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读#305《僧侣与哲学家》

 小一大书悦读会 2020-11-18

世界是一本书,共享阅读之乐

今天是小一大书建群的第575天

#早读#305  2016年12月3日 周六

《僧侣与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 著 赖声川译

一、背景介绍

《僧侣与哲学家》: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触。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跟随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导师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正在人生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时候,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跟随藏传佛教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20年后,1996年5月,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叫哈提班的宁静地方,与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僧侣的马修·理查德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这是一对父子相隔二十年的重逢,更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碰撞。


作者介绍让-弗朗索瓦·何维勒(Jean-Francois Revel),法兰西学院院士,1924年生,哲学教授、政治评论家,所著政治评论在西方世界皆引起很大反响,曾任法国新闻周刊《快报》总编辑,现居巴黎。

马修·理查德(Matthieu Richard),佛教僧侣。生于1946年,曾为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博士。1972年移居印度,向佛教大师们学习,二十多年来过着佛教僧侣的生活。出家前曾写过一本鸟类迁移的著作,出家后的作品有《顿悟之旅》。至今一直从事藏文经文的翻译,现居尼泊尔谢城寺。

译者简介:赖声川,台湾知名舞台剧导演,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曾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及院长。1984年参与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担任艺术总监。自1984年开始剧场创作,后陆续开创台湾舞台剧市场,即兴时事电视剧市场,受到中外媒体赞誉,并获得诸多奖项。赖声川同时是藏传佛教信徒,译有多本藏传佛教书籍。

一句话推荐:《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赖声川

二、精彩摘录

1、是什么让你的生命有意义?

父:自从希腊文明的诞生,对于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有三种主要的答案。第一种是宗教性的答案,也就是主流一神论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个答案把存在的重点放在生命之外,活在超越的真理之中,于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完成所有的步骤,遵循所有的法律,为的是保障个人灵魂不朽的救赎。西方第二种赋予生命意义的方式成为”哲学的道路“。这个观点就是追寻智慧和内在的平静,就是让自己从情欲和肤浅的野心中解脱出来,把自已所有的能最储存起来,能够用在更高的目标上,不论是知识性的、心灵性的、美学性的、哲学性的还是伦理性的;使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以及社区的运作能够尽可能地合乎人性。17世纪,哲学道路基本被放弃;18世纪以来,科学信仰取代了对知识的信仰。第三种方式,就是18世纪出现的各种乌托邦论调,如何重建社会,或者说是”革命“的念头。一种概念生根——人类的快乐只可能通过社会的完整转化才能完成。从这个观点看,没有必要去设计一种方式让每一个人变善良和睿智,必须以整个社会来整治,于是生命意义的问题再也不是个人的事情。

2、依你看,有什么样的智慧,可以在任何时间限制之外赋予生命意义?

父:我不相信灵魂的不朽,所以我不认为有什么真正满足的可能性。相对的满足是可能的。但我认为生命意义的完整解答根本不存在——应该说不存在于那些伟大超越性的解答中,不论是宗教的、超越宗教的,或者政治(乌托邦),而我个人无法相信这些。一种信念认为我是流动的,此生只是一个阶段;另一种智慧认为有限的生命是我们唯一拥有的,它是一种”接受“的智慧。

3、子:想一想,我们这一辈子为什么选择做我们所做的?如何选择?我们是不是在选择?佛教对懒惰的定义在此似乎很切题:佛教谈到三种懒惰。第一种很简单,就是把所有时间用在吃饭和睡觉上。第二种就是告诉自己,“像我这样的人绝对不可能达到完美”。佛教的观点中,这种懒惰会让你觉得就算努力也没有意义,你永远无法达到任何心灵上的成就,这种懒惰让自己灰心,反而令自己试都不去试。第三种,也是在这里最切题的,就是把生命浪费在次等重要的工作上,永远不去面对最精要的问题,所有时间都花在解决次要问题上,一个接一个,在一个永无止境的顺序中,像湖上的涟漪一样。你告诉自己,当你完成了这件或那件事情之后,你会开始寻找你生命的意义。我觉得现代世界中知识的过度横向发散与这第三种懒惰有关,就算在这种懒惰中,也有人一辈子都非常努力地在做一件事。

