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霸题库|2022高考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羁旅思乡诗专练1

 阅读美丽星空 2021-12-14

一、杜甫《春日忆李白》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⑴,俊逸鲍参军⑵。

渭北⑶春天树,江东⑷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⑴ 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⑵   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⑶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⑷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1.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颈联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表达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B.全诗感情真挚,文笔华丽,字里行间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C.诗歌构思巧妙:以赞李白诗歌始,转而思念,以渴望相见、切磋作结。

D.杜甫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首诗歌鉴赏之作。

2.这首诗开头四句分别从哪三方面对李白诗给予高度评价

【答案】

1.B【解析】B项,“文笔华丽”错误,本诗语言朴素、清新自然。

2.思想卓异不凡,构思脱俗;风格清新俊逸,非常人可比。

【解析】本题,重点分析前四句,这四句表明作者对李白诗给予高度评价,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注释】

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俊逸:一作“豪迈”。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的诗思潇洒飘逸,豪放不拘,诗风超群,不同凡俗。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秀飘逸之风。
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喝酒,与你慢慢品论文章呢?

【赏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第一联是说,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的超出一般人。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它的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第二联是说,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的那种俊逸之风。

  借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都是对李白的热烈赞美。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的钦仰。这不仅表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诚挚的友谊。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第三联是说,如今我在渭北独自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想思念。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未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有深重的离情。这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的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末联是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 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再次会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读完全诗后,作者的无限思情仍在心中回荡。

  整首诗杜甫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代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的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浓浓的思念之情,为此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二、杜甫《月夜》

月夜①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②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开头十分独特,诗人欲写思念妻子的心情,却不从长安这边说起,而是借助想象,写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自己,一个“独”字,借妻子之孤单、寂寞和忧愁,实写自己。

B.颔联写年幼的儿女陪着母亲看月亮,却不解母亲的思念之情。这一联也表达出作者对儿女深深的思念之情。

C.颔联以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天真的儿女除了增加她的负担,又能有什么帮助呢?

D.尾联“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想象妻子对月泪流满面的情景,流露出盼望早日与妻子团聚的心情。

2.诗歌的颈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分析。

3.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D【解析】D项,“想象妻子对月泪流满面的情景,流露出盼望早日与妻子团聚的心情”错误,“双照泪痕干”,月光照着你我尽把泪痕擦干,是写诗人与妻子双双对月泪流满面的情景。与首联“闺中只独看”,妻子“独对”鄜州月而思念诗人的情形形成对比,从侧面表达诗人盼望团圆与痛恨战乱的心情。

2.①妻子思念丈夫,夜不能寐。②雾气沾湿了云鬟,月光浸凉了玉臂。月夜凄冷,望月愈久,思夫愈切,月色愈好,烦闷愈多。③这一联写诗人想象中的画面,深切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解析】

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写出夜晚雾湿月光寒,妻子对月思念,夜不成寐的画面。这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想象妻子正思念自己,这种对写法,写出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深和因战乱而不能相聚的悲伤。

3.用得格外生动形象的两个字是“湿”和“寒”。“湿”“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对诗人的忆念之深而“独看”之久,“湿”而“寒”浑然不觉;“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反照诗人看月之久,忆念之深的痛苦现实;“湿”写云鬟,“寒”写玉臂,诗人心中妻子的美好形象正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情深爱切,思念之苦、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确定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的两个字是“湿”和“寒”。

然后解释两个字的意思,“湿”写云鬟,“寒”写玉臂,“湿”“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颈联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

【注释】

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云鬟:指高耸的环形发髻。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译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联之中。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长安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忆长安的往事,已经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深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和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为自己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颈联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诗诗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三、宋琬《蝶恋花》

蝶恋花

宋琬①

月去疏帘才几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

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②。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

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③遮掩窗儿黑。

【注释】①宋琬(1614-1673)山东莱阳人,宋琬父兄辈在明末与清军作战中,多人殉难。1645年初,宋琬流亡在吴中一带,在旅途之中写下此词。②梅花笛:笛曲《梅花引》。③生憎:此处可作厌恶解。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表面写月与帘近,实则以夸张手法表现月光的皎洁清冷,为第三句作铺垫。

