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蜀遗珍] 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木香草堂 2019-03-24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忠县已不是原来的那个忠县,白公祠也已不是原来的那个白公祠,因了那条大坝,它们不得不被搭车提拔。

    新建的“白公祠”亦充县博,门票3元。没见有其它展品陈列,院落里散置着一些各处收集上来的石刻,比较醒目的有九蟒村冯氏祠堂门前的一对石旗杆,“文介”称其为“冯氏华表”。还有一对硕大的石秤砣,古时盐巴交易时使用,其中一个上镌“光绪十五年  较准局颁官志”字样,另一个没有铭文,却看上去更古。

    当然,丁房阙、无铭阙也被收容在这里。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白居易,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贬任忠州剌史

 

     常言道“十里不同俗”。看到忠县汉阙的第一眼,顿感它与200公里开外的渠县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差异之大,远非年代沿革或工法传承所能解释。简而言之,典型而又鲜明的地方特色。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前并列二阙为“丁房阙”,后为无铭阙 

     最大的区别在于,忠县汉阙较渠县汉阙增加了一级阙楼,即为重檐结构。高度亦普遍较渠县汉阙增加了1.2—1.5米左右,这高出来的部分恰好相当于一级阙楼的高度,所以忠县汉阙看上去显得更为细长。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国5”。两阙均有“文介”,也逐字照录了下来,但却不想用它,因为它在表述中引入了许多新概念,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枋子层”、“介石层”、“斗栱层”,在它这儿成了“方石”、“扁石”、“斗状石”。如果引用它的概念,担心自己会被弄迷糊,甚至让近期关注我博文的朋友犯晕,所以在下面的介绍中还是使用前述的老概念,希望此举不会招致当地业界的不满。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1956年忠县人委保护汉阙告示碑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丁房阙,原址位于忠州镇东一公里的巴王庙前,背山面江,两阙相距2.5米,其中东阙为子母阙,西阙子阙已失, 仅余母阙,因早先曾在阙身上“发现“汉都尉丁房”铭文,故命名丁房阙,但这好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何时发现又何时消失的这个铭文,似乎也没人说得清楚。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先看比较完整的东阙吧。

    东阙为子母阙,其中母阙通高6.26米,自下而上由阙基、阙身、刻画层、枋子层、介石层、斗栱层、腰檐、上枋子层、上介石层、上斗栱层、阙顶组成其中介石层与斗栱层共用一块独石;子阙高仅及母阙一半,现存阙身、枋子层、介石层与斗栱层,无顶盖,介石层与斗栱层共用一块独石。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母阙阙身自下而上收分明显,阙身原刻不详,正面现存铭文为《巴国忠贞祠铭》,系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忠州知州贺国祯重修后所刻。阙身内侧刻清康熙甲囗年重修巴国忠贞祠铭,背面刻清乾隆三十六年题铭,内容漫漶不清。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前侧视                                  后侧视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正面明万历《巴国忠贞祠铭》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背面清乾隆三十六年题铭,漫漶不清         侧面清康熙甲囗年重修巴国忠贞祠铭  

     阙身之上为刻画层,文介称“正面刻二兽并列,口衔缠带”,但因风化严重,目前仅见一兽。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内侧刻图“文介”未及,看样子疑似“马上封侯(猴)”,显为后世所刻。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刻画层上置枋子层,枋子出头相交,截面刻为齿状,居中刻“饕餮”,四角雕力神,多已毁。

    枋子层上叠加介石层与斗栱层,两层共用一石,皆为素面,上承腰檐。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上枋子层雕刻与下层相似,其上斗栱层正面出一斗二升斗栱两朵,栱眼壁雕饰“半掩门”,一人从门内探身倚立。侧面刻鸳鸯交手栱。阙顶庑殿式,不过方寸, 脊饰却全。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西阙与东阙不仅高度不一,雕刻细节及大致形状亦有显著差异,故将其凑成一双命为“丁房阙”,总觉得难以令人信服。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无铭阙总高5.85米,阙身四面刻边框,左侧面刻白虎,原位于江北干井乡佑溪村的古驿道旁,于2003年搬迁至现址。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与丁房阙相比,无铭阙雕刻更胜一筹,尤其上下枋子层居中的“饕餮”雕刻颇具神采。下斗栱层虽也为素面,但上斗栱层正面的鸳鸯交手栱材径硕大雄壮敦实,显得尤为大气。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巴蜀遗珍] <wbr>忠县丁房阙、无铭阙

(1202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