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夷陵评论||年度回顾:玖鼎评论三章

 元辰1948 2021-12-14

夷陵评论

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0-140 总第 618期  编发:元辰

    伍良胜,笔名玖鼎,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宜昌市夷陵区文艺理论家协会秘书长。在《新三峡》发表有中短小说《涂抹的青春》《穆老四小传》等。城镇化小说《梧桐树》、精准扶贫小说《携手》。发表的散文有《峡江小镇》《峡江秋叶》《峡江赏雾》。创作古体诗词三百多首,多发表于《诗词吾爱》网,现代诗一百五十多首,十多首发表于《中国诗歌网》,大部分发表于东湖社区新诗网。十多篇评论发表于《中国作家网》,有译著《裂缝》、楹联几十幅、个人文学微刊《玖鼎评论》。

三峡坝区地域文化的守望者

-----从家园意识角度读吕孝春博客

    家园意识最早出现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中,他提出“此在在世”。此在就是那个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也即人。“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自己向来所指的存在者,就是除了其它可能的存在方式以外,还能够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我们在此用这个术语来称呼这种存在者。1)在世指“在世界之中存在"。在世界之中存在是存在的先天建构。人依寓于世界而存在,脱离世界的人根本不存在。“我居住于世界,我把世界作为如此这般熟悉之所而依寓之2)依寓世界而生存,这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没有脱离世界而存在的人,脱离人类的世界对人类来讲也是没有意义的。

海德格尔提出“此在在世”的观点是想从人存在的生存论建构入手分析此在的存在,存在是海德格尔一生关注的哲学问题。而他的“此在在世”观点是作者思考家园意识的出发点,我现在就从家园意识角度读吕孝春博客。


一、家园意识在吕孝春博客中的表现

人一生下来就必有一个他所依靠居住的环境生于斯,长于斯,这个我们依寓的环境就是家园。家园是人类生存的寓所,人类在生命的历程中必然在这个家园中与家园内的人与事物打交道,长而久之、人与事物就有了特殊的情感与意义。

在吕孝春博客中,充分展示了吕孝春对三峡故乡的特殊情感。

庚子七月中考,我与吕孝春老师同在龙泉考点监考,他是巡视员,我是监考员。第二天晚饭后,我们聚在吕老师的房间谈起了夷陵文学,越谈越投机,最后谈到了他自己的作品,应吕老师要求,他让我为他写一篇评论,作为夷陵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推介夷陵作者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能得到吕老师的认可也是我莫大的荣幸。

 吕孝春,初中教师。宜昌市夷陵区第五届政协委员,宜昌市作协会员,夷陵区作协会员,宜昌市散文家协会会员,夷陵区作协副秘书长。有散文、小说、诗歌在《三峡日报》《三峡晚报》《恩施日报》《三峡文学》《新三峡》《柴埠溪》《屈原文学》《当代写作》等报刊、网络及各自媒体发表。多篇散文被《宜昌文化古镇》《湖北古镇》《宜昌传统村落》《夷陵地名故事》《点军夷陵-夷陵抗战》收录。

由作家简介可以看出作者的作品主要围绕三峡宜昌展开,具有典型的三峡坝区地域文化特色。 身为作协副秘书长的吕孝春是写峡江散文的一个高产作家,省、市凡涉及峡江这一块的文章,几乎都是约他来完成。他曾经在宜昌的机关报《宜昌日报》上开辟过专栏,连续登载八期,轰动一时。他对三峡文化有深切的体会。他是区政协委员,担纲《教育学家沈刚伯》一书的编纂,通过与政协文史的深层接触,散文创作也显更加老道扎实。

、不断挖掘丰富家园文化的吕孝春博客

吕孝春博客大多围绕三峡三斗坪乐天溪太平溪展开,其博客文章目的并不简单,作品涵盖了三峡民间故事,地名故事,三峡名人传说,村庄解说词等等。是想让更多的文友知晓夷陵,为建设三峡文化品牌而努力。很多地方除在抓好精准扶贫、防疫等当下文学作品创作的同时,也在用大量精力挖掘地方历史文化。

《沈刚伯:宜昌走出的著名历史学家》沈刚伯在台湾史学界成就斐然,享有很高声望,被认为是中国近代重要史学家之一。他开史学新风、对中国史学及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有独到见解。开创中西史学比较研究,打破史学研究局限,是他在史学上最主要的学术贡献。

