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岁女孩因老师太美而抑郁:你注意到孩子的容貌焦虑了吗?

 timtxu 2021-12-14

图片

图片

老师太漂亮,学生看得“抑郁”了?

最近,网上一段“9岁女孩竟因老师太漂亮而患抑郁症”的视频报道备受关注。

视频的大致要点是:

某位医生接诊了一位9岁的小女孩,她情绪低落,意志减退好几个月,医生根据经验将其诊断为抑郁症;

这位小女孩现状的诱因是“嫌班主任太漂亮了,自己还没人家漂亮”;

医生很吃惊——从医这么多年,没见过这么小的、还没到生理发育期的女孩如此在意美丑、甚至已经开始与他人比较美丑了;

医生还了解到,女孩的妈妈平时就十分爱打扮,女儿跟着耳濡目染,受到了影响,且妈妈平日对孩子娇生惯养,过于宠溺。

……

视频的内容似乎只是想呼吁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健康,改善养育方式,却没想到意外地引来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女孩得抑郁症的诱因居然是老师太漂亮?是医生不专业还是我们没想到?

这么小的孩子真的知道美丑吗?孩子们会羡慕比自己年龄大很多的同性吗?

现在的孩子对于容貌的在意和追求真的已经到这个程度了吗?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养好孩子呢?

图片

孩子的容貌焦虑

当然,在这个视频中,有很多值得讨论商榷的点,比如有人会觉得新闻很标题党,用心理疾病当噱头是极为不妥的,医院也有泄露病人隐私的嫌疑,也有网友质疑,将女孩抑郁症的诱因主要归结为“老师太漂亮”,可能有些片面。

不过,抛开诊断的细节以及一些我们不了解的新闻背后的事实真相来说,这个视频所关注到的话题——儿童容貌焦虑,是非常值得我们讨论的。

有数据表明,目前国内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在使用儿童化妆品,除去文艺表演之外,日常妆也成了家长和孩子共同的追捧。通过使用化妆品可以变美,而美很重要。

在各大电商平台、游戏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中,我们也会发现,儿童美妆、穿搭、造型等产品确实很受孩子们欢迎。因为变美看上去很有趣,也很容易。

而另一边,新闻媒体中不断有报道,某初中生甚至某小学生因为过度减肥瘦身而伤害了身体、某学生为做医美而卷入了裸贷等,校园里的美妆低龄化问题也是不绝于耳。因为美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但又是非常值得的。

这种觉得美很重要、对容貌很关注,但又感觉自己还不够美、不够自信的状态,就是当前网络上所称的“容貌焦虑”。

这个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年龄段,女性居多。但席卷到孩子们这里,又让人有些担忧。

图片

孩子的容貌焦虑从哪来?

在未明确诊断前,容貌焦虑更接近于社交焦虑的范畴。孩子的容貌焦虑更多地来自于社交体验,是在与周围重要他人(比如父母、好友、老师等)的相处中逐渐浮现、明晰的。

那如果对美的向往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对丑的强烈恐惧,就该让人焦虑了。

这种对于丑的恐惧,有这样几个来源。

来源一:有一种丑,是别人说你丑

曾有一位青少年来访告诉我:

“我从小到大,一直都觉得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事,到了初中,还是不怎么注重自己的外表,头发也是特别油了才洗。

有一天,我的男同桌跟一些同学们闲聊,说他成天看着我那像挂面一样的头发,特别反胃,还说不想跟我这种班里最丑的女生做同桌。

我跟他大吵了一架,却也低着头过了三年。

因为他的话让我觉得自己真的很丑,很不配被喜欢。”

从丑延伸到了不被接纳和认可,这种在社交体验中因为感受到对于容貌的自卑而产生的自我否定,就更符合科胡特定义的虚体自恋。

科胡特认为,全能自恋是生命的一个根本动力,发展得好的话,极端的全能自恋可以发展成为健康的自恋,也就是“实体自恋”,你的自我价值感和觉得自己很好的感觉不太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很大的损害。

如果一个人主要是虚体自恋,那么TA对自己的感觉会和外在条件这些比较虚的东西有很强的关联。也就是说,当外在的(比如美貌、金钱、地位等)条件受损时,自我价值感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害。内在的核心价值感随时都可能和外在的附加物一起崩塌。

