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无论春夏秋冬 无论何种角度 长城 都是那幅最雄伟的画面 在眼帘中挥之不去! 蓝天映衬下的鹞子峪长城,带着残缺悲壮的美,不失庄严,像一位身经百战伤痕累累的将军,屹立不倒,岿然不动。烽火狼烟散尽,铁骑声消逝,只剩下残垣断壁。走在风化的碎石城上,曾经的坦路已杂草灌木丛生,有的地方塌陷已面目全非。 登高望远,长城于山峦间横亘蜿蜒,似长龙弄舞,气势磅礴。坐看朝代变迁,风起云涌,仍难抹历史的峥嵘。站在这里,仿佛回到了古战场,听得到呐喊,看得见狼烟,士兵穿梭于烽火台间,危机四伏。 长城之于我,是怀着对它的向往,也带着深深的敬畏,来攀爬,来瞻远,来感受它宽广深邃的胸怀。 明朝为了防患边关游牧入侵,沿北京北部长城一带修了数不清的关隘和古堡。无论哪个,一城一池都皆为经典。 鹞子峪藏在怀柔二道关口,是北京长城脚下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古堡。据《长城关堡录》载:“二道关,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有石堡,嘉靖十七年(1538)建,北通四海冶,来骑由三道关往西南,道路宽漫,通众骑,极冲。”传说古时这里鹞鹰(一种凶猛的飞禽,又称“鹞子”)出没,甚至住栖山崖,故名“鹞子峪”。这里山势复杂,悬崖峭壁,峰峦高耸,鹞鹰盘旋,人迹罕至,颇有几分险要。六百年前,此关乃军事战略要地,附近也建起城堡,撞道口堡、小长峪堡、西水峪堡、二道关堡、鹞子峪堡、黄花城,相距不远,相互呼应,形成体系。鹞子峪从西南连接撞道口,撞道口是联系黄花城的战略支点,虽说鹞子峪位置偏僻但它是黄花城、撞道口和二道关的侧翼堡垒,历史上称“鹞子峪是生命线,而撞道口是关键”。古人防御,费尽心机,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只可惜,其它几座城堡已经消失,惟鹞子峪堡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两山之间平地谓之峪。鹞子峪,山在南北。过往行人的峪口,正是敌人进攻的要道,“外宽平,通众骑,极冲”。光绪《昌平州志》记,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建起城墙,拦住通道,那时正是北方鞑靼侵扰频繁之时。城墙建有关城,《西关志》载:“鹞子峪口,正城一道,城楼一间,水门二空。梢墙二道,敌台二座。”关城建筑复杂,地形可想而知。筑城楼便有规模,可驻守官兵。关口不仅走人,还要走水,水有涨时,开有两道水门。现今,关口遗迹全无,只有隘口处的烽火台屹立在山顶。 ![]() ![]() 山高水远时光漫长,这座六百年的古堡也渐被世人遗忘。鹞子峪古堡依山势与地形而建,因战略需要,修得小而隐蔽。古堡呈梯形,北高南低,南长北短。城墙全用石头垒成,很厚实,厚度足有四五米。南墙长102米,北墙长91米,东西墙各长78米,大小仅似一个足球场,难怪有人说它是“中国最小古堡”。 南城墙有古堡唯一的城门。拱券门好像是小人国的城门,小巧别致,磨砖对缝,丝毫没因为体量小而做工偷懒,几百年的城砖结结实实。大门两侧的门栓砖孔还在,门轴下面有石础。门洞里铺的大条石,常年出出进进,石头磨得光滑平整。拱门上镶嵌一块石匾上面“鹞子峪堡”四字要仔细分辨才能看清。 走进城门,正对面是不足50米的“主路”,古堡真真就这么“迷你”。登上城墙,小小城池尽收眼底。环顾四周,两侧有高山屹立,中间是条通往二道关的土沟,称鹞子峪沟(古时应为河道)。在山峦起伏间,敌楼耸立,残墙蜿蜒,仿佛一场烽火连天的战事就在眼前。 ![]() ![]() 北方的山是寂寞的,院中码放的柴火,檐下凉挂的玉米,还有护院狗抬头冲人吼叫……一切都平淡无奇,一切都是生活的缩影。当年的刀枪剑戟,金戈铁马,还有飞身万里的将士,都被北来的山风吹散,飘荡在山谷。 古堡内只有一条从南门到北墙的南北“主路”,路正中有一株沧桑的老槐树,树干上那巨大的空洞在证实,它足有几百年历史。而树冠高大,枝叶繁茂,长势良好,又令人揪心树干难承重负。幸好枝杈上已戗了铁管,很是牢靠。 ![]() ![]() 小巧的古堡里有人家居住,以前住有几十户,这些年能走的都走了,只剩下十几户,多是老弱病残。故土难离,老人守望老家,才使老房子得以存留,延续着古老城堡的脉搏。农户院落排列在主路两侧。四周城墙与民房间设有甬道,那是古时为跑马而留。沿着甬道,走不出几步就到了尽头。 走在城堡内石板铺就的小路上,能看到散落着的石磨石碾;走入院落,能看到石阶石门礅石块垒,石头成就了城堡的特点,这是山的赠与。处处能感受到城堡的古朴沧桑,就像时空穿越一般,仿佛进入了远古时代。 ![]() ![]() 如今古堡里的老房多已翻新,仍有几间破败的老房残留,旧日的木窗棱、雕花门、瓦当瓦片被主人无声的留在了时间的长河里。 ![]() ![]() 如今留守的老人们靠种核桃树为生,长城脚下成片的核桃树长势正好,核桃结了果挂在枝头。 旧时城北有正房五间,曾是古堡的古庙(娘娘庙),解放后改成生产队队部,现在正在修新。不久,“一山间”的古堡餐厅将在此开门迎客,可以“上房揭瓦”。 ![]() ![]() 鹞子峪城堡西北几里处还有一座白云川道观,始建于元末明初,仅存遗址。 此观位于北京市的中轴线上,与故宫处于同一经度。环顾四周,古观遗址三面环山,坐北朝南,左青龙,右白虎,龙环虎抱,山泉环流(目前基本枯竭),风水宝地。 ![]() ![]() 近两年,在遗址复建了正殿三间和东西配房,坐北朝南,四合布局,规模不大。有庙必有古树,院中银杏古树参天,树龄500年以上,为当年道士所植。 ![]() ![]() ![]() 道观遗址东南有塔林,为历代道士的墓穴,仅中间一座青砖垒砌的塔为旧存,中间已被掏空,露出空空的壁室,题记已毁,不知中间当年存放的是道士的灵骨还是经书,无从考究。 ![]() “一山间”十个醉长城的院子,都散落在鹞子峪。每个院子的名字都来自于”心“。 看陶渊明眼中的南山 山间旺盛生长的草木豆苗 看王维笔下空山雨后的林 林间有处处茂密的丛杂 看杜牧远山白云处的人家 袅袅炊烟裹挟尘世烟火 ![]() 做那“一山间”陶然客 赏尽田园山水色 住在醉长城的院子 找寻自我 休养生息…… 遗落山间的美味 长城脚下醉情怀 开启味蕾盛宴 光影流动,倏忽变幻 恍若间听到时光流转的声音 静谧时光里遇见真实的自己 活在真实的当下 美好便出现在身边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