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对精彩:哲学家父亲对僧侣儿子的18个拷问(五)

 Jamiuw 2021-12-14

18个拷问

哲学家是指法国法兰西学院院士让·佛朗索瓦·何维勒,他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他的儿子马修·理查德获得博士学位后,突然决定放下这一切,到遥远的国度,披上袈裟,削发为僧。马修的决定并不是因为他遭遇到什么困境,而是他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父子二人决定通过自由的谈话,交流他们的疑问和各自对于对方的困惑。两人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父亲对佛教犀利的质疑,让马修有机会揭开佛法神秘的面纱。这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相遇。

15.仪式与迷信

哲学家:佛教吸引西方知识分子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天主教那么多的宗教仪式。但当我看到了更加复杂的仪式和道具,这在我看来是不理性的表现。

僧侣:如果信仰违反理性,而且不去了解仪式中更深层的意义,就变成了迷信。拉丁文的仪式(ritus)实际上是“正确行动”的意思,蕴含着反省、沉思、祈祷和静思。一个仪式就变成一次心灵的修行。环境、音乐、念诵都是为了让心更平静而不是激起情绪。佛塔象征佛陀的心,经文象征祂的语,佛像象征祂的身。因为身体的右边被视为荣誉的位置,信徒绕塔的时候一直让佛塔在他们右手边的位置,以示对佛的尊敬。

图片

本尊有六只手臂,象征着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些象征的形象让我们运用想象的力量作为心灵进化的因素,不会让我们被不受控制的念头带走。有些闭关者把自己的时间完全投入在禅定上,有时会放弃所有仪式。有的甚至公开藐视仪式。

礼佛是表达敬意的一种方法,不是对一个神致意,而是对究竟智慧和代表究竟智慧的人致意。这种致意同时也是一种谦虚的举动,可以对抗傲慢。当我们双手、膝盖和额头碰地的时候,表示我们期盼净化五毒:贪嗔痴慢疑;观想“愿我能把所有众生的痛苦聚集在我身上,解除他们所有的痛苦。”用这种方式,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能愿意普通平庸,把我们带回到心灵修持的道路上。

16.如何面对死亡?

哲学家:蒙田说“作为一个哲学家就是要学习死亡”。这个过程在佛教教义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佛教对死亡的准备是怎样的?

僧侣:佛教徒应该随时想到死亡的念头,这绝对不是悲伤或悲观的想法,这种思想反而激励着佛教徒去利用生命每一刻来转化内在。因为死亡的时刻以及造成死亡的状况是无法预测的,所以思索着无常和死亡永远是一种心灵修行的激励。

图片

初级的修行者认为死亡是可怕的,对道路有一点认识的人会去了解如何能自信而平静的度过“中阴身”。再来,他们会像农夫一样,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非常平静地面对死亡。最后,程度最高的修行者想到死亡,心中会感到喜悦。有什么好害怕的呢?死亡已经变成一个朋友,它只不过是生命的一个阶段,一个简单的转折。如果我们要面对死亡,等到最后一分钟是没用的。因为濒临死亡的时刻并不是一个开始心灵修行的理想时机。

“中阴身”这个词的意义是“中间”或“过渡”状态。生命的“中阴”就是生与死之间的中间状态;死亡时刻的“中阴”,就是意识从身体分离出来的过程所占的时间。第一种分离是身体从有机体变成无机体的过程,第二种分离是意识的分离。我们会经历一种极为清晰的状态,然后是一种极大的喜悦,到最后会经历一种完全没有意念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有经验的修行者会认出“究竟本性中阴”,会持续待在里面而达成证悟。大部分情况下,意识接着就进入“形成的中阴”,就是死亡和下一次投胎之间的中间状态。渐渐地,另一个存在状态的细节才会开始出现。普通人投胎是因为“业力”的吸引,而证悟的人投胎是刻意在适当环境下再生,为的是要继续帮助他人。

图片

17.如何看待创新?

哲学家:西方有一种倾向,把最高的价值放在“创新”上。在西方,最好的称赞就是声称一件事“是个新的想

法”。就连艺术和文学,你必须创新才能生存。

僧侣:我认为不断发明新东西的欲望,就是因为过度强调“个性”的重要性。有些伟大的神圣艺术作品,艺术家为作品投入所有的心和才华,但是他们的个性完全不表现在作品上,他们的艺术品是不具名的。人们通过绘画和舞蹈这些艺术和心灵保持联系。在西方当一个艺术家把画布涂成蓝色,挂在博物馆中,我认为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人大喊“国王没有穿衣服”!西方的“创造力”并没有使我们变成更好的人。真正的创造力意味着渐渐除去无知和自我中心所造成的遮蔽,揭开心和现象的究竟本质。这才是“新”的发现。

18.佛教徒还要不要努力?

哲学家:佛教似乎可以概括为“我对世界的影响力其实只是一种幻想,这个幻想带给我庞大的期望和失望,让我活在不断变化的喜悦和恐惧中”。

僧侣:这比较像印度教对“业”的解释: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完全接受我们的命运,不去抗拒它。但是一个佛教徒会采取不同的立场。他会接受现在,因为这是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结果。但是未来完全要看他自己,他永远在一个十字路口上。能够看到自我不是真实存在,不会让我们毫不在乎的接受任何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反而会让我们更自由地行动,不受“我”的拘束,不断制造出一连串吸引和排斥反应。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让我们能有更大的行动自由。过去已经演过了,但是未来还没有。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