《李老汉的这个新年》数着手头的钱,想想这多年来的辛苦,如果都用来建房,虽然能赢得李家湾的邻居们的赞许,可又一想一直在城里打工的儿子还没成家,更何况儿子结婚是不可能回到这李家湾了,想想这些,李老汉对自己建房又不免迟疑起来。还有《许家冲讲解词》《星光》《李老汉的这个新年》《早春峡江》等。  

《我也成了“网络主播” “网络主播”“网红”这些网络称呼似乎与年龄大的普通人不搭边,没有想到在2020年的春天与我这个已经五十有五的人联系在了一起。教书整整三十二年,从开始挂在墙上的木制黑板到如今的一体机,由老师的“满堂灌”到以学生为主体,不管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如何变化,面对学生上课是没有变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学校延时开学,“停课不停学”让每位教师面对电脑或是手机做了一回“网络主播”,反映了新时期的新现象。比如还有类似的文章《和女儿的分歧》 《谭安荣的梦》《银杏浸初夏》《探秘新城》等。

三、三峡坝区地域文化的守望者

吕孝春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第一次知道土司城并走进土司城是在2012年,在恩施舞阳中学生活工作了一个月,不远处的土司城自然是要去的。那是第一次了解土司这一概念。2019年10月,我走进了和甘老师去往的真正土司城,整整玩了一天。走唐崖河边土司城内600多年已磨的光滑的石板路上,真正感受到了“土皇帝”当时的威严,也领略了皇都当时宏大与繁华。晚上和咸丰宣传部宋部长一起吃饭,他给我讲了复建的计划,也让我了解了更多关于土司城情况。第二次去是女儿结婚,女婿咸丰县城人,没有想到女儿的姻缘让我与土司城更有了紧密联系。

《仙鹤观的传说述说峡江沧桑》位于秋千坪北侧的山头叫仙鹤观,说是观,但实际上是一座山。说它是一座山,而山上确实有观,加上整个山形酷似一展翅飞翔的鹤,因而就把此山(原名叫中南山)称为仙鹤观了。另外还有《黄牛岩下的一抹温暖》《坝区的仲夏之夜》《六月飞雪黄金口》《秋千坪那些陈年往事》《三峡奇潭探“奇”》《中国神仙体系》《老家的石磨》等篇目。另外《谭安荣的梦》《话说张家榜》发表于《夷陵收藏》。

很多人羨慕我们夷陵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近些年区政协实行“抢救性保护,保护中开发”,将即将断层的文化又捡了回来,出了像《夷陵县令欧阳修》《夷陵国宝》《田园诗人钱敬存》《史学家王定安》《夷陵辛亥革命》《夷陵姓氏大观》《夷陵大移民》等一大批文史专著,为研究夷陵历史和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有价值的史料,这些史料的出版也引起了省市作家们的高度关注,省里有些作家还专门到夷陵索要夷陵政协文史资料,市里像张永久、袁在平、李明义、李沂等一批作家以古今夷陵为史,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就我区来讲,有这么丰厚的沃土,吕孝春就是活跃在三峡的一个文学爱好者。

吕孝春老师以他的博客为阵地,近期又担任《夷陵作家》微刊的编辑,守望着三峡坝区这一片的地域文化。

诗意的叙述与智慧相伴

——读杜鸿的散文集《乐道居笔记》有感

我认识杜鸿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有一次,去文联对面的夷陵区图书馆借书,读到一本以大三峡为题材,把长江文化和楚文化用感怀的笔法梳理一遍的大型文化散文《怀想三峡》,在作者的序言里得知杜鸿就在宜昌市夷陵区文联任职,而宜昌市夷陵区文联就在图书馆马路对面,我便过去想见一见杜鸿,觉得能与书本作者对话应该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事有巧合,居然见到了他,与他谈了很多文学的话题,最后他让我把我写的文章给他看看,遗憾的是我当时手头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文章,从此认识了杜鸿先生。后来我了解到杜鸿先生在散文、小说、影视创作等方面,佳作不断且激情饱满,作品走出三峡,声名鹊起,成为中国文坛上的活跃分子。杜鸿每次冲关,灵性和激情迸发的时候,人物的原型就活在他自己的影子里。真正理顺自己心路的作品,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就是他最近发给我的散文诗《乐道居笔记》。(谭家尧)

