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理想信念”的教学逻辑

 ydzhydzh 2021-12-14

教学是有目的有规律的科学活动,既包含既定的学习秩序也需要特定的教学逻辑。教学逻辑是知识和价值得以展开的根本依据,是教学活动的内在遵循。“理想信念”是隶属于“精神”系统的抽象度很高的概念和范畴,其教学呈现过程应当遵循精神成长和发展的实践逻辑,以贴近学生认知和需要的科学方式表达出来。依据新教材“理想信念”章节的结构逻辑,建议在本章节的教学中重点遵循和实现如下教学逻辑。

一、深研课程的理论逻辑

不同的专业课程有不同的建构逻辑,这是由课程属性和课程定位决定的。同样一个命题,在不同课程中的理论基础和打开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之关键就是要遵循不同的方法论把特定命题的思想理论逻辑用科学适应的方式展现出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教学活动中。由此,“理想信念”这一重大命题天然地就承担了区分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处理个体理想信念和社会理想信念关系的任务。众所周知,没有思想理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苍白无力、缺乏说服力的教学,只有以科学的思想和彻底的理论为支撑,本课程中“理想信念”的命题才能获得正确的价值原则和教学立场。为此,在讲授“理想信念”这个命题时,我们一方面需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性、崇高性,以区别非科学理想、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也要从“个体——群体——社会”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角度,阐明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统一关系,阐明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以及为实现崇高的、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必备的坚定信念。一言以蔽之,“理想信念”这一章节的教学应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人的本质理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理论中获得基本的理论支撑,借以从思想深度和理论密度上展开对理想信念基础理论的发掘,从历史规律、科学规律和实践规律中把命题的理论性阐述出来。

一般情况下,由于思想理论抽象度高、所针对的历史年代久远、个体实践体验感淡泊,涉及思想理论部分的教学是相对比较艰涩难懂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介绍思想理论形成的背景、所要解决的问题,梳理理论发展和演进的脉络,重点介绍思想理论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应当承认,课程理论逻辑的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下足功夫研究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奋点,最好以通俗鲜活、现实性强的语言和案例组织教学,避免脱离教学环境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

二、阐明内容的结构逻辑

新教材“理想信念”章节的布局采取了最为浅显易懂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三段论”式的布局思路和结构方法,在基本内容上按照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由我及他、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知到行的基本逻辑进行安排和设计。本章为帮助学生理解理想信念到底是什么,特意对理想信念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进行适度区分,以求更加准确地揭示理想信念的基本内涵。在描述理想信念是什么的基础上,从作用和意义的角度揭示了其最为突出的实践价值,并按照理想在精神系统中的定位采用了“钙”的形象说法揭示了理想信念的作用。但是,本章节的重点并非只是说明理想信念是什么,而是要说明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是值得坚持的,并且要解释其根据和理由,也即说明最为现实、最为重要的科学理想信念到底是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实现什么。就此,章节的重点内容就要侧重揭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仰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之间的逻辑关联,揭示信仰、信心所映射的理想与现实、思想样态与精神状态的关系。可以说,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建构,既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逻辑,又切合了由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只有把这个逻辑建构起来并阐释清楚了,我们才能进而提出确立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具体要求。

具体到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基础和客观情况进行有条件的选择,也应当在教材提供的基本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增删取舍,真正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实现教育内容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材而异,真正起到思想内容吸引人、劝导人和培育人的目标,抓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金钥匙。

