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将至,这些描写月亮的古诗词你了解多少?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2-09-07 发布于北京

《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月下独酌》共四首,这是第一首。天宝三载(744)春,李白在长安翰林院感到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心情很苦闷,就独自一人到花间月下饮酒自醉。一人觉得孤独,他就想象邀请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三人一起喝,可是明月不会喝酒,影子也只会跟着人,还是孤独。不过,毕竟有他们两个相陪,且歌且舞,已不感到孤独,真想和他俩在天上再相聚!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也表现了他不愿与权贵为伍,向往自由天堂的狂放性格和高洁情怀,但也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花间邀月对影一起饮酒,意境很优美,却也很凄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想象奇妙,可能受到陶渊明“挥杯劝孤影”(《杂诗》)的启发,苏东坡特别喜欢这两句,经常引用它。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五年(717)秋张九龄游南海时所作。这是唐诗中望月思人的名篇,景色幽美、情致动人。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这一轮明月。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太过漫长,整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月光是如此明亮,即使熄掉蜡烛也能感受到满屋的月光,让人不禁生起怜爱的感情。披衣步出门庭,露水不知不觉打湿了衣裳。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诗人月夜不眠的实景实情。最后一联是说诗人因为久久地望月,便想到要捧一把月光赠给远方的情人,现实无法做到,所以不如回房做个美梦,或许能和思念的人儿相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已成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感情豁达。

《月夜》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载(756)八月,正是安史之乱初期,当时杜甫困于长安,妻儿安置于鄘州之羌村。国家动乱,亲人阻隔,杜甫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的思亲之作,也是杜甫罕见的专写妻子的诗。这首诗写法独特,全诗都是想象之词,没有一句是正面描写。“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表面上是说小儿女因为太小,不懂得思念长安的爸爸,实际上是在说小儿女因为太小,不理解妈妈在望月思念爸爸。这两句委婉细腻,写情传神,成为名句。第三联情景相融,雾气本无香与不香,但因为笼罩于妻子发髻而称香雾,见出杜甫对妻子的深爱;“清辉玉臂寒”,以月光之皎洁衬妻子手臂的寒凉,也担心妻子着凉,对妻子的万千怀念与关切尽在描写中。最后一联,想象夫妻团聚的美好情景。“清辉玉臂寒”已成为怜香惜玉的名句。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这首词是假设出与姮娥之间的一段对话,但只有问,没有答——看来是不需要有答话的。当中秋夜月升腾而出的时候,望月的人各有不同的怀想。比如杜甫会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在月宫里面的那个人应该会感到寂寞寒冷吧。李商隐会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则又设想那个人该多么后悔办了这样一件有去无回的蠢事。而稼轩这个时候,会想到什么呢?他似乎怀疑得更彻底,说姮娥当年偷走的那个不死灵药怕是不管用吧——倘若青春不能永驻,生出白发来,你该怎么办呢?稼轩是在这个中秋之夜作一场戏语,为宾主解闷吗?不是的。他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他人已经是匪夷所思了,但稼轩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设想一你偷走灵药,飞升而去,不过是为了长生而已;但长生若不可得,岂不是白费工夫;若“我”有乘风而去的好机会,怎么只能为了一场长生的迷梦。看吧!长空万里,正对着万里的河山——然而谁都明白,河山已经不能再如浑然一气的长空那样保持它的完整。今夜的月光,在乘风的“我”的眼中,就像是一盏照耀着万里河山的巨烛。让它更亮一些吧,那就拿出利斧,斫去烛光中的阴影——月中的桂树,让更多的清光下照,更加清楚地看一看“我”万里的山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朝人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指的就是这类词作。它与那些描写女性以及男女相思怨别的歌词,明显地区别开来。以前曾将这样的创作认作“豪放”,但又觉得不限于一味地针对现实境遇的豪气发抒,便修正说是“超旷”或者“旷放”,但仍旧不是彻头彻尾的脚不沾地、虚无超越,那种对人间世的热情眷恋,又在超越的外表下充溢着一股不可掩的热力,自“何似在人间”直贯到这首词的结束,因此可以说是“清雄”:雄壮强健的积极的用世之志,以一种无所挂碍的,清气往来的方式得到了发抒。无论如何,这首词的底色已经不再是缠绵婉转、不可断绝的情绪,而是登高举首、超乎尘世的浩气。如果说在苏东坡之前,宋词曾经走向一种内在式的超越,即借助“深情”(情痴)进人无我或者超我的境界,超越名缰利锁的“我”甚至风花雪月的“我”;那么,这首《水调歌头》中秋词则开启了一种外在式的超越,不需要有所假借,以最为直接的方式作出选择,走向与人间世种种关系相背离的另一个清明世界。

内在式的超越,是历经一番情感锻炼之后的大彻大悟。如“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里的“何时”,是从“无”上说,是无时不了,喻指愁怨之深之长,无有已时:婉转厚重,深沉阔大,读其词者,由此感动,彻悟“空无”,与作者一道实际走进无我的境界,亦即王国维所评论的“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外在式的超越,则是去追寻真实纯粹的“我”的存在,如此,“明月几时有”的“几时”,就是从“有”上说,是盈缺离合,亘古如斯,自然长存。最终,摆脱名利交织种种关系的“我”也就不妨乘风上驭——纵“不胜寒”,也得“起舞弄影”,与风月共“长久”;可谓扫尽纤尘,进入明净爽朗的境界。

来源:语文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