B.“乌鹊惊飞”化用曹操《短歌行》诗意,表现了作者渴望得遇明主建功立业的心志。

C.既为明月皎洁伤心,又因芭蕉遮窗挡住月光而生厌,作者思虑重重,心境矛盾。

D.整首词当中运用了月亮、蟋蟀、芭蕉等多个意象,主旨寄寓深远,表达含蓄委婉。

2.作者夜里难以成眠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B【解析】B.“表现了作者渴望得遇明主建功立业的心志”错,结合注释①,表达的是作者后半生漂泊东南,流徙吴越的心境。

2.①关塞阻隔,故人分离,使作者心境凄凉;②远离故乡,身体疲病,使作者心神不宁;③月光皎洁清冷,亮如白昼,使作者心怀伤悲;④芭蕉遮窗,乌鹊、笛曲、蟋蟀以及风吹芭蕉等各种声音交相袭扰,使作者心绪烦乱。

【解析】

 “万里故人关塞隔”写诗人与古人关山阻隔,相距万里,对故人的思念使其难眠。

“一片伤心白”照应了第一句,写月与帘近,月光皎洁,亮如白昼,勾起了诗人许多往事,使其难以成眠。

“蟋蟀灯前欺病客”,诗人漂泊在外,加之身体疲病,自然心神不宁,难以成眠。

此外,“乌鹊惊飞”“梅花笛”“蟋蟀”“芭蕉风瑟瑟”等各种声音交相袭扰,也使作者心绪烦乱,难以成眠。

【注释】
“乌鹊”句: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诗意。
伤心白:形容月色惨淡,一种感受语。
梅花笛:笛曲中梅花引。李白诗:“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花》即《梅花落》,笛曲名。一名《梅花引》。
生憎:生,语助辞。憎恨,憎恶,此处可作厌恶解。

【赏析】

词的第一句“月去疏帘才数尺”句面上讲的是月离“疏帘”的距离近,实则是暗示当时的月光异常的明亮皎洁,能见度高。作者起笔含蓄,浓重细密的心思积而不发,这也多与作者在长年艰辛苦难的生活中所养成的隐忍低敛的性格相关。另一方面,第一句也是在为第三句做铺垫:当时的月亮离稀疏摇曳的窗帘近在咫尺,一阵乌鹊惊飞而起,当空略过,凭空留下了那赤裸裸,触目惊心的白,月光就这样明晃晃地白,得勾起多少伤心旧事啊,以致于作者都不忍久视。作者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在古时又称之为“揭帘法”写的是帘,目的却是帘后的人,揭开帘子才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第二句“乌鹊惊飞”源自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南飞的乌鹊它不是本地的乌鹊,绕树三匝,为何迟迟不肯落羽?真的是没有树枝可以留驻吗?其实不然,既然有树,枝桠总是有的,只是境迁物非,草木殊类,异地险境让乌鹊感到犹豫,不安和惊虑,没有了归属感。这与作者后半生漂泊东南,流徙吴越的心境是何其地相似。作者月夜吟诗,念到伤心处,情难以堪,一片伤心白既照应了第一句,也奠定了整阕词的基调。第三句“万里故人关塞隔”很多砖家认为这里的故人是指远谪边境的孙启或丁澎等挚友,我不能苟同这种说法。孙启和丁澎等人同样也遭流放,作者如果客寓他乡,在寂寞的深夜里,最能勾起作者怀念的是什么?首先应该是作者自己的家,故乡,和故乡的故人,这是常情。所以这里的故人不会是同病相怜的那些好友。这位故乡的故人一定吹得一手好笛,让作者事隔多年依然能依稀记得个中韵律,以致于在异乡的深夜,幽闻南楼梅花笛,立刻就能想起:家乡的他在万里之外,这又是谁在吹弄如此熟悉的笛声...说到底其实也不是作者在想念那笛声,作者是太想家了。后半阕第一句把作者和读者神游在外的思绪拉近到“灯前”,也就是作者这位“病客”的跟前。作者行家里手,行文思路相当清晰,文章结构也井井有条。前半阕寄情于景,后半阕移情于人。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有言:“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简单而言就是写词不能就事论事,就事论事的词写的再华丽也是下品,写的差的那就是恶俗了。现在有很多写“新词”的作者,自诩文采高古,填出来的词就跟叙事散文一样,还网上报上到处贴,就跟电线杆上的“狗皮膏”一样了,都懒的撕你。第二句“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孤单的影子,在房间里来回踱两步,想睡那由得自己啊。词面上作者自己的意思是蟋蟀的吟叫搅扰地自己无法入睡,其实还是因感慨为自己的伤心的旧事和凄凉的当下而无法入眠。末句这位辛苦的诗人终于在“墙角芭蕉”的僻护下获得了暂时的宁静,芭蕉叶这一巴掌的黑遮住了窗口,遮挡住了在多数人眼里是美好圆满象征的那轮明月,把作者伤痕累累,不忍卒视的内心静静地掩藏起来。同时芭蕉伊遮掩窗儿黑也与前文的伤心白形成了呼应。《二乡亭词》评论道:“感得芭蕉遮掩,为'一片伤心白’也,细不可言。”至此完美收笔,妙不可言。  

