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山斗山镇唐美村

 台山画报 2021-12-14



(视频时长7分钟)

斗山镇唐美村开基立村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七百余载创立人李云峰自南雄迁至广州高第街继迁新会再迁筋竹坑最后在现时的东山村定居离东山村不远处原住有几户姓唐的人家即现今唐岭后山边),后来姓唐的迁徙他乡这里山美水秀渔樵耕种皆宜云峰公的子孙随着繁衍增多村场扩大后辈乃取村名为唐美村”。李姓子孙世代繁衍后分立了旧村南山莲塘禾仓田洋新村唐岭梅岭东山九条自然村 

唐美村位于斗山圩的东南面路程约12公里清代同治六年(公元1867)四月土客械斗结束时辖定东南与赤溪镇以界址坣为分界界之东属赤溪界之西属唐美村总户数七百多户总人口三千多唐美李氏班派是在清乾隆十二年由东山村李逢配赴广州拜会清代第一位出自广东的状元庄有恭由他撰写班派

树 德 须 尚 厚

守 业 期 崇 仁

殷(辛) 勤 能 光(芳)裕 

和 睦 永 兴(昌) 隆

此班派在唐美由十五世德字辈起使用。都斛莘村、西墩、南墩、广田、白泥坑,冲蒌莲塘村、裕宁村及三合山潮村李氏都同采用这班派。(出自《唐美村志》)。 

年代至清明期间为纪念始迁祖李云峰于村东圣堂山边兴建了一座云峰祠,(又名山尾祠堂”)。在旁边还建有观音庙和圣堂寺(先后被毁只留遗址)。1859年在村内兴建了观安李公祠随后又兴建了公懋李公祠舜夫祖祠国夷祖祠衍庆祖祠仪轩祖祠余庆堂教育书室等10多间舜夫祖祠观安祖祠等先后曾开设学堂

唐美村的古建筑众多时至今日已有部分自然坍堒或被拆除或改建为他用洋楼有崇敬楼崇禄楼期龄楼期恻楼均生园楼等有观音庙医灵庙陈圣古庙圣堂寺贞节坊和尚桥灯塔唐美学校立峰亭等 

和尚桥于村的东南面相传过去原有一座木桥桥下还是海滩是村民去山边一带田野耕作或翻山到赤溪镇冲金去的必经之路木桥不牢固一但遇上山洪暴雨常常断毁村民要远远绕道才能通过圣堂寺的和尚见此情形于是四出化缘筹募购买石条建成了一座稳牢之今的石砌桥后又在桥面铺上水泥可以通行车辆时人为纪念和尚的功德称之为和尙桥”。 

唐美教育经历了私塾村塾学堂小学初中等历史阶段清时期人口不断繁衍增多有钱人家自聘先生设私塾也有不少村聘请教员在祖祠书馆更铺等设村塾学子就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和四书五经学习古典文章珠算等清乾隆年间东山村出了举人李逢配据说他有状元才无状元命只博得一个岁贡衔头

民国八年(1919)在兴学堂的新浪潮中各村废除私塾兴学堂课本有国语算术三民主义及古文珠算等

民国十年(1921)旅加乡亲李勉辰由加拿大回台山督办台山县立中学回到唐美独资在明翁祖祠间墙装修课室并购置桌椅设备校舍不足连厨房及唐岭东边更铺都作为课室上课学生始从茅寮迁到祠堂就读唐美学堂”。

20世纪30年代李耀棠李广发等倡议筹建新校舍海内外乡亲纷纷响应李勉辰首捐港币七千元并到美南洋各地发动海外乡亲共捐资港币四万多元民国二十二年(1933)开始兴建,1935年建成一座三层楼房校舍建筑面积887平方米内设课堂6图书馆礼堂及教师和高年级男生宿舍图书室有600余套图书的万有文库”,校舍及设备为当时相当超前在缅甸仰光设有唐美学校资产由仁衢翁捐建一座洋房每年收租金寄回作学校教育基金学生就读人数达三百多人为唐美村培养出一批批人才在家乡乃至世界各地贡献良多 

 最让唐美村民津津乐道的是位于村后山的灯楼据说:1923年一个秋夜悍匪陈祝三率领一伙匪徒洗劫梅岭里村民炳富发觉后与其驳火被匪徒打伤当时匪徒见有防备仓皇掳走了三名妇女后来两妇女走脱一名被打死

经此事后为了防备匪患村中父老计议一面加强防卫一面去信海外报告得到海外乡亲的大力支持乡亲李勉辰接到讯息立即与的唐美旅美南洋的乡亲筹得巨款购买大批枪枝弹药并购买发电机和探照灯派专人带回在村后山顶建造一座灯楼特聘一技师安装探照灯并指导村中青年掌握电工技术日夜加强守卫同时组织青壮年练习枪械在唐岭围墙架设三台土炮东西更铺加强防守鸣鼓报更守卫森严楼顶的探照灯向四方照射据说强烈的光柱照射到广海湾水上渔民竟可以借光穿针探照灯照射到的广海田稠浮石等地曾先后出现悍匪活动由于有了探照灯的照亮群匪踪迹很快被当地人警觉鸣锣示警使匪徒屡次受挫

探照灯保护地方上的安全群匪震慑但设备毁于抗日战争前楼体则在大跃进年代拆掉而今只留遗址杂草丛生灯楼是凝聚海内外乡亲的心血铸成富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故有人提议在该地建立纪念性的建筑物将唐美学校设为博物馆让后人铭记使之千古流芳

资料:《唐美村志》

视图:海风 彩心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