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揭秘:董卓和袁绍原来是一伙儿的!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14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公元189年,八月许,何进连下数道命令,召前将军并州牧董卓屯驻关中上林苑;命手下干部泰山郡(山东省泰安市东)人王匡、骑都尉鲍信,回乡征集强弩兵;召东郡(河南省濮阳市西南)太守桥瑁,进驻成皋(河南省荥阳县西北汜水镇);命武猛都尉丁原,火烧孟津(河南省孟津县东)渡口,火光熊熊,洛阳城里人都能看见。这些人都号称要进京诛杀太监,但何太后不为所动。

衣赐履说:注意,何进征召了好几路人马,并非只有董卓一路。另外,何进让董卓屯兵关中,距洛阳数百公里。武猛都尉丁原,之前是并州刺史,本年(公元189年)初,灵帝刘宏任董卓为并州牧,丁原应在此时卸去并州刺史,任武猛都尉。也就是说,董卓与丁原,是存在交集的,进而我们推断,董卓与丁原的手下吕布,可能早就认识。

这几路人马中,最可能搞事儿的家伙就是董卓,因为这个货不听招呼,是个危险分子,我们看看他的作派。






起初,灵帝刘宏征召董卓入朝担任少府(宫廷供应部长)。董卓拒绝,表示手下的兵将,特别是胡人部下,喜欢闹事儿,他要留下来安抚他们。

【我有这么丑吗!】

公元189年,三月前后,刘宏病重,下诏任董卓为并州牧,命他把军队交给左将军皇甫嵩指挥。董卓再次抗旨,上书说:

我得到陛下的信任,已经带兵十年。我和官兵们已经培养出深厚的感情,他们也感谢我的恩德,愿意为我效死。请求陛下准许我把这支部队带到并州,为国家守卫边疆。

衣赐履说:董卓两次抗旨,在我看来,无异于拥兵造反。此时,天下尚未大乱,朝廷要捏死董卓,也就分分钟的事儿。是谁给了董卓这么大的胆子?





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向皇甫嵩建议说:

全国的军权,大部在您和董卓手中。现在,你们之间已结下仇怨,势必不能共存。董卓接到交出军队的命令,却上书推拖,公然违抗皇命;他认为朝中政治混乱,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这是心怀奸诈。这两项都是不能赦免的大罪。董卓凶暴残忍,不受将士拥戴。您现在身为元帅,倚仗国威讨伐董卓,对上,表达出您的忠义,对下,则消灭一个祸害,一定成功。

皇甫嵩说:

尽管董卓违抗诏命有罪,但没有得到朝廷批准,我就擅自出兵讨伐,那我也有罪。不如上奏此事,由朝廷来裁决。

【皇甫嵩,太厚道了】

于是,皇甫嵩上书。灵帝刘宏下诏责备董卓。董卓仍不肯服从,把军队驻扎在河东郡(山西省夏县),以观察时局变化。

衣赐履说:董卓虽然比较能打,但和皇甫嵩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如果双方对阵,皇甫嵩秒杀董卓(可参详拙文《后黄巾时代,天下乱套了》)。皇甫嵩上书刘宏,一定表达了这层意思,即,只要皇上一声令下,臣皇甫嵩立即捏死董卓。





让人纳闷的是灵帝的反应,居然下诏骂了董卓一顿,就算了!如果我是刘宏,一定同时给皇甫嵩、董卓下诏,让皇甫嵩派人接管董卓的部队。如果董卓不服,那就让皇甫嵩灭了他。如果刘宏不把这件事儿做完,我觉得,他都不能好意思去死。

因此,如果史书记录属实,就只有一种可能:董卓在朝里有人,有人替他支招,有人替他美言






见何进征召董卓,侍御史郑泰劝谏说:

董卓这个人,不讲仁义,贪得无厌。如果朝廷想依靠他的支持,授以兵权,他将为所欲为,必然会威胁朝廷安全。您是皇上的元舅,大权在握,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思,惩治那些罪人(指太监),实在不应该依靠董卓作为外援!

尚书卢植也认为不应当召董卓。何进都不接受。

郑泰于是辞职而去,告诉荀攸说,何进此人,不可辅佐。

衣赐履说:注意,郑泰、卢植,都不是反对召外兵,而是反对召董卓。何进为什么不接受这些人的意见呢?





【何进:谁说屠户做不得大将军?】

看到何进动作频频,老弟车骑将军何苗坐不住了,何苗对何进说:

哥啊,你还记得咱贫贱的日子吗?咱从南阳到京师,如果没有太监们的帮助,咱怎么可能如此富贵?国家大事,不是三下五除二,不是小葱拌豆腐,一盆儿水泼出去就收不回来,你应该好好考虑一下,与太监们相处,还是以和为贵,干嘛非要你死我活呢!