诗意的叙述

杜鸿的散文集《乐道居笔记》十八万多字,分为《性灵》《厚土》《美物》《情愫》四个部分。拿到杜鸿亲笔签名的书,翻开一看,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我读过陈村的《五根日记》,《五根日记》收录了著名作家陈村50岁这一年的日记、通信、随笔和网上帖子。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个全天候泡网的作家,陈村的好斗、有趣的个性都可在书中窥见一斑。(豆瓣)我感觉彼此有很多相似之处,仔细阅读,发现《乐道居笔记》有其独到之处,那就是充满诗意的叙述。

杜鸿用诗意的语言叙述了作者的感悟、情趣、意向、取舍、判断、见识、爱憎,个性化的而非通用常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批判自己。 在第一部分《性灵》里,有许多短小的片段如《尺度》《无语》《面坝》《炊烟》《寒冷》《梦幻》《明天》《行走》《标准》《哲学》《目光》《迷路》《思想》《凝视》《困兽》分明就是诗歌嘛!最短的《无语》就只有一句话:无痛无呻吟,是一种笑容——笑着容忍。这就是诗的语言,诗的结构,诗的意象。

作者的创作欲也在这些符号里显现,在充满诗意的文字里,我们看到时代的更迭,像长廊一排排,清晰的符号,诗意的特写,唤醒我们对过去的留念、对落叶的缅怀,让过去的事件在我们印象里徘徊,成功的笔法不只是记录和感怀,还有如文本中那些诗意的漫谈和畅想。

在《厚土》《美物》《情愫》这三部分里,杜鸿以灵动的语言,诗意的叙事,描绘他的灵、智慧和性情。在《厚土》篇里,《铁猫子》是一个撕碎生命的机关,这机关让一个活的生命受尽磨难,小说的笔法,散文的语言,诗意的叙述,读后感受到“铁猫子”的残忍与制造机关的良知背离,设置机关的人更是为人所不齿,其教育意义和主体精神在细腻的忍受情节中完成。(谭家尧)《板壁屋》讲述了童年的趣事,纯真之美在字里行间彰显,诗意的语言叙述一个经历了百年的建筑,鲜活而富有哲理。《一棵苞谷的命运》折射出自然法则,诗意的叙述一个包谷的命运何尝不是一个人的命运,包谷的曲折和坎坷何尝不是人类命运的艰辛呢,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就像包谷一样,在生命的夹缝里挣扎,在自然的游戏法则和人为的折腾中抗争,读后让人掩卷沉思。

作者的悟道之笔全在故事之中,在文字的机理里,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说教。《在一片废墟上》这是一篇心灵的记忆性札记,作者通过诗意的叙述,阐释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思绪中叠加成难以忘怀的图案时,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无奈就变成了多情的泪水。《白马大峡谷》《灯影石的真意》《月儿弯,湾儿弯》《乐平里》《链子岩读后感》《灵魂的隐居地》《在黄山水墨里隐居》《吴家大院》《龙潭古镇》《青滩》《泄滩》《江渎庙》《泰山记踪》《官庄》《西陵催雪》……等篇目,我把它归为旅游文化散文,作者边叙边议,诗意的叙述,让人感觉自然的伟大同时,也体验着作者语言的诗意之美。作者始终把写景只作为一根链条,抒怀是对链条闪光的装饰,将议论注入情趣式的漫谈,将思想的天盖把玩于手中,文字里透着灵性,灵性里若有光辉,照在读者的心间,哲理在不意间展示。《景深》《锦绣》《馔源》《栖息》《恋歌》《幻虚》都是在一个节点上,是对景区车溪的品茗和赏析,同样也是诗意的书写,像六首歌串在一起,舒缓婉约、情意绵绵,每一首歌都不是一个调子,定调决定意境的高低,作者都是在一般的意境里完成缠绵的写意,不过有时也狂草,洋洋洒洒数千言。有时又只有几百字,一点也不马虎,这叫惜墨如金。就这样诗意的错落,让人觉出了车溪的美不是一般。

富有哲理,充满智慧的诗意文字

在第一部分《性灵》里,大量富有诗意的文字,闪耀着哲理与智慧的光芒。

在《美物》篇什里,《航标灯》《纤痕》《栈道》《纸坊大水车》《排上人家》等篇,这些长江水上人家的标志性符号,在三峡大坝建成以后,都隐入了库底,但它们都是水上人家眼里的见证物,见证了三峡的文明与进步,以及历史变迁。历史变成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符号,都是通过杜鸿诗意的语言,他让过去的历史成为站立起来的文化丰碑,让读者徜徉在长江文化的怀抱,感受三峡的壮丽。

