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书法家赵长秋作品欣赏

 泊木沐 2021-12-14

趙長秋,字之明,號雲龍。河北秦皇島人。1970年入伍到山西省軍區服役,现已退休。現為中國書法家協会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書法家協會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山西省篆刻艺术委員會主任、山西省名人書畫院常务副院長、山西省八一書画院副院長、山西省中華文化促進會理事等职。其自幼酷愛書法篆刻藝術,幾十年寒暑無間,研習不輟。是解放軍总政治部树立的“軍地两用人才”典型。其自幼酷愛書法書法篆刻藝術,多次參加全國、全軍大型展覽并獲獎。曾出任由中國書协和中國美协主办的《中國·芮城·國際書画大赛》评委。

《四季风景诗》

本人篆书创作手记

篆书这种古老的书体,因社会的受众面小,且难识难写,使之赏者稀,习者寡。然而,正是篆书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字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篆书体系,为中国文字的隶、行、草、楷等书体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篆书是我国各种书体之首。

傅山云: “不知篆籕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书篆若书楷,最能养气。应遵循先静后动,先收后放,先平稳后险绝的原则。大凡动笔之初,默想其神,静思架构,矜燥俱平,性情皆备。篆书用笔不能太肥又不能太瘦。肥则形濁,瘦则形枯。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太轻则浮,太重则渍。凡小篆之线条、《毛公鼎》之结构、《散氏盘》之体势、《石鼓文》之气息都应成竹于胸,游刃于毫。方能生动态之美,显率真之韵,婉委通变,趣味盎然。

雲龍齋主赵長秋于汾濱书屋 2014年9月15日

《风雲论道》135cm x35cm

李铎先生点评

長秋同志是山西省軍区的文化宣传干部,他勤奋好学,酷爱书法篆刻艺术。他笔耕不辍,潜心钻硏,读书读帖,内外双修。工夫不负有心人,使他渐渐走向了成功之路。在省展、全国书展和全軍书法篆刻展中多次获奖。被山西省軍区授予三等功。多次被北京軍区授予“部队基层文化标兵”。被总政文艺局授予“部队基层文化两用人才” 称号。90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总政文化部在93年拟出版《绿营翰墨集翠》丛书,把部隊基层文化艺术活动骨干结集成册出版配发部队,以推动部队文化活动的开展。他是我们推荐的第一集作者。

《浮休》篆書扇面庄子外篇摘句30cm x30cm

長秋同志还兼修篆刻,风格以秦玺汉印为基础,以书入印,以刀代笔,浑厚貭朴,雋秀成趣。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展览并获奖。曾与日本篆刻大家梅舒适先生进行艺术交流。并入编《中国篆刻年鉴》。願他以艺术服务部队,取得更大的成绩。

2001年10月20日 李鐸于北京“仕龍書屋”

注∶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导、中国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得主、著名书法家。

夏湘平书评

趙長秋同志是山西省軍区文化干部,是总政文化部树立的軍地两用人材骨干。也是颇有影响的軍旅书法家。他除了组织本区的书画活动,还多次参加全軍全國书展并获奖。为了活跃部隊基层文化活动,文化部拟出版《绿营翰墨集翠》樷书,分册发行,为各大軍区基层文化骨干提供展示平台。李铎先生和我分别题写了书名。長秋同志是北京軍区基层文化骨干,被第一集出版。觀他的書印,落筆澀疾,凝重穩健,師古而不泥,雋秀而不俗。用筆施墨和分行布白既有傳統之功又富新奇之意,是工書善刻的軍旅書法家……。

夏湘平------2009年8月17日

注:中国人民解放軍总政文化部文藝局原局长; 中国书协第一、二、三届常务理事; 现为中国人民解放軍书法创作院副院长。

《咏蝉》虞世南唐行草斗方68cm x69cm

浑厚华滋 神游太古

赵长秋书评-------介子平

赵长秋先生学书自汉隶入手,兼及“二王”、唐楷、魏楷、董其昌,具体而言,在《张猛龙碑》《圣教序》《多景楼诗帖》《书谱》《行书诗帖》等碑帖上,都下过功夫,故其书法具有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风貌。

《振川之玺》2cm x2cm

其字势雄逸,羁而不纵,笔迹流利,宛转妍媚,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灵变无常,务于飞动,断而还连,凤翥龙蟠,独步其间,自评若斯,此“二王”面貌者也。然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世人虽不能甄别,但闻二王,莫不心醉。洎自汉魏,钟张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学二王者,二王之后络绎不绝,羊欣、王僧虔、谢灵运、薄绍之、孔琳之等皆从之,自唐迄今,学书之人,更是首推右军,以为之宗,李世民、张怀瓘、赵孟頫、董其昌莫不然。但毕竟时代变,环境变,书写工具变,书写姿势变,心境不古,面目皆非也。故此,有貌无实者多,得其要领者稀。羲之的娴雅舒缓、用笔遒劲,献之的圆转秀逸、结体妍丽,在赵先生笔下均可体现。离方遁圆,挺然秀出,情驰神纵,超逸优游,其作品初观虽未见炫目彪焕之视觉冲击,技术含量、个性特色也不会跃然纸端,甚至会有些许妩媚唯美之感,但待回味咀嚼后,便会体验出其风行雨散、润色开花背后的内功所在,骨丰肉盈、入妙通灵后的风骨所在。

