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稿‖太极拳论学习理解之我见(上)

 Kevlibrary 2021-12-14
《太极拳论》可以说是太极拳界的圣经宝典,是太极拳爱好者尽人皆知、人人想学习、人人想践行的至理名篇。
图片

然而关于《太极拳论》的学习和理解,长期以来一直受限于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王宗岳是不是《太极拳论》的原作者?若是,他老人家又是从哪位先贤那里得其真传的?若非,原作者又应当是哪位高人,与王宗岳有何关系?第二,为什么《太极拳论》仅在开篇提到“太极者,无极而生”,而通篇却没有再进一步阐述什么是无极、如何修无极?《太极拳论》所阐述的难道只是“太极”之拳理吗?第三,太极拳是干什么用的,是用来养生还是防身的,是兼而有之还是以哪个为主?企图凭借太极拳打遍天下的想法符合先贤们的创拳初衷吗?第四,既然已经有《太极拳论》作指导,苦练太极拳者又不计其数,为什么得太极拳真功夫者却总是“代不数人”?

从程峰和魏美智两位历史社会学者2012年发表的考证文章“博爱唐村千载寺与太极拳起源”以及河南省社科院有关学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来看,第一个问题似乎已经比较清楚了,即《太极拳论》应当是发端于博爱县唐村千载寺(又称无极寺)唐代住持李道子所创的无极养生功,清代的王宗岳只是民国以前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太极拳先贤和传人。其间,千载寺明代弟子唐村李氏八世李春茂依据无极养生功,编著了《无极养生拳论》和《十三势行功歌》。九世李仲李信兄弟及其姑表兄陈王庭,依据《无极养生拳论》及《十三势行功歌》,创编了太极养生功。文献当中,也有称李信为李岩的。如此传承至清代,十二世李鹤林继承其先辈武学,编著了《太极养生拳论》,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太极拳论》,并经其在唐村私塾教书的弟子王宗岳传播于世,再经由后人传承至今。虽然细节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考证,但上述记载无疑可以说是截至目前为止,线索最为清晰、证据最为充分和逻辑最为严谨的,既有来自千载寺若干碑文和唐村李氏家谱的相关记载为证,也最少有来自某山某门某派某些传说的影响和争议。

依据这样一条相对可信的历史由来和形成脉络,第二个问题似乎也找到了答案,即一部完整的太极拳理论应当是由《无极养生拳论》和《太极拳论》上下两部分有机构成的,且二者又分别是以无极养生功和太极养生功为基础的。因为《无极养生拳论》已经把什么是无极、如何修无极、无极养生有百益而无一害等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了,所以才没有必要在《太极拳论》里再重复提及这些问题。而对于唐村李家以及王宗岳等拳论创始人及传承人来说,先修无极再修太极、先练功再练拳,尔后无极太极合一、练功练拳相融,其实才是他们传功传拳的真实写照。

了解这样一个历史背景,对于完整和准确地理解《太极拳论》的深刻含义无疑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因为无极太极合一、练功练拳相融,本来就是李道子所传养生功或养生拳的核心宗旨。关于这一点,既可从《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碑文“无极养生”“以柔克刚,舍己从人”中找到印证,也可从世传李道子的“授秘歌”中看出端倪,“授秘歌”前四句讲无极功修练,后四句讲太极功修练。唐村李氏的两个养生拳论,正是在这一核心宗旨上,与李道子的功拳理论一脉相承。

授 秘 歌
(唐)李道子 
无形无象,全体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罄。
虎啸猿鸣,泉清河静;
翻江倒海,尽性立命。

无极养生拳论
李春茂
明庚寅年(1590年)

无极者,当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

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
图片

惟三教融易,惟圣人独能参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初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

所谓无极功,能生一气者是也。吾练功探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也。苟以异端目元,远矣。
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谨无极养生论焉。

太极养生拳论
李鹤林
乾隆五十五年(1787年)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称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辨详焉!是为论。
图片

从《无极养生拳论》和《太极拳论》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含义来看,无论是言及无极之功之拳还是太极之功之拳,显而易见都是以养生为要旨、以拳艺为应用的,修练无极太极绝非只是为了争强夺胜、搏击打人,尽管文中也有“英雄所向无敌”“四两拨千斤”“耄耋御众”等功效讲究。关于这一点,李春茂不仅在《无极养生拳论》里强调“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还特别在《十三势行功歌》中明确给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练功练拳宗旨;两部拳论皆明确冠有“养生”二字,也是对李道子“尽性立命”思想的继承和体现。对于先贤们创艺功拳的这些初心,后辈晚学切不可轻视也。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近现代以来得太极拳真功夫者之所以“代不数人”,很可能与人们忽视了无极功夫修练,在功理拳理上违背了先无极、后太极的修练原则有关,与人们在阶递层次上违背了先练功、后练拳的修练程序有关,与人们在追求上偏离了练功练拳之初心、过度执著于以力量速度搏人有关,与人们在认识上对《太极拳论》理解得还不够全面系统、不够准确透彻有关。(下篇待续)


作者简介:
李焕喜,教授、博士生导师 无极太极养生功传承人、中国武术六段、人民太极首席专家。
曾长期供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受聘科技部项目专员;后调任民进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退休后受聘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长期研读《老子》《庄子》《黄帝内经》等道家经典,修练和推广无极太极养生功夫。著有《一个自然科学家所领悟的老子人文智慧》,创编无极太极养生和推手功法,开设“老子养生智慧及其当代价值”等专题讲座,推出“无极太极养生功”系列课程,帮助成百上千海内外朋友强身健体、祛除病疾、提高功夫水平。

回看:
任刚新解王宗岳《太极拳论》1
任刚新解王宗岳《太极拳论》10

@开课信息(云课堂报名)

跟着刘智宇老师学习易筋经

👇点击报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