《铁笔蜡纸》《墨盒砚台》《雕壁》《印章》《私塾书盒》与文房四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早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了人们心中的老物件,但是它们既是文化记忆中的文化符号,又是时代车轮的印记,这些老物件是某一个时代的标识,所以,作者把这些物件儿的正面、背面、侧面等用多视觉的镜头,展现在读者眼前,有一种沧桑感和文化厚重感,勿忘历史。历史告诉我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老国货搪瓷脸盆》《铜镜》《民国铜簪》《银戒指》是时代私家的传世珍宝,同样记录了时代的闪光点,这些历史的遗物,已为世间罕见,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瞭望垛口。《草帽挎包》《劳动手册》《半斤粮票》《煤油灯》《棉军帽》等记录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的生活历程,是鉴赏改革开放以前的标志物和参照物,杜鸿以诗意的叙述,细腻生动地再现这些物品的勃勃生机。作者所陈列的是一个民俗风情馆,我们从诗意的文字中读懂了这些文化符号的意义。我们民族的满足感和荣誉感就是在这些符号里显现,在杜鸿的诗意叙述里越来越光明越来越伟大。

在《厚土》篇里,《乐平里》《青滩》《泄滩》《川汉铁路遗址》《唐崖土司》这些篇什里,看看《乐平里》里的开篇,“过了青滩,宿命就是不断爬山。”这就是作者到达屈原故里的第一感受,接着用诗意的语言,表达着作者对于屈原的敬仰,同时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个非常智慧的民间故事,解释了读书人有才华要用在正道上,不然聪明会被聪明误,体现了作者对智慧的认同。就如同杜鸿说的那样:“在屈原庙里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可是,人离开它无论多长时间,心仍然停留在那儿。”这就是智慧的力量。同样在《青滩》《泄滩》《川汉铁路遗址》《唐崖土司》这些篇什里,同样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遗迹的敬仰之情,因为这些地方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

“青滩就像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丰艳美丽地坐在身前一副血淋淋的杀人场景,身后一片刀光剑影之间。”这是对“青滩的女子,峡江的汉”最好的描述,富有诗意。“打新滩来绞新滩,祷告山神保平安。血泪累干船打烂,要过新滩难上难。”最后以一首七言来结束《青滩》,这是一种别样的诗情。

《泄滩》里,作者竟以几百个字做了了结,可谓惜墨如金。泄滩是三峡最长的一道滩。它的凶险无法用语言描述,但是作者还是斗胆写了出来,只是让灾难和险滩的存在犹如江水般澎湃而过,让你体验它的险与急。这里就显出了作者的智慧。

与《泄滩》不同,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描述上峰垭的野气,来描述一个“历史包容的真谛,确实需要时间等待他们悠悠醒来”的事实,多么富有诗意,富有哲理。

在《情愫》篇里,《焚烧自己的影子取暖》,其实描述的是一个事实,任何人都无法抗拒时代的潮流。在我以为,影子不只是一个人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时代的影子都会随时代过去,痛苦的也好,幸福的也罢,风光的也好,失意的也罢,今天的影子过去了,就是明天的影子。焚烧和毁灭的,是千万个影子中的千万个故事(谭家尧)。其实作者内心的城堡不如儿子的江边沙画作品,随时坍塌的城堡是心力不够强大吗?我想作者所要表达的还是人生的失意与文人的情愫,这里蕴含着人生的哲理。“焚烧自己的影子取暖”就是哲理的诗意表现。《身体里的春天》实际就是身心的春天,尽管我们的身体一天天变老,只要我们的身心在春天呼唤还有躁动,还有不安分,我们就还活着,至少活在情感里、活在诗意一般的春光里, 春天是“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心”诗意的结语。《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以为是只是描写眼睛或者视野,其实追述的是青春之梦,同样用诗意的笔法构筑多情的散文,不知是否初恋,好像怒放的山花,却看不见果实,在失落的遗恨里,用婉约的细腻,缠绵的诗意语言支起萌动的帐篷,只可惜,这帐篷里的主人错失了机遇。只留下诗意的回忆。《瓜棚夜记》像一篇寓言故事,看标题,“瓜田李下”,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以为要写瓜棚里的故事,看着看着,觉得作者的心绪根本不是跟我一个调调。他把自己对儿子的守护,比喻成瓜农对瓜果的守护,瓜农是自己种的瓜,儿子是自己的儿子,殷殷情愫里闪烁着人性的泪光,浓浓的父子之情溢于言表。《知了的隐喻》,这是全书的压轴之作,想必作者还是费了一些功夫的,知了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禅意,多年的黑暗换得一日的光明,多么动人的一个故事,作者借助这短暂的夏虫,直抒胸臆。实际这虫子,并不知道冬天的寒冷,可它一次次蜕变。作者在它身上,悟出了“金蝉脱壳”的禅意,其实,这小小的虫子仍然存在,它以变异的方式,灵魂出窍,无关乎大地,无关乎苍天。我们是否在失意的时候,也和知了一样,换一种方式存在呢?