四、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思亲汝州作

黄庭坚

岁晚寒侵游子衣,拘留幕府报官移。

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车上吐茵①元不逐,市中有虎竟成疑。

秋毫得失关何事,总为平安书到迟。

【注释】①吐茵:汉代丙吉不因驭吏醉呕车上而斥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岁晚天寒凉意透衣,“侵”字既实写天气,也暗示了“游子”凄凉的心境。

B.颈联用典,言己虽有小过,但未必因此被逐,用“三人成虎”之故事,是担心家人受流言影响而担忧。

C.尾联写作者不关心官位升降,只在意家信总迟到,不能及时解除家人对自己的担忧。

D.诗歌用典恰到好处,使全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感情真挚。

2.颔联常常被人称颂,请结合全诗赏析其妙处。

【答案】

1.C【解析】C.“作者不关心官位升降”说法有误。尾联大意为“在官府中,自己即或有点过失,也未必会被放逐,保平安的家信总是迟到会让母亲担心”,说明作者并非真的不关心官位升降、政事得失,而是宦海多风波,宦者恒沉浮,这于宦者本人倒在其次,可是家人得知消息总会担心自己。作者这么说只是希望家人心安,是对家人的宽慰之词。

2.①颔联意为清晨时在梦中回到三百里外的故乡一天子三个时辰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②用直观的数字表达思乡念亲之苦。③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陈述自已对归乡的渴望和对家乡亲人的殷切思念,感情真挚,感染力极强。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观照全诗,这是一首浮游宦海者恐母亲担忧的亲情诗,也是一首思乡怀人的亲情诗。

颔联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用“归梦”“思亲”点明宦海浮沉的游子对家乡亲人,尤其是无亲的殷切思念。

“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运用数字,使思乡之情更加直观,表达了一个浮游宦海的游子对母亲的殷切思念,一个游子对母亲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成为思乡怀人的经典名句。
【注释】

①幕府:此指衙署。

②得报官职有变动,亦即把消息报告给家里。

③吐茵:《汉书·丙吉传》载:丙吉为人深厚,对下属官吏掩过扬善。其为丞相时,驭吏(驾车者)醉呕车上,西曹主吏欲斥逐,丙吉止之日:"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第(暂且)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茵,地毽。此处指自己没有因过失被解职。

④逐:驱逐。

⑤此处用了"三人成虎"的典故。《战国策》:"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行市不可能有虎,但谣传的人多了,就信以为有虎了。比喻流言可以耸动视听。本句意即,自己本没因过失被惩罚,但谣言多了,还是可能让母亲担心。

【赏析】

这是一首游宦海者恐母亲担忧的亲情诗。黄庭坚二十多岁中进士,宦游在外,因此长期和母亲分离,此篇是他于河南汝州为官时所作。黄是个有名的孝子,"游子衣"已是借用孟郊的名句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也不是文人弄笔虚言、夸饰之语,而是表达了一个浮游宦海的游子对母亲的殷切思念。为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双亲心安释念。宦海多风波,宦者恒沉浮,这于宦者本人倒在其次,所以作者说:"秋毫得失关何事。"在官府中,自己即或有点过失,也未必被"逐",但流言可畏,三人成虎,这不能不让母亲为自己担忧啊!每念此事,总让作者忧心忡忡,因此,为了不让母亲担忧,黄经常往家中写报平安的书信,以免慈母挂念,可是又常常担心书信到得太迟。这正是黄庭坚的孝心,从精神上孝敬母亲的表现。一个游子对母亲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本文善用典故,而"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更成为思乡怀人的经典名句。

五、《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①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②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③荣:犹“花”。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

