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匿于重庆的汉阙

 海棠海平_行者 2021-12-14

什么是“阙”?

据统计,单是《全唐诗》中写到“阙”的古诗,就超过了1100首。为何中国历代诗人一直把阙当做吟咏对象?

阙作为中国古代组群建筑的标志部分始于西周,兴盛于秦汉,式微于两宋,前后延续近两千年,至今在中国的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有少量遗存。

汉阙寻迹

继在中原、四川渠县寻访过汉阙后,我又来到了山城重庆。

点击回味:

中原访古之汉阙寻迹

一朝步入渠县,一日梦回大汉

重庆已发现的六个汉阙分别是:

  • 忠县乌杨阙(一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 忠县丁房阙(一对)@忠县白公祠

  • 忠县㽏井沟无铭阙(单个)@忠县白公祠

  • 江北区盘溪无铭阙(单个)

  • 忠县邓家沱阙(残件)

  • 万州区武陵阙(残件)

扫描二维码

走进重庆,寻找汉风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重庆十大地标建筑之一,是了解重庆历史文化最快捷的地方。

重庆博物馆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那个时候被称为西南博物馆,早就是中国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后来加入了三峡的元素也是锦上添花。

200万年前的“巫山人”下颌骨化石、乌杨汉阙、虎钮錞于、战国鸟形尊、三羊尊、偏将军印章、东汉景云碑、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何朝宗制观音像、江竹筠烈士遗书……感受重庆历史的淳厚。

乌杨阙

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乌杨阙傲立于中庭,位居十大“镇馆之宝”首位。

乌杨阙于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是我国目前幸存的大多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两千年沧桑岁月令人慨叹,幸得在三峡水库蓄水之前重见天日。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乌杨阙因发现于忠县乌杨镇而得名,建造时间大致在东汉末至魏晋时期,其身份扑朔迷离,因发掘出土于乌杨镇将军村十九组花灯坟墓地,杨镇是巴郡太守严颜故里,据传,阙主人可能就是严颜。

乌杨镇(网络图片)

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造型简洁、挺拔。

母阙自下而上由阙基、主阙体、下枋子层、扁石层、上枋子层和阙顶盖、脊饰等部分构成,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阙身及楼部雕刻有长达两米多的青龙、白虎、及凤鸟等纹饰,狩猎图、习武图、送行图等,表现了巴人“尚武”风气,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风格简洁平实。

子阙高度不足主阙高度二分之一,由子阙顶盖、子阙体、阙基等部分构成。基身结合部采用稳固的卯榫构造。母阙顶盖仰视,悬有六瓣花样。

乌杨阙简化了斗拱、衬柱等仿木构细部雕刻,明显有别于其它阙。

青龙、白虎雕刻也与常见的衔璧形象不同。

阙身正面、左阙背面仅有剔地而成的边框,并没有雕刻图案,说明汉阙雕刻图案是在阙体安装后完成的。

观察许久,迟疑哪些构件为原物,再看修补的痕迹,似乎除了子阙的枋子层和扁石层,都是原物吧~

在忠县白公祠内的乌杨阙为复制品。

忠州博物馆

贞观八年,唐太宗赐名忠州,后改为忠县,是历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县城。唐太宗之所以赐名“忠”,是因为忠县历史上出了不少“义怀忠信”的名人,战国时期的巴国将军巴曼子、东汉末年的武将严颜、三国时期孙吴名将甘宁…… 唐太宗之后,忠县还出了许多名载史册的人物,特别是中国古代唯一载入正史,与将相一起列传的女将军—秦良玉。秦良玉死后,被南明王朝追谥为“忠贞侯”,故秦良玉又是中国唯一以战功封侯的女性。

忠县当地也曾出土过大量的文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中坝遗址。中坝遗址地层最厚处超过10m、文化层多达78层,年代从距今约5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南朝、唐、宋、明、清至近现代,其地层堆积之厚,延续时间之长创下了全国古文化遗址第一之最,被誉为“大地史书”。中坝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制盐遗迹。

忠县本世纪曾再让国人泪目,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忠县人民服从大局,挈妇将雏,远走他乡,一路江风呼啸,却吹不干他们脸庞的大滴泪珠,成为三峡唯一的“半淹县城”。