文学即我佛,以道为的文字

由于工作原因加上他在市文联,我们几乎没有交集,和杜鸿来往甚少。我只知道,他曾经说过:文学即我佛,他把文学当成了他的信仰。他用十年的时间写散文,作品丰厚,接着他用十年的时间写小说,收获颇丰。近期他打算用十年的时间写剧本、拍电影,感觉杜鸿在不停地折腾,拍纪录片,拍电影,写剧本,一直马不停蹄。但是,小说和散文创作,一直是他的最爱。落叶有痕,流水有声,这些年,他的小说创作刻画了许多丰满的人物形象,也从市井的人潮里找到了不少典型的文学角色。他的散文,选取的面很广很宽,短的常常不到百字,便能用故事或者碎片式的情节,说明事态的机理。委婉的写意,诗意的叙述,滔滔不绝的思辨,既是对自己的救赎,也是对他人、对社会的救赎。

很多温暖的往事,在智慧的辨识中进行,在哲理的逻辑里演绎,这就是我们很多人推崇的人文精神。

《乐道居笔记》,以“道”为乐,这注定是理性的最佳选择,作者悟透了红尘凡事,躲在烟云的角落里嘲笑搏击者的抗争,藐视权贵,“文学即我佛”终于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筑在至上的高处。(谭家尧) 我的这一篇评论的形成,离不开一个名叫“谭家尧”的南方教授,我在这里祝福远在他乡的夷陵人幸福安康。

黛青色的冷峻

------评元辰诗集《雪宴》

时值瑞典学院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uck),颁奖方称她的“诗意之声”能够“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之际,我借这个热度评论一下本土诗人元辰的诗集《雪宴》

作为一个评论家,能够加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那可谓是修成了正果,袁国新(元辰)就是这样一个修成正果的评论家,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文学评论大腕儿。这虽与诗歌无关,评论家用批评的眼光进行创作,这足以让我们了解一些元辰诗歌的质地。

 元辰,本名袁国新。宜昌市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出版《迈向智慧的金色通道》、《悠游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等著作。曾获凤凰诗社2017年度荣誉奖,四川省青年文联“建国七十周年诗歌征文”三等奖。散文被梁艳萍《转型时期的湖北散文研究》列专节评论;评论成果曾被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研究》、李鲁平《新时期湖北文学亲历三十年》、蔡家园《湖北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於可训《湖北文艺评论、文艺理论建设研究报告》论及。

最近读到夷陵作协主席黄荣久评元辰诗集《雪宴》,这诗集的名字颇有点新鲜,输入法里居然没有这样一个词,可见元辰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读罢全文,我也有了说两句的冲动。《雪宴》是元辰先生狠劲杀伐了一多半现在看来无病呻吟的东西,剩下的编为四卷,曰大歌,曰单章,曰组唱,曰小说中的歌,采用以体为辑的成书方法,编辑而成的一本诗集。

从诗体上看,我把民间歌谣体、现代新体、散文诗体、现代组诗都纳入写作范畴,有诗经、楚辞、唐宋近体的影响但未直接翻写。从韵律上看,我注意内在的节奏和回环,靠语句自身顿挫推进,不重视外在形式的完整。正如元辰说的那样:程咬金三板斧,我也三板斧,三份文面七份文里,勇猛而不求精致。

从题材上看,既不舍日常生活的初级趣味,又忧思家国,念念不忘复活故土故人和那云那山那花那草;既冒充斯文批点于文史之内,更能天马行空神游九天之外,卖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超然意态。