三、早读者阅荐

书的标题《僧侣与哲学家》会让人比较容易与宗教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本书更多地是从哲学与心理学方面进行对话,宗教的意味不是很浓。全书分为十八章,全文以父子对话的方式,父亲站在西方哲学的角度,儿子则站在佛教的角度。内容包括佛教与哲学的关系、佛教与各自然科学的关系、信仰与仪式、迷信的关系、佛教与死亡的关系、以及与心理学方面的关系,各章节可自成单独的一部分内容。可怜的佛教!宗教家说它是一种无神论的哲学,一种心灵的科学,哲学家说它是一种宗教。

书中有五章的内容与心理学相关。我更愿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读这本书。分别是第一章:从科学研究到心灵探索;第四章:心的科学;第八章:宗教和世俗的心灵性;第十五章:佛教和心理分析;第十六章、文化影响和心灵传统。第一章、从科学研究到心灵探索:我们是什么?这个世界是什么?到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去直接体验绝对真理,超越所有的概念,这就是智慧最根本的面貌。第四章、心的科学:一位专业西方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以这种疏离的、科学的方式来观察心理现象,根本不是西方独有的。这种探索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尤其是在佛教里面。第八章 宗教和世俗的心灵性:真正的爱不应该走极端,不应该被局限于一两位特定的众生,也不应该被偏见所污染。而且,它应该是完全没有执着的,也不期待任何回报。第十五章、佛教和心理分析:智慧之火让潜意识燃烧,让心的究竟本性——它的空性——显现出来,而同时让这些潜意识不留痕迹地被消灭,这一切在相当不同的层次之下运作。第十六章、文化影响和心灵传统:有一句西藏谚语:“不要只顾着梯子,要记得你要爬向哪里。”

儿子马修虽然是生物学博士,觉得科学有趣,但是不足以让他觉得生命有意义。那么,到底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第一章从生命的意义出发,进行探索。从生命的意义出发,从生物学博士到佛教,自然会延伸到自然科学与心的科学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些都是哲学问题。佛教心理学,就是对“心”的研究,以及如何能够掌控它。该章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向自己的心下功夫的关键不只是在于辨识出自己的意念和情绪,更要让它们消融,在心的宽广空间中消失。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专注在情绪的内容上,也不要专注在引发这些情绪的原因和状况上,而是要追踪这些情绪直到它们的根源。第四章有一些技巧性介绍,需要体验。

真正的爱不应该走极端,不应该被局限于一两位特定的众生,也不应该被偏见所污染。而且,它应该是完全没有执着的,也不期待任何回报。这一点与基督教如出一辙。

佛教的慈悲和基督教的慈善之间,差别在哪里?爱与慈悲要和另外两种美德合并在一起,第一就是当我们看到别人好看到别人快乐时,我们要高兴要许愿,能够对他人的快乐感到喜悦是针对嫉妒最好的解决方法;第二种美德就是没有偏见,一视同仁。爱、慈悲和同情性的喜悦,同样也对待陌生人和敌人。文中在第十五章还分析了佛教对潜意识的解释。

感觉很多学科方面的道理都是殊途同归的。心理学认为人的潜意识是来自于儿童被压抑的记忆,但佛教认为,潜意识是古典内省方式无法接触到的。佛教认为要“消融”心理学家称为潜意识的东西,潜意识不只源自童年,更是源自无数过去世。它们是意识的河床上(“不可决定性的基础意识”)渐渐残留下来的层面。

佛教有一整套禅定修行和梦有关,让自己有能力随时创造不同形式的梦,修禅的结果是,梦会全然停止。真人无梦,原来修禅的魔力这么大!我觉得整本书的内容可以反复看并且反复找到智慧之点。

悦读者们早安,周五白色思考日快乐!

悦读者:斯嘉丽 活得强烈,才华横溢,与人为善,她是一本让人活在春天里的书。

责任编辑:晓一晓”得专注于“一”件事;一年阅读300本左右图书;五色时间元理论的提出者、践行者和传播者;她是一本希望每个人都能透过鲜花看世界的书。


【栏目名称】早读

【栏目缘由】一日之计在于寅,一生之计在于勤。

【栏目内容】早读者联盟每天6点左右分享一本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