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原访古之汉阙寻迹

 海棠海平_行者 2021-12-14

中华大地上

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物是什么?
汉阙!
它已经很老了

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
所以它被有意无意的隐藏起了面容

不再凝视着宫殿神堂

不再静观着沧海桑田

慢慢变成了鲜为人知的汉阙

“阙”至迟出现于西周,定型并盛于汉代,汉代是“阙”的极盛时代,“汉阙”一词由此得名。按《白虎通义》说:“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在汉代,阙是被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标饰门面、炫耀声势的建筑。

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今已不存,汉阙作为反映了汉代建筑面貌的地面遗迹,弥足珍贵。华夏现存的汉代石阙大约三十余座,其分布大致可划分为3个区域:中原地区、齐鲁皖北与苏北地区、巴蜀地区((四川省和重庆市),其中以蜀地的汉阙遗存最为丰富和完整。中原所遗,仅有嵩山南麓的太室启母少室三座祠庙阙和正阳县东关的半座正阳阙登封三阙并列为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位居古建筑类编号前三,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之之中”8处11项名录中分量最足的文化遗产。正阳石阙在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正阳唯一的国保。

已发现地表汉阙遗存分布图

正因为弥足珍贵,本应矗立天地间接受日晒雨淋的汉阙,如今的遗存都是高墙深院密室紧锁保护,变成了室内文物,寻常无由得见。封锁的大门都不记得多少日子才能打开一次,仿佛有史者们的声音回荡在空寂的房间里,那感觉像是回到了尘封已久的某个繁华时代。汉阙的古老精致与先人的智慧信仰彻底的连在一起,它并没有被忘却,只是难得被勾起。

也许你会无意经过它,

目光所触,

你会好奇它存在的意义;

也许你会专程来看望它,

却大门紧闭不得而入,

抱憾而返。

两千多岁的年纪了,

它还能与我相对,

我还能真真切切的与它面对面,

那一刻我怎会不感动呢?

能亲眼看到中原汉阙,

看看它们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的伟大的记号。

暗暗近前的还能看到阙身上罕见的雕刻,

那些雕刻代表了汉阙的身世,

模糊的确定了汉阙的年纪,

也只能够如此了。

请随我一起

寻迹中原汉阙

太室、启母、少室三处汉阙分散在登封市区中岳嵩山脚下的三个方向,但彼此相隔不远。嵩山主体分太室山与少室山两部分,根据史书记载,太室山是大禹妻子涂山娇的住所,少室山是其妹涂山姚的居所,传说其亦为大禹之妃。也正由于此,人们在太室山下建起了太室祠,在少室山下建起了少室庙又俗称为“少姨庙”,还在太室山下的“启母石”旁,建起了启母庙。汉代时,分别在三庙前建起了神道阙,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的汉代三阙。

登封

中岳庙怀古

太室山神的祭祀由来已久,《竹书纪年》载:“虞舜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中岳庙位于登封市东太室山南麓,其前身就是太室祠。

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阙”。唐代女皇武则天在此封禅后,登顶峻极峰。五岳制度形成后,太室祠成为祭祀中岳神的地方,庙的规模随着历代帝王对嵩山中岳神的封祀,不断增修扩建,后更名为嵩岳庙,北魏时定名中岳庙。

嵩山中岳庙是古代官方祭祀中岳的圣地,仅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到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有史可查的就有65位皇帝近200次亲至或遣使到这里进行祭祀。

中岳庙历经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风吹雨打,仿佛是一群历史老人,静谧的肃立着,对来访者诉说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后的规模。

中岳庙依山势而建,自南向北,渐次升高。太室阙是中岳庙的神道阙,通过长长的前导空间,到达庙内最重要的崇祀空间—中岳大殿;个体建筑沿着纵轴均衡布局,左右对称,纵深多进,院落空间变化丰富;后部远处黄盖峰上的黄盖亭成为这组建筑空间交响乐的尾声。

中轴线上自中华门起,依次经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至御书楼,共十一进建筑,长达1.3华里。前六进为门、坊建筑,组成深远神圣的中轴甬道。自峻极门向后为主殿宇。庙中有殿、宫、楼、阁、亭、廊等建筑39座400余间,多用琉璃瓦顶,雕饰彩绘华丽。

峻极门前甬道两旁为四岳殿,按顺时针方向从峻极门开始依次是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中岳大殿是中岳庙主体建筑,筑在高台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挑檐抹角,四龙吞脊,顶覆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式,朱墙黄瓦,气势雄伟。素有“台阁连天,甍瓦映日”之称,是庙内最大的建筑。

殿内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龙口中原来系有宝珠,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藻井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蛟龙卷须昂首,盘绕升腾,玲珑可爱,巧夺开工。

大殿正中央是一座雕琢华丽的大型神龛,神橱上悬有康熙帝御书“高高峻极”四字横匾。殿内正中供奉崇圣大帝中天王,两侧配祀以使臣和侍者及镇殿将军方弼、方相,陈列有清代乾隆皇帝所赐铜铸香案、香炉、蜡合和明代铁钟、大鼓等珍品。殿前两侧各立有亭,一曰御香亭,一曰御制亭,两亭均为重檐八角,结构精良,造型优美。