从意蕴风格看,以“尚雄强阔达之意、多抑郁顿挫之风”为主,亦不乏欢快明丽、流畅静美与诡异朦胧、雄强坚挺并存,信心十足、仙风道骨与沉郁忧伤、纠结矛盾并存的景象。它是一条出自高山峻岭跌落迂回的野溪,不是月夜舒缓、催人入梦的小夜曲(元辰自序)。

我借用黄荣久文章中的一个词作为我的评论题目:黛青色的冷峻。黛青色无疑增添了冷峻的程度,这就奠定了元辰诗歌的基调。

一、冷峻地看自己

家园建在腿上,宿命行走/如一只雪鹤,在父母的肩背与怀抱之间飞来飞去/雪地里爬行,雪地里蜷伏,甘苦相许/怀抱向你敞开,只等洁白梦圆/雪山,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雪宴》) 

这是诗人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希望自己能够摆脱世俗,像雪山一样洁白无暇。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脚趾为什么总会戳破鞋袜跑出外/人为什么与动物、植物、微生物共用DNA64健生命密码/偌大宇宙谁控制着喜乐哀?琐碎世相昭示天理/宇宙大道明明白白。蒙骗慧眼的是太多欲望/太多习惯太多常识,我的脑袋不长在我的头上/你说是庙我就上香,你说是佛我就磕头/从未步出常识之外。三千汉字把一生收买/隔膜家人隔膜众生隔膜世间万事宇宙洪荒/哪管得墙上明月枕边人、身外世事桌边书/说幸福也真幸福,说悲哀也真悲哀(《面向自我 春暖花开》)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作者对自己的拷问。

“我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蹲在网上勾妹妹/就像在屋檐下的那个老头/别看他呆头呆脑/妹妹一来/眼睛亮了/那妖精见过天庭古槐”(《一个精致主义者的生活》)。

 读元辰这些诗你会感受到一种诙谐一种幽默。他驾着自己的诙谐意识选材铸诗,嘲人又嘲己。诗人告诉读者,面对社会的双重裁割,会把你自身改变成另一个样子。诗人用诗逼视着你,你有同感吗?当你有了同感之后,在你的肌肤里,是否游过一丝冷辣硬涩的阴热?误入“魔幻”遇热遇冷都会清醒一些的。在嘲己的同时,取得了对命运的征服。因此,他的诗始终是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他的诗有追天的气韵,自然而然地天马行空神游九天之外。

“我飞翔在夜空,徜徉在荒岸,匍匐在沙滩/大三峡的大不在文字里,不在实物上,不在传说中/只在我静谧的心底我舒缓的血液中我升腾的思绪中/我对大三峡的大所做的是穿越、潜入、跪拜与融入/今生是岸边一颗草/来生是滩上一粒沙”(《我的大三峡》)。

正如元辰在自序里说那样:我是哪类人?三家评论触发我的信心。一是湖北大学课题组的《世纪转型期湖北散文研究》认为我在作“人生路上的智慧探寻”,好个“探寻”,我喜欢;二是谭家尧教授评论《漫话元辰的心灵自由》,好个“心灵自由”,我喜欢;三是学兄黄世堂当众表扬我就是诗人,写小说写散文写评论就是在写诗,有诗人气质。不管是玩笑还是认真,我觉得像。对各种文字我努力保持节奏和气韵,或许就是诗。

我们像精瘦的豆芽菜,在饥饿的笼屉里倔强成长/耷拉着脑袋走进教室,耷拉着脑袋走出教室/饥饿太重,讲课太轻,知识有气无力/一间大教室,几百学生一起溜号/老师摇头叹息,夹着书本离开.(《水中的木桥》)

这是作者晚年对自己的幼年重新认识。充满了苦涩与冷峻的思考。

二、冷峻地看社会

《雪宴》对当今社会各阶层锐敏的感觉,成为笼罩某种历史命运感的诗。

“人说你来自青海/最初的一点水汇成洪波/让杜甫落泪/让李白癫狂/让东出西进的舰船浩浩荡荡/那是你的今世/你还被腰折断/庆功的酒殷红如血/血养大半个中国的城市农村”(《我的大三峡》)。

如果我们认真倾听弥漫在《雪宴》中的语调,那种缓慢、犹疑、耐心的辨认,有时被迫中止的沉默,低音的无回声的发问,我们会发现诗人己经将他的主题带到了诗之外的远景之中,让你看到更远的黛青色。