三、紧扣学生的认知逻辑

认知逻辑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教学实践的立足点。一般情况下,中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兴趣激发并支撑的,但到大学阶段,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往往不再因兴趣而起,而是更受一些实用目标和可变现价值的支撑,比如分数、绩点、在团队中获得认同和自我实现的愿望乃至近期可获得的功利性目标激励等。从个体成长的阶段特征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半封闭半社会化的阶段,也是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思考人生和社会、谋划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阶段。从个体学习的普遍特征看,大学生们学习的计划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专业意识和选择能力更加显著。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认知逻辑遵循“问题——事实——价值”的基本链条,倾向于从问题出发,在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中依据事实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由此,教学要紧扣学生的认知逻辑,直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以准确充分的客观事实中蕴含的价值启发和晓喻学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选择崇高远大的理想、坚定实现理想的信念,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逻辑,善于从他们的逻辑思考的起点出发设定教学的切入点,更要善于从他们的认知逻辑链条中选择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链扣破解命题,教会学生从认知逻辑中超脱出来,善于驾驭认知逻辑,善于抓大放小,抛弃自私的、狭隘的、微小的、片面的认知和结点,从大处谋划人生格局和思想境界,从远处设计人生目标和发展规划,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实现个体理想信念的升华和超越,勇于把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去追求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社会目标。

四、注重知识的价值逻辑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不仅仅是增长知识和才干,更重要的是塑造品格和价值。但是,没有知识的支撑,品格和价值就失去了认知基础,也就失去了思想进阶和价值提升的可能。由此,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如何用科学的知识传递正确的价值,如何借助知识工具推进价值塑造。就现实情况看,大学生刚刚从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义务教育阶段走出,心目中仍然存留并且会长期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依赖,不以知识赢得他们的认同,价值教育就失去了抓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本门课程和本章节的价值教育应以什么样的知识为基础和铺垫,这是考验教师素养、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注重知识得以展开的价值逻辑,注重知识链条的关联性、层进性和方向性。就一般意义而言,不同的知识传递不同的价值,一定量的知识也传递一定量的价值,知识的联系和密度对于既定价值的影响表现在它既影响价值定向,也影响价值定量。举例来说,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很多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人,单就拥有知识这一点而言,他们的确是知者,但未必是真正洞悉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正确价值方向的智者。那些眼中只有小我私利且为此蝇营狗苟的人,非但不能担当社会历史责任,反而往往会陷入生命泥淖。

在设计“理想信念”章节的知识价值谱系时,教师可以把科学知识、历史事实和社会价值融入对理想信念进行概念界定、范畴划分、事实阐述和价值发现中,用理想信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讲述远大崇高理想的政治意义、社会价值和道德境界,讲好因知而悟、由智而华的道理,衔接好学生成长中知识和价值的关系链条。

五、把握行为的实现逻辑

人的行为受知识和价值交互作用的支撑,遵循“认知——信任——行动”的知行循环,不遵循这一逻辑则呈现出无知盲行、无信虚行、无行枉知的特征。思想脱离不开实际,理论教学的目的全在于指导学生们的行为实践。因此,教学环节的末梢神经是要通过知识传授和价值传递提供行动标准和依据,进而塑造或改变学生们的行为方向,这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终要发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行动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作用。在讲授“理想信念”章节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们的行为实现逻辑,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采取正确的行为和行动植根筑魂。在讲授理想信念的基本特征时,需要强调其实践性;在讲授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时,也要强调历史的规律性、理论的实践性和行动的客观性;在提出实现理想的要求时,仍然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方向性。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也需要结合学生行为的实现逻辑,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在统一论中建立心中有远大理想、脚下有坚实道路、行动有前进方向、目标有实现依据、境界有提升空间的价值选择结果。

毋庸讳言,受理想和目标而支配的行动会是学生们的自然选择,“理想信念”章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依从这种自发行为,而是要澄清更为合理、更有价值、更有益于他们自身及其所处时代、所属社会的行为应当是什么,肯定他们选择更有抱负、更能担当的行动模式,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更高的人生境界。行动是价值的传感器,行为是思想的试金石。在这个意义上说,把握学生们行为实现的逻辑一方面要尊重他们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更要提升他们为追求更好的人生理想和更高的社会目标而作出选择的行为意愿与行动能力。

图片

作者:宇文利 金德楠

来源:2021年第9期《思想教育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