E.整首诗围绕着折花“将以遗所思”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答案】

1.AC【解析】A项,“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B项,“不经意间”有误。既然是庭中奇树,妇人公应是有意观看。

C项,“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

D项,“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错,应是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E项,“整首诗围绕着折花'将以遗所思’这一主题展开”错,折花并非主题,只是主人公思念夫君的行为表现。主国应为“但感别经时”,即因为夫美高别的时间相当长了,因而有感而发。

2.“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

【解析】

作答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问题指向“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然后到诗歌中找到写“奇树”的句子,分析“奇树”的特点,再结合诗歌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分析其象征意义。诗歌前两句写奇树"的绿叶和花朵,“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发华滋”即花开繁盛,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气勃勃,第五句写“奇树”的香味,“馨香盈怀袖”,这样美好的“奇树”却身处庭院,无人观赏;再看本诗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表达的情感,纵观全诗可知,诗歌中塑造了一位思妇的形象,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由此可知,“奇树”和树下的思妇无形中有了相似性,“奇树”繁盛的绿叶和馨香的花朵象征思妇那美好的形象、年华、情感,而“奇树”的无人欣赏独立庭院则象征了思妇独守空闺的孤独和寂寞。诗歌中,物常用来象征人,分析时也要由物及人:先指出“奇树”的特点,“绿叶发华滋”是关键,可结合注释理解;然后分析人的形象,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思”“别”等是关键。

【注释】

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遗(wèi):赠送,赠与。
馨(xīn)香:香气。盈:充盈,充积。
致:送到。
贵:珍贵。
感:感受,感动。
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其中一朵,想把它赠送给心中日夜思念的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能送到心上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有感于离别多时,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赏析】

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全诗八句,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诗中每两句提示一个完整的意象,四个意象正是起、承、转、合的安排,层次井然,一气呵成,风格明快,情感深挚。

  前两句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于是,思妇就出场了:“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诗的开头四句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发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不禁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中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俱增的痛苦,更令人难以忍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平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蕴含着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

  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一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的。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着: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两句简简单单的十个字,描绘了一幅清晰生动的画面;并引发读者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是经不住几番风雨的。

  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生竹》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中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是明白说出,而是留给读者去体会。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这样的情感意绪,也许就如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写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一个个希望,一个个失望,到头来也许“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也许“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葬花吟》)。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六、许浑《旅夜怀远客》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异乡多远情”开篇直抒胸臆,总括全诗,表现自己的感情。

B.“家贫负酒名”,表现诗人因贪恋喝酒而使家贫如洗,内心惆怅。

C.“过春花自落”一句,“自”字用得好,表现了春花在空中悠然而落的优美姿态,与“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诗人内心的闲适和恬静。

D.“竟晓月空明”一句,“空”字用得非常好,形象地说明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寓情于景,含蓄地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

E.首联与颈联前后照应,“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注:请分条作答。)

【答案】

1.BC【解析】A项,从标题“旅夜怀远客”,这是一篇表达羁旅情思的诗。第一句“异乡多远情”是总起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

B项,“诗人因贪恋喝酒而使家贫如洗”理解错误。应为“有嗜酒之名却因家贫无钱沽酒”;

C项,“过春花自落”的“自”字表现春花独自飘零,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以及感慨时光易逝的感情。

D项,“竟晓月空明”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暗示诗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E项,由首联的“梦断”到颈联的“竟晓”除了结构上相照应外,在内容上也体现了时间的变化,暗示诗人辗转无眠,直到天明都无法入睡的情景。

2.“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

【解析】

诗题“旅夜怀远客”说明作者客居他乡,怀念远方亲人;诗句“独此一长啸”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所以诗中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再从诗句“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一句可看出,诗人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有嗜酒之名却因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诗人顿生感慨无奈之情。另外,从“过春花自落”一句可知诗人有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再由诗题和诗的最后一句“故人天际行”可知这是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思念。

【译文】

我一个人流落异乡,心中生出远方的情愫。梦醒了,想到自己流落在这座江城。

多病在床,深夜偶起,想到深爱读书而一事无成,心生愧疚。家中贫困,辜负了这爱喝酒的美名。

来到院中,满地落花,才知已是暮春,时光流逝之感涌上心头。抬头看,月光空明,已是拂晓,整夜未眠。

独立阶前,仰对明月,划然长啸。思念的故人,应该在天际独行。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羁旅情思的诗。第一句是总起句,接下来一句一景,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