诗歌叙事学在他的诗篇中得到了充分展示:比较沉静、比较客观、有着比较多的自我分析和反思,也有比较多的伤感,甚至还带有对消失岁月挽歌的味道。

时间像把刀,从身上划过/历史和记忆均成为碎片,堆满孤伤寂寞/说起去看木桥,你说我疯了。我说真疯了/古老的英雄与古老的岁月同归天国/一个疯人在河边星夜打捞。这些疯言疯语谁会计较。(《水中的木桥》)

一座木桥就是也是人生之桥,跨过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同时也是社会之桥,贯穿了社会发展的各个发展阶段。 

如此美丽的雪原我尽想些污七八糟的问题/身外酷寒难当,心内急火焚烧/我看见彪悍的强拆队来到雪原,拆了企鹅和雪狼们的家/雪鹰嚷嚷要打官司,高喊“我爸是李刚”的拔出枪/“索命书记”说别忙别忙/我给开发商打电话,让他派打手摆平。(《雪宴》)

 这分明是在自己虚拟的雪原冷峻地思考现实中出现的种种怪相,通过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服过太多春药和泻药的民族/入秋疲惫不堪并且阳瘘/虚假广告和行骗计划书漫天张贴/沉甸甸的果实被人窃取/大众的小康还很遥远/国务会议决议杀富济贫”(《秋天的语束》)。

这首诗是对现实的解剖和批判,在现实主义的青石板上落下了沉痛的足迹,面对魅感的现实,诗人的笔触在市井凡尘的街上,开始痛诉。

三、冷峻地看待人生

《水中的木桥》、《绝意逃离的词意》、《思考正义何在》等诗作,就是他对社会生活真谛探索的结晶。在这些诗中,让人感受到:人生,是严峻的;世界,“终归是可爱的。”可以说,这是诗人用汗水与心血凝成的严肃思考,而不是把诗的调门急骤尖拔之后的噪语。都是时代疼痛的记录。都是底层百姓痛苦的呻吟,而《雪宴》也是。“有粮票肉票菜票也是枉然/饥荒/如满河秋水/将我们干瘪的身驱泡胀”(《水中的桥》)。

在元辰的诗作中,探询最多最有力的是他本身。与其他诗人的自我探询不同的是,元辰在进行自省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外界绝缘的真空中,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复杂的包括把自己正在参与着的变革的社会中。可以这样说,他追求的自我,不是一个干瘪的空壳,而是一个丰富的主体。正如他对当下社会的探讨尽管严厉,但不是用冷冰冰的手术刀那样,对自己的解剖也不是用冷冰冰的手术刀,而是用一颗游刃于脉流于骨缝的刚正的心灵。尽管他曾用非常辛辣的文风讽刺自己,嘲笑自己,但他并不“叹息”,因为他能处处感受到已作古的父母还在对他“微笑”,也正因为他的根基深植在父母那宽厚的胸怀之内,毫不畏惧地展示自己那“阳光远去不曾照我的背影/暗夜漆黑我独自远行/……打着口哨与野兽接吻”(《一个精致主义者的日常生活》)。又如:“家园建在腿上/宿命行走/如一只雪鹤/在父母的肩背与怀抱之间飞来飞去/雪地里爬行/雪地里蜷伏/甘苦相许”(《雪宴》)。诗人的心也曾被爱胀满过。“十六岁的女服务员/勾引我的目光/……女服务员后来嫁给了我的同事/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也成了我的同事/暗恋中的昔日少女/总在我眼前晃荡”(《水中的木桥》)。 

修堰筑堤,歌师喊的是尖利高亢的打硪号子/姑娘们扯起硪啊,呀呵吔呀呵,歌师的心事多啊/呀呵吔呀呵,想着那绣花鞋呀,呀呵吔呀呵/一夜没睡着哟,呀呵吔呀呵/调侃,嬉闹,于此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耳边的歌师》)

歌师是对亡人唱歌,也是对人生的最后送别。对生产生活的回忆与反思成了歌师歌唱的内容,这是对人生的深层次认识。

诗境的本质在于诗歌的诗心为读者所谛听。它与诗歌文本的其他部分存在互文性并共同构成一个有序的意义结构。《雪宴》提供的诗境,与我们当下社会状况和发展历程的语境下的情感志虑及道德实践构成了特定的共同感受,构筑了气息相通、感同身受的美学意涵。