中岳寝殿在中岳大殿后面,是一座单独的院落,主要建筑为岳寝殿。它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黄瓦覆顶,斗拱飞翘,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传说为中岳大帝与帝后起居之所。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重建,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重修。殿内神龛里,有“天中王”和“天灵妃”的塑像,两端有两个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东榻上睡像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为彩色泥塑。

出寝殿拾级而上便到御书楼。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为民国所建,两侧顺山房是储存祭器的地方。

东汉石人

中岳庙前有两座四角亭,分立于神道左右。

亭内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的石人翁仲,象征中岳庙大门的门卫,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翁仲雕像,虽有风化裂纹,但面部轮廓还基本清楚。

中岳庙古神库铁人

在中岳庙崇圣门东面有一座“古神库”,即埋藏神像的仓库。神库四周有四尊镇库铁人,高大威武,身高3米多,握拳振臂,怒目挺胸。

这四尊铁人堪称中国第一铁人,宋代治平元年铸造,距今已900多年。虽经风吹日晒雨淋,依然锈蚀不深,保存完好,坚固异常。

毫无疑问是我国现存铸铁艺术品中形体最大、保存最好、造型最佳的艺术珍品,更奉为中岳嵩山“镇山之宝”。

据说这四大铁人还很灵验,摸哪儿哪儿不生病,故来此的游人都要把铁人从头到脚摸上一遍,一为赏宝,二为祁福。

中岳庙内碑石林立

中岳庙内古柏森森,碑石林立。碑石之中最为著名的是“北魏中岳嵩山高灵庙碑”,由整石雕成,立于峻极门前东侧,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一通石碑。该碑碑文记述了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456),著名道士寇谦之修复中岳庙及在此传播道教的经过,字体结构严整,笔调朴实健捷。康有为把它列为北碑十家之首,称其“沉异奇古”。现字迹已大部剥落,仅存首尾数百字。

峻极门外台阶下东侧,有一座《五岳真形图碑》,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雕刻着五岳图,图下刻记着关于五岳的传说。《五岳真形图》是根据“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飞、中岳如卧”等不同特点绘制的代表五岳的象形碑。

崇圣门前甬道东西两侧,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当时状元,故称“四状元碑”。碑的内容都是叙述中岳庙的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其碑制宏大,书法遒雅,苍劲有力。

太室阕

太室阙,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门阙,建于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和现存基本为明清建筑的中岳庙在一条南北轴线上。由此上山,才到中岳庙。2000年来,太室山荒了又绿,中岳庙烧了又建,沧海桑田,山河易帜,太室阙始终静静地立在那里。

出中岳庙,过马路,沿着土路直抵一个木篱笆围着的青砖旧房子,冷冷清清的,太室阙就隐藏在里面。

房子是民国年所建,在民国时期太室阕就受到政府保护。

太室阙分东西两阙,用青石垒砌。两阙的结构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正阙和子阙阙身连成一体,从立面看正阙高、子阙低,正阙在内、子阙在外。

阙身四面除了镌刻有隶篆铭文外,其余都是以长方形石块为单位雕刻画像,共垒砌成八层,雕有人物、动物、建筑物、车马出行、马技、剑舞等50余幅画,形态生动,线条流畅,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顶。再现了汉代贵族的生活场面,是研究我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书法雕刻艺术中的珍品。

朴拙而厚实的保护房南侧墙上嵌着一块石碑,写着“禁止游人在太室阙上面题字,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中嶽風景區整建會  白”。

启母石,大禹精神的象征

高约8米、宽约四4米的“启母石”,悄悄鹄立在嵩山万岁峰下,相传为启之母所化,乃大禹文化的物化现象。

启母,大禹之妻涂山氏,启之母,望夫不归,化为石。“石破北方而生启”,夏启的出世,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例“剖腹产”。故事已远,景物犹在,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天地空阔辽远,只有我和这石头,它卧俯在大地上,带着点霸气,也带着怨气,其细腻的纹理,神秘的石缝,以及长满的苔藓,似乎向人说明它化自于女性,来自于数千年前,是那个王朝的母体。它是伟大的,又是沉寂的,沉寂得让你噤口呐言,威逼你去顶礼膜拜,膜拜这个被称为“华夏之魂”的巨石。

启母石,它不仅仅是石头,它包涵了许多、许多……

启母阙

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为启母石建立了启母庙。东汉延光二年(123年),颍川太守朱宠于启母庙前建神道阙,即是启母阙。

启母阙两阙东西相对,西阙有两方铭文,一方为启母庙阙铭,篆书,前12行为题名,后24行为四言颂辞和仿楚辞体裁的赋,记述夏禹及其父鲧治水的故事和赞扬启母的功绩,字体遒劲俊逸,是汉代书法中的精品。另一方在启母阙铭下,为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中郞将堂溪典所书《请雨铭》。

