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卓之乱一:袁绍撺掇何进诛杀宦官

 风雨黄昏后 2021-12-04

汉灵帝去世的时候,儒林的清流名士与宦官们已经争斗了很多年,互有胜负。

彼时的汝阳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又广纳宾客,已然是士林领袖。袁绍更是被寄予厚望,他的二公对他爱护备至,还是蒙童之时就为他谋得郎官的职位,等到成年,袁绍又得到实职,做了濮阳县的县长。在二公的一手扶持之下,袁绍最终颇有声望。

袁绍也颇为自觉地效仿自己的曾祖、祖父等人,积极为自己造势。他为母亲守孝三年,然后为已经去世十余年的父亲守孝。守孝期满,他又隐居在都城洛阳。有声望而又拒不出仕,这是符合上古贤人的德行的,袁绍因此愈发被人敬重。想要拜见、结识袁绍的人越来越多,名帖投了进去,袁绍却只接见那些本已有一些名气的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有名望的人所结识的人自然也是有名望的人,袁绍的名气忽然之间更大了。

虽然相当多的人不能跨进袁家的大门,但对于那些能跨进大门的名士,袁绍却是敬重非常。很快,袁绍周围聚集了一群慕名而来的文人、侠士。

这是效仿孟尝君养客吗?袁绍的行为引起中常侍赵忠的猜忌。宦官集团和名士集团在当时是死对头,虽然很多时候他们其实干着一样的行径。袁绍蓄养剑客,自然而然地被赵忠认为是准备刺杀自己。

赵忠的猜忌让袁绍的叔父袁隗忧心忡忡。此时,正是宦官们被皇帝重新,权势熏天的时候。

袁隗狠狠地批评了袁绍。

袁绍不傻,他很清楚此时根本不是和宦官集团决战的时刻。至少,权利中枢的核心职位基本不在名士们手中。诛杀宦官与保命相比,自然是保命重要。在保命的前提下,再寻找机会诛杀宦官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恰好此时,大将军何进召他去辅佐自己,他就顺势出仕。[1]

汉灵帝驾崩,宦官们失去最大的倚仗,袁绍立即派遣自己的门客张津去鼓动何进诛杀宦官。

张津说:“那些小黄门、中常侍已经实际掌权很长时间了。而且,永乐宫的董太后经常与中常侍们财礼往来,不知道在谋划什么勾当。大将军您应该整顿天下,为老百姓们除掉祸患。”

三句话,针针见血。

何进身为大将军,全国的最高军事长官,本来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上面偏偏要压着几个连男人都算不上的阉人,只不过是凭借着皇帝的宠信就作威作福。是可忍孰不可忍!

何进很多时候会犯糊涂,但不意味着他不清楚自己现在的地位都是因为他的妹妹,现在的何太后。董太后一直想让自己亲自抚养的刘协做皇帝,如果给了她机会,她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废掉自己的亲外甥刘辩,那个时候,他自己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可是董太后和宦官们来往,还能商议些什么事呢?即使是为了自己的性命着想,他也要想办法除掉董太后的依靠——宦官们。

张津的最后一句话尤其让他心痒。在还没有入朝为官的时候,他还是个杀猪匠的时候,没有什么娱乐生活的布衣百姓们一闲下来便是飞短流长,皇宫阉竖们的斑斑劣迹被他们添油加醋描绘得不忍卒闻,老百姓们恨宦官恨得咬牙切齿,日日盼着苍天开眼劈死这群没卵蛋的。如果能亲手除掉这群阉竖,那自己就会成为全国上下的大英雄。

想到这里,何进热血沸腾。

怎么杀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朝堂之上公布阉竖的罪状,拘捕,审判,斩杀。

但这样的话,就需要和何太后商量一下。何进立即进宫,和妹妹说了自己的打算。何太后不同意,毕竟,那群宦官对自己有恩。

何进并没有放弃,而是听从了袁绍的建议,召董卓入京,想要以武装政变来胁迫何太后听自己的。[2]

此时的曹操任职典军校尉,听说了何进的谋划,不以为然。他认为阉竖之官之所以能成为祸患,全是因为皇帝过于宠信他们,给了他们权力。但要收拾他们,却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只需要把他们抓进牢狱,不怕他们不死在里面。召地方将领进京,想要凭此诛杀宦官,很容易就走漏风声,使对方早有防备,事情自然就会失败了。

果然,何进想要诛杀宦官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宦官们的耳中。[3]宦官们慌了神,他们不怕那些擅长舞文弄墨构造营陷的所谓清流名士,却担心这个杀猪匠何进一时兴起什么都不顾就杀了他们。

怎么办?