忠县白公祠

忠县白公祠始建于明崇祯三年,系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任忠州刺史而建的祠庙,清道光十年加以扩建。重庆忠县白公祠与洛阳“唐少傅白公墓祠”齐名,是我国仅有的两座白公祠之一。

公元818年(唐元和十三年),“江州司马”白居易被明升暗贬,溯江而上就任忠州刺史。在忠州短短两年,白居易勤政爱民,以兼济之心造福一方,留下了许多亲民爱民的故事和百余首传诵至今的忠州诗词。忠州人也感念和爱戴这位“公仆”式的父母官,将诗人与刘晏、陆贽、李吉甫并称为四贤,在宋代修建了“四贤阁”。至今城里还有香山路、白园等都与他有关。公元820年奉诏回京,官拜司门员外郎,接到赦还京师的诏命时,白居易已深深迷上了这里。忠州,从此成为白居易毕生的牵绊。

白公祠,分为两级台地,临长江依山而建,俯瞰江山,气势恢弘,门前一坡两丈有余的大石梯,左是参天大树,右为高耸的栈楼,登梯毕乃白公祠大门,大门为三楼四柱三间牌楼,匾额横书白公祠,门联“遗泽被山川万姓常思贤刺史,宏篇映日月千秋仰大诗人”,道出了人们对大诗人白居易的景仰和追慕。进得门楼右拐为“白园”。因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散于境内各处的“国宝”汉阙都已搬置在白公祠内。

经过阙园拾级而上,便可见明、清古建筑关帝庙、老官庙、太保祠,均是忠县库区文物搬迁保护项目,为忠县城内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庙建筑。

在发现乌杨阙之前,忠县已发现了丁房阙和㽏井沟无铭阙。

丁房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汉阙中最高的双檐汉阙,㽏井沟无铭阙是我国仅存的重檐式仿木结构石阙,现已迁至忠县白公祠内。

进入白公祠,远远望见右前方绿树掩映中,矗立着的丁房阙和㽏井沟无铭阙,如亭亭玉立的仙子,幽远、神秘。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丁房阙

丁房阙,原址位于忠州镇东一公里的巴王庙前,因属于三峡工程二期搬迁项目,现迁至忠县白公祠内。

因早先曾在阙身上“发现“汉都尉丁房”铭文,故命名丁房阙,但这好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何时发现又何时消失的这个铭文,似乎也没人说得清楚。

丁房阙是我国已发现的汉阙中最高的双檐汉阙。两阙相距2.5米,其中东阙为子母阙,西阙子阙已失,仅余母阙。

东阙母阙通高6.26米,自下而上由阙基、阙身、刻画层、枋子层、介石层、斗栱层、腰檐、上枋子层、上介石层、上斗栱层、阙顶组成,其中介石层与斗栱层共用一块独石。

母阙阙身自下而上收分明显,阙身原刻不详。

子阙高仅及母阙一半,现存阙身、枋子层、介石层与斗栱层,无顶盖,介石层与斗栱层亦共用一块独石。

㽏井沟无铭阙

㽏井沟无铭阙,始建于东汉,唐宋间左阙倒塌,现仅存右阙。原址在忠县㽏井镇佑溪村临溪路旁,1974年加修风雨亭,1987年风雨亭倒塌,阙身以上被拉倒,1988年修复。由于㽏井沟无铭阙属于三峡工程二期搬迁项目,2003年整体异地迁移至忠县白公祠内。

㽏井镇佑溪村临溪路旁(网络图片)

㽏井沟无铭阙为墓阙,是我国仅存的重檐重楼式仿木结构石阙。

该阙共有九层,是一座由九墩不同形状的石料相互攀附、叠砌而成的奇特建筑物,由阙基、阙身、腰檐、阙楼、阙顶等九块石料构件组成。

1.阙基为一整石板。

2.阙身系一整石琢成,四面刻边框,右侧面浮雕白虎。

3.阙身上置一方石,四面刻出上下二层枋子,四角相交出头,枋头作叠涩处理,正面两侧枋子间雕刻裸体力士,形态勇猛健美,弯腰屈膝,全身用劲,好似整个碑阙由他们抬着,背面两侧斜出枋头。