史称“(进意更狐疑”,更加拿不定主意了。

原来,老何家是南阳宛县人,屠户出身,通过贿赂太监把现在的何太后、当年的何小妹选入掖庭。何小妹身高七尺一寸(164厘米),身材脸蛋都属上乘,最主要是给灵帝刘宏生了儿子刘辩,因而封为贵人,很受宠幸。公元180年,刘宏立何贵人为皇后(东汉王朝出身最微贱的皇后)。本来,就只有何皇后一个人有儿子,公元181年,一个姓王的美人也生了个儿子刘协,就是后来的汉献帝。何皇后妒火中烧,派人把王美人给毒死了。灵帝刘宏大怒,立即就要废了何皇后。说时迟,那时快,一票大大小小的太监,在刘宏面前跪下一片,为何皇后苦苦哀求,又每人出资上钱万钱替何皇后赎罪,刘宏看在太监和太监的钱的面子上,没有废掉何皇后。何皇后保住了皇后的位子,何进才有可能成为大将军,何苗才有可能成为车骑将军。

这么一看,太监们对何家是恩重如山

另外,太监和何家还有另一重关系。大太监张让的儿媳妇儿,是何太后的妹妹(何进与何太后,是同父异母;何太后姐妹是同母异父),也就是说,何家与大太监张让是姻亲关系。

【老张和何家是亲家诶】

衣赐履说:现在我们清楚了,第一,太监对老何家恩重如山;第二,太监和老何家有姻亲关系。那么,我们要问,何进,你有什么理由要诛杀太监?你有什么理由要把太监们一网打尽?

我们只能判断,何进本人,既没有诛杀全体太监的想法,也没有诛杀全体太监的动力。他之所以犹犹豫豫向太监们举起刀子,深层次原因可能是想向士大夫集团示好,作为屠户出身的大将军,需要士人集团的支持来掌控权力。但是,袁绍等人似乎与太监集团水火不容,把个何进推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身处险境,存亡就在电光火石之间。犹犹豫豫,左右为难,是最要不得的一种状态。






袁绍怕何进改变主意,威胁他说:

矛盾已经形成,行动已经显露,将军还在等待什么?为什么不早作决断?事情拖得太久,就会发生变化,就要重演窦武被害的惨剧了!

【袁公子,也算得是一时人杰】
衣赐履说:《后汉书·何进传》原文是“乃胁之曰”,一个“胁”字,显示出袁绍为杀太监,差不多都要跟何进动刀了。另外,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太监诛杀事,可参详拙文《窦武、陈蕃之死:当猪队长碰上猪队友》。





何进无奈,任命为袁绍为司隶校尉,假符节,可以专断行事。又任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首都洛阳市长)。

袁绍派人监视太监动向,然后,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洛阳城西之外)。

衣赐履说:注意,是袁绍“促董卓等使驰驿上”,不是何进。





董卓大军抵达渑池(河南省渑池县西),何进派谏议大夫种邵(种读如虫)拿着皇帝诏书去阻止董卓。董卓不受诏命,一直进军到河南(河南省洛阳市)。种邵迎接慰劳董卓军队,再次命他退军。董卓怀疑朝廷政局已发生变动,就让部下用武器威胁种邵。种邵大怒,以皇帝的名义叱责他们犯上作乱,士兵一哄而散,种邵当面责问董卓,董卓理亏,只好撤军到夕阳亭。

何太后这时有些害怕了,就把中常侍、小黄门们全都罢免了,让他们都回家去,只留了那些平素与何进关系不错的,在宫里办事。这些常侍小黄门都拜见何进请罪,听候处置。

何进说,天下汹汹,都是因为痛恨你们,如今,董卓早晚就到,你们为什么不早点回各自的封国去呢?

袁绍再劝何进,直接把太监们都干掉,劝得痛心疾首,何进就是不许。袁绍仍不死心,给各州郡下正式通知,声称奉大将军何进的命令,抓捕太监们的家属

衣赐履说:看到这里,我们越来越清晰地发现,一定要诛杀太监的,是袁绍;一定要征召董卓进京的,是袁绍;何进让董卓屯驻关中,“促董卓等使驰驿上”的,是袁绍;假传何进命令,让郡国抓捕太监家属的,还是袁绍!

袁绍难道与太监有不共戴天之仇?袁绍和董卓是什么关系?真奇了个怪!






大太监张让发现事态不妙,前面说了,他儿媳妇儿是何太后的妹妹,老张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扑通跪在儿媳妇儿面前,叩头说:

我现在犯下罪责,理应全家回老家去。但想到我家几代蒙受皇恩,如今要远离皇宫,心中非常不舍。我想入宫再伺候太后一回,然后即使退到沟壑,也死而无憾了!