何太后?太后已经明确表示不同意,但何进仍然任意而为。再去求太后估计也没什么用。

董太后?算了吧。

求何进?或许有用吧。那个暴发户如此爱慕虚荣,如果我们去认罪,送上门去让他杀,他或许会顾忌名声不杀我们吧?

大小太监们齐刷刷地跪在了大将军府的院子里,伸长了脖子,等待何进的屠刀。

何进果然犹豫了。

袁绍在一旁看得心急,再三劝何进大好机会都送上门来了,干嘛不立即动手。

何进到底不听,要杀,自然要数清罪状,光明正大地杀。劝慰了太监们一番,何进便放他们回去了。

但经此一事,宦官们行事低调了不少。何进又让袁绍率领洛阳方略武吏去督查宦官们,让袁绍的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选了一批人马,进入宫禁,代替原来的侍卫太监们把守宫门。[4]

虽然暂时逃过一劫,但宦官们清楚,大刀,迟早还要向他们的脖子砍下。

为了自保,中常侍等开始谋划杀害何进。

中常侍段珪假传何太后的命令,召何进入宫商议。袁绍见事情不对,劝何进不要进宫见太后,并为他谋划:“此时皇帝在前殿,大将军您持诏书率领士兵守卫前殿,但是坚决不能进入后宫。”

何进虽然没有进宫,但也没有听从袁绍的建议据守前殿。反而,思来想去,何进觉着还是应该进宫见太后一面,听听她的意见。

此时,袁绍急眼了。

他气冲冲地斥责何进:“现在我们和宦官已经势同水火,完全没有回头路可走,为什么不赶紧下决定杀掉他们?!再拖延下去必生变故,这是最后的机会,如果不抓住,我们恐怕都会遭遇灾祸!”[5]

何进到底没有听:那群跪在自己面前胆战心惊、摇尾乞怜的太监们,怎么会有胆气谋害自己呢?

对于袁绍的警告,他不以为然。

最后,他被宦官们杀害在宫墙之内。[6]

大将军被杀,宫中大乱。

乱,正是袁绍期待已久的时机。可惜那群太监杀害何进之后就跑到了皇帝所在的嘉德殿。身为朝臣,他还不敢直接率兵冲进去捕杀宦官,毕竟皇帝在殿中。一不小心冲撞了圣驾,那可是掉脑袋灭九族的罪过。

但他也没把什么天子威严放在眼里。我进不去,但我可以逼迫你出来。袁绍的弟弟袁术命令手下放火焚烧嘉德殿的大门。

段珪等人并没有出来,反倒劫持了小皇帝和陈留王,不知道从哪个角落逃了出去。论对皇宫的熟悉,谁能比得过一直生活在其中的太监们呢?

不过皇帝不在宫内,对袁绍来说却也是个好消息,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袁绍下令将士们四处搜杀宦官,不论好坏,不分老幼,只要是宦官就杀。士兵们杀得兴起,连一些在宫中当值的其他官员也顺手杀害,吓得那些天生没长胡子的男子见到士兵过来就赶紧脱下裤子,露出下体,以此证明自己不是太监。

前前后后被杀的,有两千余人。

对于袁绍来说,杀的只要是宦官就成,好坏并不重要。

当年,宦官收拾文官的时候,可从没心慈手软过。[7]


[1]《三国志六·魏书六·袁绍》: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 裴松之注引《英雄记》曰: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绍叔父隗闻之,责数绍曰:"汝且破我家!"绍于是乃起应大将军之命。

[2]《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袁绍》: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

[3]《三国志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裴松之注引《魏书》曰: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4]《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袁绍》:常侍、黄门闻之,皆诣进谢,唯所错置。时绍劝进便可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而进不许。令绍使洛阳方略武吏,检司诸宦者。又令绍弟虎贲中郎将术选温厚虎贲二百人,当入禁中,代持兵黄门陛守门户。

[5]《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袁绍》注引《九州岛春秋》曰:初,绍说进曰:“……今大行在前殿,将军以诏书领兵卫守,可勿入宫。"进纳其言,后更狐疑。绍惧进之改变,胁进曰:“今交构已成,形势已露,将军何为不早决之?事留变生,后机祸至。”进不从,遂败。

[6]《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袁绍》:中常侍段珪等矫太后命,召进入议,遂杀之,宫中乱。

[7]《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袁绍》:术将虎贲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欲以迫出珪等。珪等不出,劫帝及帝弟陈留王走小平津。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其滥如此。死者二千馀人。

杨枫的三国故事:

曹操杀吕伯奢始末

曹操和夏侯惇只是儿女亲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