阙身四周雕有宴饮、车马出行、百戏、蹴踘、驯象、斗鸡、猎兔、虎逐鹿、幻术及大禹化熊、郭巨埋儿等60幅画像。启母阙既有历史故事,又有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阙,本是一个该当耸立于原野之上以隐起宏伟的修建,但如今为了很好的庇护它,却早已被被封的严严实实的仿古建筑包裹了起来,前后两扇门和所有的窗为它专门锁着,只有专业人士来考查时,才会被请出来一睹芳容。

看到启母阙无比孤独的样子,被密室紧裹着,一幅没落的样子在一片寂静的空气里,好不悲凉。

怜兮叹兮少室阙

太室阙和启母阙都位于登封市东侧,而少室阙独在西北。少室阙是古代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因历来以太室山为嵩山之尊,少室阙令人怜惜地兀立了一千多年。

在中原汉三阙中,只有少室阙的建年不可考。其阙铭上“……年三月”,使人不知所以然,只能从建筑及阙铭文字风格上推知和启母阙建筑年代相同,也是东汉延光二年(123年),和太室阙应该为同一批工匠所建。

如今的少室阙被“包裹”在可见度很高的玻璃房里。通往少室阙要经过一片草地,再是一座木桥,视野很开阔。

透过玻璃望去,少室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东西二阙,相对而立,正面朝北。两阙结构基本相同,为二重子母阙,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东阙阙顶残缺。

母阙以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顶部用巨石雕成四阿式;子阙象征着围墙,顶部为半个四阿顶。阙北面雕刻有篆字“少室神道阙”题额,阙南面的隶书题铭大部分都已剥落,漫漶不可辨识。阙壁有浮雕约70余幅,画像清晰程度高,画的主要内容包括狩猎、女子蹴鞠、拜谒、车马出行、羽人、双龙穿璧、马戏、驯象、月宫、山水以及动物图案等。

女子蹴鞠图上,两个女子在蹴鞠,旁边有其他女子在观看,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一个女子跃身而起,侧脚一踢,动作之优美,场面之激烈,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据说我国在申请奥运会主办权时,曾向国际奥委会展示了蹴鞠图,在证明了足球起源于中国的同时,吸引了国际奥委会官员的眼球,当即轰动了世界。汉代女子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赛马、斗鸡、马戏都有女人的份。流连在少室阙前,让人不得不如此感叹。

正阳石阙

正阳石阙是河南三对半汉阙中的那半对,目前仅存东阙。据宋代金石学家依据阙上铭文(今已失)记载,是东汉永乐少府贾君墓前的神道阙。

千年的岁月使得它身上的雕刻早已漫漶不清。一千多年来的地震、风雨,甚至昼夜的温差,都使得它满身裂缝,并且严重歪斜。

千年的石阙像一位繁花落尽的老者,满身皱纹,站在地面上不住地颤抖。为了防止石阙坍塌,其北又给它支起了丑陋的灰砖撑柱,石阙靠着砖柱,蹒跚地想走过下一个千年。

这座1700多年的石阙如今安然地矗立在古色古香的保护亭内,永不再受风霜雨雪的侵蚀和人们的攀爬,静静地、默默地在里面回忆那悠悠岁月……

曾经的汉阙,仿佛只能艺术的矗立在苍茫的山野间,看人事的更改和阡陌交通的变迁。它身上是日月风霜的痕迹,黄斑褐褐。它头顶积累了太多,看着都觉得那么沉重,沉重的让我怀疑那方石柱还能撑得住它多少年?

它就像迟暮的老人一样,轻微的吸进吐出如丝的气息在等,等画卷铺展,等和山野融为一体,地老天荒。

千年风物,汉砖拓

汉砖拓印

感受中华千古情

传承拓片技艺
弘扬传统文化
干湿浓淡
粗细轻重
都要恰到好处

步骤

  1. 在汉砖上铺陈宣纸;

  2. 用湿布将纸打湿;

  3. 用鬃刷平刮,使图案凹入紧紧贴合砖面;

  4. 吹风晾干;

  5. 扑墨,干湿浓淡,粗细轻重,都要恰到好处,如果扑不好,会把墨透过宣纸渗到汉砖上,一件好的拓片作品,需要前后扑墨N次;

  6. 取下拓片,成品!

白纸浓墨,两千年前的珍贵图案跃然纸上,拓出千姿百态,越拓越上瘾,好有成就感。因使用的是真实汉砖作为拓片道具,所拓的拓片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哦~~~当然价格也要根据拓片质量高低不等。

借由拓印,让后世得以循着尘封的印记,越过千年的岁月,一窥先祖的风采。

感慨昔日辉煌,眺望先民希翼,静观远古民趣。

访古足迹

梦回千年大唐,醉在亘古荣光(一) (二) | (三)

晋北古风遗韵 | 晋祠 龙山石窟 童子寺

佛光寺 洪福寺 南禅寺 岩山寺

应县木塔 净土寺 永安寺

“天路文华”  |  梵天东土,并蒂莲华

古建博物馆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 开化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