儿媳妇儿一道烟找到舞阳君(何太后老娘)说情,舞阳君又一道烟入宫向何太后说情。于是何太后下诏,让常侍们全都回宫服侍。

【何太后跟太监们还是讲老感情的滴】

八月二十五日,何进终于下了决心,入宫再次奏请何太后,请求杀死全体太监,让郎官儿们承担太监的职责。

张让听说何进入宫,立即与另一个太监段珪商议说:

大将军自称有病,不参加先帝的丧礼,不送葬到墓地去(此事详见拙文《深扒:大将军何进诛杀太监之谜),如今突然入宫,这是什么意图?难道窦武事件竟要重演吗?

于是派人去偷听何进兄妹的谈话,获知全部谈话内容。张让率领常侍段珪、毕岚等数十人,手持武器,偷偷从侧门进去,埋伏在殿门下。等何进出来,就假传太后的旨意召他。何进入宫,坐在省闼,张让等人责问何进说:

天下大乱,也不单是我们宦官的罪过。先帝曾经跟太后生气,几乎废黜太后(即何太后当年杀王美人,灵帝打算废了她皇后之位事),我们流着泪进行解救,每个人都献出千万家财,才平息了先帝的怒火,我们这么做,只不过是想托身于你们老何家罢了。如今你竟想把我们杀死灭族,不也太过分了吗!你说我们太监秽浊,那你告诉我们,三公九卿,又有谁是忠诚清白的!

衣赐履说:张让说得真好!你们士大夫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全特么推我们头上,你们自己人人一屁股屎,偏偏说我们太监祸国殃民!司马光则更有趣儿,张让质问何进的最后一句“你们三公九卿云云”,《通鉴》里给删掉了,呵呵。





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出剑来,在嘉德殿前杀死何进。张让、段珪等写下诏书,任命前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看到诏书,觉得可疑,说,请大将军何进出来共同商议。中黄门将何进的人头扔给尚书,说,何进谋反,已被处死了!

衣赐履说:樊陵、许相都和太监是一伙儿的。注意,何进被杀,是在八月二十五日。





何进的部下吴匡、张璋,听闻何进被害,就打算带兵冲入宫中。袁术和吴匡共同劈砍宫门,中黄门持兵器守在里面。天到傍晚,袁术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逼张让等出来。张让等向何太后说,大将军何进造反,火烧宫殿,攻入尚书台。然后将太后、皇帝刘辩,以及陈留王刘协和宫内官属,从复道(空中道路)去往北宫。尚书卢植执戈于阁道窗下,仰着头大骂段珪。段珪等人恐惧,就放了太后。太后从阁道上跳下来获救。

【复道,大概就这个样子,也可以没有顶】

【阁道,基本上是全封闭的】

衣赐履说:复道,是一种空中道路。阁道,则是封闭的空中道路,一般在两侧开有窗户。洛阳南宫与北宫之间,有复道相通。





袁绍与他的叔父、太傅袁矫诏召樊陵、许相,诛杀两人。

何苗、袁绍引兵屯朱雀门(南门)下,捕得赵忠等,杀了。何进的部下吴匡等人,一向怨恨何苗与何进不同心,而又怀疑何苗与太监们同谋,对士兵们说,杀大将军的就是何苗,你们能为大将军报仇吗?何进平素对士兵非常好,大家都流着泪说,愿致死!于是,吴匡带兵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攻杀何苗。

袁绍关闭北宫门,让士兵们搜捕太监,不管老少,见到就杀。有的人并不是太监,但因为雄性荷尔蒙分泌不足,没长胡子,也被杀了。好些个没长胡子的,也不管面子了,一见有士兵过来,立即脱了衣服展示男性零件儿,才得以不死。袁绍这一通杀了二千余人。

袁绍又让士兵爬上端门(北宫正南门),以攻省内。

衣赐履说:《后汉书·天文志》载,己巳,车骑将军何苗为部曲将吴匡所杀。己巳,是八月二十六日。以上内容,应该是发生在何进死的第二天,不是当天。





看到这里,一个重要人物浮现出来,就是袁绍的叔父袁隗。袁隗在史书上记录很短,似乎是个平淡角色。但是,如果我们把何进、袁绍与太监的斗争捋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个袁隗应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灵帝刘宏死了之后,袁隗任太傅,与何进一起录尚书事。这就充分说明,袁隗与何进的关系非常好,也即,何进听袁隗的话。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袁绍此人,是出了名的“好谋而无断”的货,也就是说,他主意挺多,但是无法决断。但大家发现没有,在诛杀太监的整个过程中,袁绍非常坚定,不但他自己坚定,而且一步一步,逼得不怎么想杀太监的大将军何进,不得不与太监为敌。





袁绍建议何进召外兵逼何太后杀太监。何进征召数支外兵,只有董卓,被何进安排屯驻在关中,远离洛阳。董卓进京,是袁绍下的通知。另外,董卓的弟弟董旻,是奉车都尉,也参加了诛杀太监和车骑将军何苗的行动。也就是说,袁家与董家似乎很有些不寻常诶。地球人都知道董卓这货是个危险分子,全都害怕董卓进京,难道就只有袁隗、袁绍不怕吗?你还别说,可能也就老袁家不怕董卓,而且还挺欣赏董卓。为什么呢?