4.方石上置斗状石块,素面。

5.再上为腰檐,刻出瓦垅、瓦当、连檐,檐椽作扇形排列。

6.腰檐上置一方石,形制与下面方石相同,只正面居中浮雕一铺首,前肢扑伏左右,背面高浮雕出尾部,从侧面看,恰似一怪兽穿入石内露出首尾。

7.其上搁扁石一块,扁石上沿四边饰半联珠形线脚。

8.再上为一斗状石块,四面浮雕斗拱。正面刻一斗二升斗拱两朵,作鸳鸯交手状;侧面刻一斗二升拱一朵;背面斗拱栌斗之下均有一柱,较为特殊。散斗上承栌斗,四角枋子嵌入散斗再向上紧接"四阿式" 阙顶,形制与腰檐基本相同,只是斜脊、瓦垅有较明显的搭接,大概为表明阙顶是重檐结构,脊上末见饰物。

9.再往上是阙顶,以一个象征吉祥长寿的龟形怪物作为瓦楞。

盘溪无铭阙

盘溪是条小溪,流入嘉陵江,地以溪名命名。盘溪无铭阙在香炉湾,已建保护亭。

现仅存右阙,比较川中诸阙,此阙阙体特小。

阙身上的图案并不十分清晰,但是大致可以看出左侧面刻白虎衔璧,右侧面刻女娲捧月,正面和背面均空白。

四个角原本应刻有角神,已经被风化了。

伏羲、女娲像虽不见于诸阙,但在东汉后期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常见。由此推测,此阙应为东汉晚期所建的墓阙。

李隆荣夫妻二人守着盘溪无铭阙,每天都来为文物拂尘,风雨无阻已坚持了近40年,致敬!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邓家沱阙残件 和 武陵阙残件

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内还有忠县出土的邓家沱阙残件和万州出土的武陵阙残件。

邓家沱阙,2003年出土于忠县邓家沱遗址(现新生街道境内),与著名的乌杨阙隔江相望。邓家沱石阙属墓前阙,年代为东汉晚期,墓主是一位绵竹县令。

(网络图片)

其形制为单檐阙,由基座、阙身、枋子层、斗石、顶盖五部分组成。画像主要分布于阙身两侧,以及斗石、枋子层的四面。

(网络图片)

武陵阙2002年发现于万州武陵镇汉墓群附近,阙身已裂为数块。经拼接复原,可显现出一青龙衔璧图。

阙顶盖(网络图片)

武陵阙阙身青龙衔璧图

(网路图片)

残件(网络图片)

辟邪 & 景云碑

放置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大门前“迎宾”的辟邪也来自忠县,2003年在将军村出土,其地点距离乌杨阙出土地1800米。

2004年3月出土于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遗址,据碑文首句“汉巴郡朐忍令广汉景云叔于,以永元十五年季夏仲旬己亥卒”,拟碑名为“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时代为东汉熹平二年(公元173年)。

景云碑成于隶书艺术成熟和鼎盛的东汉后期,阴刻隶书,书风秀劲稳健,节奏分明,情质交融。是迄今为止三峡地区出土的唯一汉碑,极富文物价值。该碑雕刻神采焕然,书法清新优美,其雕饰、书法即足以颉颃中原,堪称“汉代西南第一碑”。据考约在西晋时景云碑因故填埋于屋基之下,故得以较妥的保存下来。深埋于黄土之下逾千年,因祸得福,神气独具,汉风扑面。

景云其人未见诸典籍,从碑文中可知,景云字叔于,东汉永元十五年(103年)去世,死时为巴郡朐忍县(今云阳)的县令。景云的籍贯,应是在广汉郡治下的梓潼县(今四川省梓潼县城关)。景云在朐忍为官“政化如神”,深得人民爱戴。七十年后,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后任朐忍令梓潼人雍陟为其刊碑勒铭,以彰德政。

景云碑制作精美,碑额正中雕'妇人启门’图,为西王母的一个使者立于半开门后,迎接世人对西王母的谒拜,左右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这“金乌”“玉兔”象征着日、月。碑侧饰青龙、白虎的浮雕。中间为隶书碑文,碑文13行,共367字,记载了景云的生平事迹。

汉风扑面

鲁迅曾说:“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看过重庆的汉阙遗存,您对了解两汉这一“最中国”的时代,是否有了更深一步的感受?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