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厂矿工人到炒锅师傅 他的黑山羊餐馆成了“网红”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1-12-14
2021-12-14 10:36 株洲晚报融媒体 成姣兰 
4ed0ac29-4d00-449f-96d7-73e30e1bccad

▲客人到来前,老万在忙着预处理菜品,以保证快速出餐。记者/成姣兰 摄

66067e19-2cbb-4471-8f1d-2c997f03c81b

▲左边焖羊肉,右边炒白菜,中间的蒸锅蒸着鱼,老万一人在厨房“激战”。记者/成姣兰 摄

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印在斑驳的老墙上,斑斑点点中,诉说着株洲玻璃厂过往的辉煌。

11点10分,陆续而至的汽车随意停着,支桌子、点餐,黑山羊餐馆瞬间烟火气升腾。院子里,领头的食客向同伴炫耀着找到这家店的诀窍,在分享中编织一张株洲隐藏的美食地图,静默的老厂房因此有了一点生气。

从厂矿工人到炒锅师傅,任由时代潮涌,36年,老万安如泰山。或许是一种宿命,因缘际会,黑山羊餐馆与玻璃厂一样,也历经了安稳、低迷,又赶着时代大潮,奔向新的远方。

老万的小店故事,是追寻美味的故事,更是你我奋斗的故事。

厂矿风云谋生计

左右两个炒锅齐开工,青菜翠绿,羊肉的香气一阵强过一阵。10分钟后,几个菜已陆续上桌,第一波食客开启了美味的午餐。

从食客点菜到上桌,最少10分钟,最多不超过30分钟。“中午吃顿好的,还要留点时间休息下。”效率,是老万给客人无形的关爱。

正是26年如一日的深切关怀,虽店处破旧的老房,顾客对卫生和菜品,格外放心。

“虽然破旧,但你看这桌面和碗,绝对放心。”在云龙管委会上班的唐先生,在上周偶然吃过一次后,这次特地带着一些同事前来,“只要好吃放心,再偏都能找到。”

能在厂矿打下一片天地,小有名气的老万,用他自己的话说,原先并不擅长做菜,只不过是逼不得已。

1996年,随着亏空日渐凸显,原株洲玻璃厂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面临破产改制的命运,首当其冲的便是没有签订正式用工合同的临时工,老万和其母亲也在其中。

那一年,他28岁,女儿4岁。“生活还得继续,母亲在厂里做的就是食堂工,下岗后在厂门口支个炉子,卖起了炒菜。”老万回忆,最开始并没卖饭,职工在食堂打餐后,来他摊位加个菜。那时,一个辣椒炒肉才一块多钱,靠着几毛钱一份菜的利润,反而比在厂里上班工资略高。

从厂门口露天摊位到砖瓦房,从仓库到食堂,四易其址后,2001年,老万最后承租了这一空三进的株洲玻璃厂幼儿园建筑,凭借一份黄焖羊肉,一点点稳下了脚跟。

市场的风云变幻莫测。2014年,作为清水塘搬迁升级的探路者,旗滨玻璃搬迁醴陵,人流量减少。因厂而生的黑山羊餐馆生意也一落千丈,有时一天也做不了一单生意,心灰意冷的他甚至都有了关店的想法,谁也没想到,竟是平时言语不多的女儿“解救”了他。

萧条小店成“网红”

女儿那时刚大学毕业,和所有热衷于社交媒体的90后年轻人一样,惯于将自己的生活袒露于互联网这个半匿名的空间。

阴差阳错的是,女儿将父亲店里的菜品发到网上,有网友看到后过来试吃,感觉不错,回去又发帖,然后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试吃,这样聚合式的传播效果,竟让玻璃厂家属区这个萧条破败的小店在网上“红”了起来……

如今,搬迁的风吹了几年,老万仍旧舍不得这个地方。“以前隔几年都会装修一次,现在破败是破败点,但卫生绝对放心。”今年已54岁的老万说,到了逼不得已的那天,他会考虑再换新址。

“换了新址,老顾客流失了怎么办?”记者担心道。

“网络时代,美味和食客不会失联。”对即将到来的变化,老万信心满满。

受女儿启发后,这些年,老万网络宣传的技能不断在进步。这两年,他又在抖音上开辟阵地,将做菜视频发到网上,大批食客闻香而来。

易亮就是其中之一。爱吃羊肉的他,但凡有点口碑的羊肉馆,都有他打卡的身影。巧合的是,与他同来的朋友,正是这里的常客。

老万说,店小偏僻,菜的花样也少,能做这么多年,除网络推广外,更多的是仰仗了老客的大力推荐。怀着这颗感恩之心,他做起来也有瘾。

一菜招揽四方客

一份黄焖羊肉,缘何能网罗四方食客?

“小摊入店,没有招牌菜怎么玩得转,我表哥的一个亲戚正好在做当时红火的茅屋黑山羊,几番探访后,答应把手艺教给我。”老万说,从杀羊到烹制全过程,至今都深深刻在他脑海里。

上午10半点,经过两个小时的小火慢炖,老万快手将炖好的羊肉去骨改刀,屋子里瞬间被羊肉的醇香充满。他要赶在顾客到来前,将中饭的食材备好。这番忙碌,他每天要从早晨7点开始。

食材地道新鲜,是老万的招牌。从杀第一只羊到现在,老万中途未更换过供应商。“对食材来源放心,顾客才能对我放心。”老万分享道,靠羊肉一炮走红后,只要在外面吃到他中意的菜,他都要尽可能找到师傅拜师学艺。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只上过初中的老万,深知自己在餐饮中根基尚浅,每次师傅领进门后,他都要反复试菜,直到达标为止。靠着这一套略显“呆板”的方法,硬是整出大厅黑板上的20多个硬菜。

“菜品虽少,每一个都拿得出手。”经过20多年的历练,老万早已脱去了“不知”的慌张,多了一份笃定。

菜谱也并非一成不变。从冬天的黄焖羊肉到夏天的小炒羊肉,老万也在调整着顺应时节的味道。

在老万的店门口,晾晒着一排排腌制后待脱水熏制的腊肉。“店里只有几坨腊肉了,就等着这批上新。”老万说。

最开始,老万每年都要委托乡下的姨妈熏制,后来为了方便,母亲特意学了这门手艺。“腌好后一定要清洗晾晒,再熏制,才能保证腊肉口感和健康。”说到这,老万脸色黯然下来。原来,就在前不久,领他入门餐饮的母亲仙逝。所幸的是,妻子早已从母亲那里接过了衣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6年,守一个小店,炒几个小菜。这辈子,是母亲教会了他坚守和良知。

欢迎关注株洲微门户

欢迎关注株洲网微博

责任编辑:周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