《清于谦》600cm x1300cm

“二王”结构之外,其势排奡苍劲,螭盘虎踞,铁画银钩,劲健有致书,如烈士拔剑,雄视一世。此颜楷面貌也。临颜书者,当得其澹古之韵,但以雄厚求之。颜楷以质厚为本,欲习鲁公书,当从楷法起。学颜楷,先学鲁公之人。人禀天地之气,有今古之殊,而淳漓因之;有贵贱之分,而厚薄定焉。苏东坡《题鲁公帖》曰:“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鲁公忠义大节,唐代冠冕也。黄庭坚也说:“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字势奇伟秀拔能备八法者,独太师耳!”赵先生墨池笔冢于此,祛温润闲雅、妍媚纤柔形状,已有龙骧虎步、堂堂昂藏之相,凛凛气宇、赳赳顶立之貌。

《书以载道》65cm x65cm

颜楷气象之间,尚有方笔辅之,兼施圆笔,结字中宫紧收,四面开张呈放射状,线条变化多端似无规律可寻,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张猛龙碑面貌也。《张猛龙碑》乃魏碑精品,历代名家对此碑可谓推崇备至,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其列为“精品上”,并称:“《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为正体变态之崇”,“结构精绝,变化无端”。拙者胜巧,敛者胜舒,朴者胜华,学魏楷之造就也。赵先生习之用心,沉浸其间,每每乐而忘返,已有纵横奇宕、纵肆奇逸之气,内紧外松、转折多圆之势。

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学书须求古帖墨迹,模摹研究,悉得其用笔之意,则字有师承,工夫易进。书必有法,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不按则血不融,不提则筋不劲,不平则肉不均,不颇则骨不骏。

《唐诗》斗方50cm x50cm

书法之余,赵先生兼及篆刻一门,且在石鼓文及王福庵篆书方面颇有心得。其刻以书入印,使刀如笔,且能棉里藏针,浑厚华滋,神游太古,若无其事。清人王撰《保晋斋印蒲》云:“夫篆刻岂小技乎?其中有书法、有意法、有刀法,三者不可不讲也。”篆刻经营于方寸之内,而鉴赏乎毫发之细,审其疏密,辩其妍媸。透过刀锋看笔锋,篆刻线与笔墨线,内在品质同也。书存金石气,室有惠兰香。有了篆刻的功夫,便不难理解其作金石味和笔墨味的溶合,何以如此的不蔓不枝,自然而然,何以满幅皆呈排奡苍劲、螭盘虎踞之势,铁画银钩、劲健有致之态。最是那绞锋使转的单刀边款,利若力戈,强若弓矢,结体方鼎,寄巧于拙,端庄古朴,奇姿百出,又不失灵秀活络、伶俐锐敏,点滴如山颓雨骤,而纤轻如烟雾游丝。字美观则不古,不美观则古,二者共有,其妙在也。融会贯通、水乳交合岂仅在于形式,更在于胸中宏博纵横有象、庶学不窘于小成的本质。

巨尺书法,大中见小;方寸篆刻,小中见大。“世人写字,能大不能小,能小不能大。我则不然,胸中有个天来大字,世间纵有极大字,焉能过此?从吾胸中天大字流出,则或大或小,惟吾所用。若能了此,便会作字也。”苏轼的这段名论让人关联到了赵先生的那些擘窠大字与石端豆字间的干系。

《色墨如易渾然太极》3cm x3cm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貌朴雄逸,古气未漓,团圆气贯,豪迈不羁,取法碑版札帖,质古而新意。看似跌宕多姿,一任折转,却笔力内含,体势严谨,仔细研读,还会有粗而能锐、精而能拙的发现。傅青主“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美学格调已不自觉贯穿其周身,不经意浮泛于毫端。所谓“四宁”,应释为真纯不羁、虚静通明、大朴不雕、率性而生、拙则入古、巧则趋邪也。

雄健之风、刚毅之势总能予人一番健康蓬勃、积极向上感觉,康有为称之“其高美,已冠古今”,盖因晚清消沉颓丧、萎靡不振的世风之下,太需要有文化上的抖擞奋发、投袂而起了,写字者,写志也。这样的书貌,与赵先生军人出身、戎马半生的经历,无不相关,所谓“字如其人”也。

《种徳载福》30cm x30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