因为,袁隗是董卓的老领导!







《三国志·董卓传》裴松之引吴书:并州刺史段颎向公府推荐董卓,司徒袁隗辟为掾。袁隗两次任司徒,第一次从公元172年到公元176年;第二次从公元182年到公元185年。袁隗用董卓的时候,应该是在第一次任司徒期间,可以说,袁隗对董卓是有知遇之恩的。有史料表明,董卓并不是对谁都牛逼闪蛋的,他对羌胡,非常豪爽;他对兵士,赏赐丰厚;他对上级,没事儿就送礼沟通。袁隗是董卓的老领导,袁家是豪门大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董卓与袁氏家族,关系非常密切。

袁绍坚持征召董卓,当然是执行叔父袁隗的旨意。

我们印象里,董卓要杀袁绍,袁绍组织关东联军反董,似乎双方关系很差。其实,不是那样的。我们的印象,是《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呵呵。






那么,老袁家为什么一定要将太监集团一网打尽?难道他们与太监有仇?恰恰相反,不但没仇,太监对老袁家是有恩的

老袁家四世三公,并不是说这个家族每一代都出类拔萃,忠直可敬,那些吹牛拍马,逢迎太监的事儿,也没少干。特别是在灵帝刘宏时期,中常侍袁赦对老袁家多有庇护,司徒袁隗、司空袁逢,实际上是太监一党。这段经历,很被当时的士人所不耻,可以说是老袁家的历史污点。因此,我觉得,这一回,老袁家力主诛杀太监,有一个很大的心结,就是彻底与太监一刀两段,挽回老袁家的名誉。

灵帝驾崩,对老袁家是巨大的利好。大将军何进,屠户出身,毫无根底,必须依靠士人集团的支持。袁家只要协助何进诛杀太监,不但可以一洗名誉,而且可以成为东汉朝最牛的世家——“五世三公”唾手可得。他们也没想到,何进突然被太监杀了!这下子,形势更加有利,只要杀掉太监,朝廷的权力就全都是老袁家的了。






为实现这个目的,还得杀一个人,就是车骑将军何苗。两个原因:一是何苗与太监是一伙儿的,如果不杀,今后会有危险;二是何进死了,按照惯例,何苗将会成为大将军,何苗与袁家不对付,必须杀掉。于是,他们冤枉何苗杀了他哥哥何进,呵呵。

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一死,何太后和小皇帝失去了所有依靠,三公本来就没有权力,兵权在小弟董卓手里,录尚书事的太傅袁隗,当仁不让成为朝廷老大。

但是,老袁家算错了一点,他们没想到以前的小弟董卓,早已不是那个一脸忠诚的小干部啦,董卓不但翅膀硬了,而且,每一根羽毛都是利刃,狠狠打了袁家的脸。我们后面再讲。






八月二十七日,张让、段珪等裹胁皇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数十人,步行出谷门(洛阳北面东门),奔小平津(河南省孟津县东黄河渡口)。公卿并没有人跟随,只有尚书卢植夜驰河上,河南尹王允派河南中部掾闵贡跟随卢植身后。一直追到黄河边,闵贡对张让说,你是自行了断,还是我来动手?然后随手斩杀数人。张让等人恐惧,拱手作揖,然后向皇帝刘辩跪下,叩头说:

皇上,我等灭绝,天下必将大乱!皇上您自己要保重啊!

说完,太监们集体投河自杀。

【少帝刘辩,还可以再当几天皇帝】

衣赐履说:至此,太监集团和外戚集团在互掐了百余年后,终于两败俱伤。从此,权臣走上了前台。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被史书痛骂的太监集团和外戚集团,看似对王朝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对皇帝最忠诚的,恰恰是他们。他们因皇帝而存在,从某种角度看,他们和皇帝是一体的,他们既依附于皇帝,也保护着皇帝,他们灭亡之后,汉家江山也就完了。






张让说,我等灭绝,天下必将大乱!皇上您自己要保重啊!

真是一语成谶。

【点赞、点“在看”,都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