元辰的《雪宴》,时空壮阔,情理典实,汪洋恣肆而情理交融,物我交际而兴会万端。在对大自然的态度上,它承接了传统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但在表达上却又超越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窠臼,直抒胸臆,直指内心,而无损妙语,明心见性,神会于物,而能打通有我与忘我之境,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操。在语言运用上,努力摆脱寻常的惯用语汇,抵达更真实的语言内核,催生读者的心灵共鸣,唤醒本性和良知,让诗境超越古典意义上的“清逸”“淡远”“脱俗”的澄澈之境,让小我超越自我完善、淡泊宁静的局面,呈现具有时代特性的壮阔宏大的境界、仁爱博大的胸怀。

在悠久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不乏佯狂放诞的隐士和智者,隐士接舆给孔子唱着隐晦的劝谕之歌,唐朝诗人寒山隐居天台山的洞穴,他们热爱着大自然,但却只是作为尘世的旁观者而存在,他们是自足自洽者,是隐逸者,也是悼客。然而,今天已经是隐士无处可隐的时代,丧钟为谁而鸣?毋庸置疑的是,为我们自己,为每一个人。我们应该知道,逝去的悠久灿烂的文化和美丽河山不能只是去唐诗宋词中沉吟,去水墨丹青中觉踪。

而今,有不少作家诗人通过他们的作品,呼唤悠久灿烂文化遗产的保护,呼唤生态保护的当下意义,他们倾诉、呐喊、甚而至于控诉,以期唤起民众的警觉和反思,让大众认识到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破坏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这一切不是没有前车之鉴,而是常常在走着前者的覆辙,这是个有先见的社会,却是个争先恐后为已开发的时代,好在国家已在行动,那些摇摇欲坠的文化生态和吱嗄作响的自然生态不再让握利者不管不顾。

……母亲太过于无私/儿孙便恣意张狂/到处在开腔剥皮/只差将其对穿/我的朋友写了本《一个白痴统治的村庄》的小说/由那个用肉身救赎儿子的母亲/想到地球和地球人的作为”(《我的大三峡》)。

……歌师是有故事的人/又装一肚子三皇五帝至于今的故事/感悟故事里的人生/咀嚼人生里的故事/镕为一炉/歌师鼓歌/忠孝传家/礼仪人论/才是歌师的正本歌唱/生老病死离不开歌师的祈祷/婚丧嫁娶离不开歌师的祝福/悲喜哀乐离开歌师的引导。……歌师被四旧了/被地富反坏右了/被封建迷信了/被资本主义复辟了/歌师的天空坍塌/爱歌的人偷偷哭泣(《耳边的歌师》)。

孜孜以求/宗师将武学推向极致/孩童在崖顶踩落一块石头,结束了他的性命/君王将版图扩张到天边/君后以一包毒药,瓦解了美梦/将军将兵阵演练得出神入化/黑夜里一只流箭,穿透他的心窝/诸葛孔明智算前五百年后五百年,没算准兵败五丈原/铁定的悲剧,人为之奈何.(《绝意逃离的词语》)

    诗人元辰把自然生态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作为诗歌写作的重大题材并且赋予长诗的形式,可以说是当代文学少有的。文学的反思不再指向别处,而是收转外展的锋芒,直接指向人类的生存理念、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展示出诗人对人类责任的一种担当,文以载道,关注和干预自然与文化生态保护就是一个莫大的“道”,反映出文学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夷陵评论》正在推出年度回顾,意在推动创作交流,共同提高。希本地和元辰自媒体文学群的文友们主动相应,交流年度内自己的最佳作品,或放谈年度内的创作收获,概谈明年创作计划。请提交年度作品3篇或者年度创作感言1篇。

    《夷陵评论》开设群体推荐,欢迎组稿:散文、新旧体诗歌、中短篇小说,至少三人以上,质量求精求优求趣,每期每人作品1-2件,加群体介绍,固定与松散群落、朋友圈、微信与qq 群落都可以。

    《夷陵评论》常年欢迎惠赐达到省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水平的文学作品,已在微信平台发布的,需对元辰文苑开放白名单。元辰赞赏账户陈宇辰只对元辰个人作品开放。

       所有来稿文责自负,加个人简介、个人照片。稿件微信元辰或发66371560@qq.com信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