所以,虚体自恋像一根鞭子一样,催促着我们一定要变得更美,因为那才代表着有价值。

来源二:有一种丑,是父母比孩子还怕丑

有个很胖的朋友跟我说:

“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胖,是六年级的寒假。

那个冬天爸爸妈妈出去做生意,我住在奶奶家,也不知道是怎么了,胃口出奇得好。我也没意识到自己已经长胖了。

但放寒假后,爸爸妈妈回来了,我妈当时见我时那个吃惊又刻意按捺的眼神,我至今难忘。

那时候我就知道,做个我妈眼中的好身材的人,比做真正的好身材的人,可重要太多了。

但我心里一直不明白的是,我们家里最胖的明明就是我妈呀!”

这个话题让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个新闻,说现在有很多的父母都会给小宝宝定制矫正头盔,目的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完美的头型。

这些头盔动辄几万元,而且孩子在佩戴过程中是感到很痛苦的。

而对这些父母的采访中,他们大多会说,自己就是个扁头,很难看,做什么发型都不好,孩子现在受点苦,将来会感谢父母的。

其实,不管是那个朋友的妈妈,还是这些孩子的父母,或者是现在对孩子外貌有期待的我们,都很怕丑。如果孩子被评价为丑,似乎就意味着我们是很差劲的父母。

真正觉得丑很可怕的是我们,真正对丑有焦虑感的也是我们自己,而我们又像是印证了曾奇峰老师在为《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一书作序时写到的:

“妈妈们的'病’就是把自己的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经过伪装后变成孩子现实层面的不安全和需要帮助。”

我们传递了这种有关于容貌的焦虑,用爱的方式、用期待你变得更好的方式。

来源三:有一种丑,是女儿不想比妈妈丑

温尼科特说,“小女孩有个愿望,就是撕开妈妈的身体,从里面获得女性气质。”

为什么要获得这份女性气质呢?

按照精神分析理论的说法,每个儿子都希望取代他们的爸爸,每个女儿都希望取代她们的妈妈,但与此同时,他们又都在超我的管制之下面临着巨大的内疚和恐惧。

当这些内疚和恐惧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们就会用“自居作用”来缓解。

这个“自居作用”,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孩子们想成为像自己同性父母那样的人。也就是说,男孩们开始学习父亲的行为、意见,女孩们开始模仿妈妈。

模仿妈妈,就是爱美的第一步。

因为在女孩儿们看来,妈妈之所以能拥有爸爸,就是成熟的美发挥了作用。

所以她们想穿妈妈的高跟鞋,想偷偷抹上妈妈的口红和胭脂,想变得更美。

这是每个女孩儿都要越过的再正常不过的阶段。但如果在这个阶段中,过分限制或者过分夸大,比如新闻中那个不断宠溺式满足孩子需求的妈妈,就可能让孩子的发展停滞和固着。

图片

我的孩子容貌焦虑了,怎么办?

说到这里,我们就了解了,孩子们的容貌焦虑,并不是从空穴里爬出的恶魔。

既然我们知道来源,就当然能找到开关:

开关1:帮助孩子探索内心真实的需要

想要孩子不被虚体自恋把控,就先得让他们知道,他们真的想要什么。

而想让孩子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就得首先搞清楚我们做父母的自己想要什么。

温尼科特在《妈妈的心灵课》中说,

“你的孩子们也很期望你真正知道你想要什么和信奉什么,而他们会因为你有坚定的信念而获益,也会或多或少在你的准则之上建立自己的标准。”

那也就是说,我们也许需要少一点将美貌、金钱、地位与自己的价值感挂钩,多一点告诉孩子: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所做的有何意义。

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们在我们身上更多感受到“我很不错”、“我值得拥有”。

开关2:相信孩子不用靠任何人的评价为生

同样还是温尼科特的话,

“如果你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我想你也乐于试试自己的权利限度能放得多宽,你可以让每个孩子按他自己的冲动、计划或想法掌控他们自己的一小片局面,但其实那依然局限在你的影响范围内,只是你把你的尺度放宽了而已。”

在我看来,尺度放宽的第一步,是放弃我们至高无上的定义、评价、奖赏权利。

因为父母口中的“你不好看”,是很难再从脑海中抹去的。

如果一时很难戒除评价这个习惯,就试着多告诉孩子,“你今天的起床整理速度比昨天更快了”,这要比“你长得真漂亮”更有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