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下酒】三国时代的寡妇折射出的权力运行逻辑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14

【一勺历史一杯酒】

【杜畿】

《三国志·杜畿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由于连年战争,各地人口锐减。为了增加人口,曹操给各郡、封国下令,收集各地的寡妇,调剂到光棍儿多女子少的地区。当时,有些寡妇已经自行婚配,但各郡、封国为了完成任务,手里拿着上级命令,强行把已经再婚的寡妇抓了充数。河东郡太守杜畿为政宽厚,在他的治下,凡已再婚的寡妇,都没有列入征召名单,因此,河东郡报送的寡妇数很少。曹操死后,曹丕继承魏王,任命杜畿为尚书,到朝廷工作,赵俨接替杜畿为河东太守。
赵俨到任后,河东郡上报的寡妇数陡然大增。曹丕觉得奇怪,就问杜畿说:
老杜,你这个河东太守当得不称职啊!你在任的时候,报送的寡妇才多少?你看看人家赵俨,到任没多久,河东郡上报寡妇指数曲线图就一路飘红诶!
杜畿面无表情,说,我在任时,报送的都是真寡妇,赵俨现在报送的都是已嫁为人妻的,当然比我报得多。
曹丕及左右听了这话,无不相顾失色。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几件事情:
第一,古代的老百姓真的好惨。男的就被抓丁当炮灰,女的就沦为生育机器。寡妇们已经承受了死掉丈夫的痛苦,还要被押送到不知什么地方去完成生育任务。
第二,老百姓的命运,与地方官个人品性高度相关。碰上杜畿,算老百姓烧了高香;碰上赵俨,就算是倒了霉了。千万不要以为杜畿对老百姓好,就会仕途顺遂;也不要以为,杜畿揭开了赵俨的真相,赵俨就会受到惩罚。恰恰是赵俨这样的凶暴之徒,最后做到了司空,位列三公,甩杜畿好几条街。曹丕知道了赵俨的行事之后,依然信任重用。为什么?以朝廷利益来衡量,赵俨比杜畿的贡献大得多。至于那些寡妇的命运,她们本来不就是生孩子的吗?在哪生不是生?跟谁生不是生?更何况,她们或许还会受到朝廷表彰也不一定。

【这种寡妇不多见】


我突然想到,经常有史料记载,哪个地方官要离任了,成千上万老百姓又是下跪又是痛哭,拦着不让离开,可能是真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个来的,是个什么样的王八蛋。
第三,层层加码,势将必然。按说,朝廷征召调剂寡妇,各郡、封国实事求是完成不就行了?当然不行。因为,各郡、封国会围绕这道命令展开激烈竞争,谁报送的寡妇数多,谁就能在上头挂上号儿,就能与上面建立管道,就能有更大的升迁资本。为了报送更多的寡妇,赵俨们就把那些曾经为寡妇、现已为人妻的妇女,全部上报,全然不顾现在她们已经建立家庭的事实。而你竟然不能说赵俨们违反规定了,因为,他们报送的,确实都是寡妇——至少曾经当过寡妇——他们完全是按照朝廷要求办理的。至于说已婚寡妇现在的家庭破裂了,那与赵俨们有何干系!
于是,我们发现,如果朝廷下的命令对老百姓伤害是1,则到了郡、封国,可能就变成23,甚至5;倘若继续传导到县、乡,天晓得官吏们会干出什么事儿来。而让人痛心的则是,谁伤害老百姓更狠,谁提升的概率也更大。因为,这样的官员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曰忠诚,坚决落实上级有关精神;二曰能干,圆满超额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

【别忘了点“在看”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