了一整天。暴风骤雨是谁干的呢?是天地。天地干的事情尚不能长久,而何况于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