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也曾被妈妈说过“你不行”,但历史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帝都果妈不焦虑 2021-12-14

我在某育儿群看到一个妈妈or爸爸的求助,是这样写的:

“男孩,5岁半了,过于敏感,内向,脾气倔,运动能力不行,害怕跟人比赛,对不擅长的事不愿意努力练习,容易生气。
  
今天陪孩子练习跳绳,被气的不行。他一次只能跳一个不说,练习了3下就不肯跳了。怎么劝说都不行,老是各种借口,说两下就生气,最后把绳子的塑料把手也摔破了。好说不管用,发脾气也不管用,好让人绝望。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育?”

不知道大家看了以上文字,有什么感受呢?

其实,果果对于不擅长的事情,脾气也挺急的;他也有敏感、内向的时候。但我不喜欢用过于负面的词汇描述他,正如我不喜欢别人用过于负面的词汇描述我一样。

尤其是,一个人得到身边人什么样的评价,很可能最终潜移默化的,就会成为那样的人。

01

我妈说我“不行”之后

我上初中时,卧室窗户下方,是一片可供纳凉的空地儿。包括我妈在内的一堆中年妇女们(就是现在的我们…),喜欢在那里大声聊天。我都能听的清清楚楚。

她们凑在一堆儿之后,最喜欢吐槽家里的大小事儿。

有一次,他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家A最不爱学习,作业经常都做不完。羡慕你们家XX啊,那么自觉,成绩还好。”某阿姨对我妈说;

“她不行,她就会学习。看她那天下楼,见了你们,连招呼都不打。”我妈这样回复。

她这么说,也许是需要转移话题;也许是那次我真的没有主动打招呼。这其实不能全怪我,实在有太多阿姨了,我都傻傻分不清楚。

对我的各种吐槽,以后却经常被我听到。久而久之,我潜意识认为,她们都很讨厌我。于是,远远看见她们,我会尽量躲着走,避免尴尬。

大学放假回家时,我见了她们,主动打了招呼;她们却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讨厌我的样子,都挺热情的。

我突然就释然了。

只是不知道,那个被吐槽的A,后来是否喜欢上学习了呢?

02

别人夸奖果果开朗,他就真的更豪爽了

果果刚四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总是有点扭捏。

我带他出门,他想和别的陌生孩子玩,会悄悄让我去和别的小朋友讲。我会鼓励他,“你想和他们玩,可以自己去说啊。别担心,他们肯定都喜欢你的。”果果仍然会用求助的小眼神望向我,可怜巴巴道:“可是,我有点害羞啊。”

他的眼神和话语,让我脑海里也冒出“内向”之类的词汇来;也会想起来,我在初中时听到的很多吐槽。

所以,我不愿意给他贴上任何标签,仍然会鼓励他独自去沟通。我还会拿出来各种玩具,和他一起玩起来。这样也会吸引来别的小朋友,也算是帮他解决了巨大的困难。

不久,果果的姥爷姥姥要把他带回我们那个十八线小城市住一两个月。我们给他介绍,接下来要去的是什么地方,也担心他首次离开父母那么久,会不习惯。

但他没有什么不习惯的。在我们的言语中,他得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他是北京人,准备去的地方是一个比北京小很多的城市,是姥姥姥爷和妈妈曾经生活的地方。而且,他从这些信息中,反而得到了一点点“优越感”。

他到了小城市,凭着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勇气主动上前和别人自我介绍:“我是北京人,我爸爸是xx人,我姥姥姥爷和妈妈才是这里的人。”

第一次这样说,别人估计觉得好玩,也表扬了他:“这个小家伙不得了啊,非常开朗啊。”

听了这话,他就更觉得不得了。

类似的话,他逢人就主动说一遍,见人就自来熟,无论是和商店售货员、邮局工作人员还是其他小朋友……

和之前相比,他简直判若两人。那个曾经扭捏的他,早都不知道消失到哪里去了。


03

半路出家,还能做到顶级的数学家

韩国有一个年轻有为的数学家名叫六月(June Huh),1983年出生。和我们同为80后,差距却极大,而且他并非从小就是学霸。

他上小学时,由于数学成绩差,对数学很反感。十几岁的时候,他喜欢上诗词文学,写了很多的诗歌,还写过两篇中篇小说。

2002年,六月进入国立首尔大学开始他的大学生涯,又打算成为一名科学新闻工作者,主修天文和物理。

2006年,日本最出名的数学家之一,广中平佑(Heisuke Hironaka)访问国立首尔大学,他是1970年的菲尔兹奖获得者,这是数学方面最高奖项之一,顶级大神才能获得。

广中平佑在他们大学开设了一年的数学课程,六月想把其作为新闻报道的素材,也选了这个课程。这门课很难,很多数学专业的都学不懂。六月因为抱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一直没有放弃。

课后,六月就找老数学家聊天。逐渐的,他们成为了忘年交。广中平佑对六月期望很高,认为他有很强的数学天分。于是,这个24岁才半路出家、非数学专业的六月,去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他花了六年时间,最终证明了Rota猜想起源于图论的某个高深数学问题)。

(广中平佑,六月和他妻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六月已经获得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长期职位。2019年,他获得了数学新视野奖数学另一个很厉害的奖项),还被认为是菲尔兹奖的有力竞争者。

我想,六月半道出家,还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和他自身资质以及广中平佑的悉心指导分不开,更重要的,还是由于这位老数学家的高度期望吧。

04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了解一下?

1968年,罗森塔尔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并宣称要对孩子进行“智商发展趋势测验”。他们经过一些智商测试流程后,拿出一份名单,告诉校长和老师们:“名单内的孩子,最有发展前途”,还叮嘱校长和老师千万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事实上,这份名单,是他从校长给他的全部学生名单中,事先随机挑选出来的。

校长和老师们看到这份名单,也感到奇怪。因为,随机挑选出来的名单上,有一些明显是调皮捣蛋或者传统认为的“笨孩子”

但是,罗森塔尔代表了权威,所以校长和老师们都完全相信了他的话,并对名单上的孩子重新改观。连孩子们都觉察出来了,也由此获得了自信心,提高了自我要求。

仅8个月后,所有被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孩子们,在第二次智商测试中,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平均表现远超其他孩子,尤其是一二年级的被测试者。

罗森塔尔认为,高期望会带来更好的表现,低期望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这两种效应都会导致自我实现。期望的目标,内化了他们的积极标签,而拥有积极标签的人也成功了;在低期望的情况下,过程则完全相反。

这个实验引起了全美轰动,也因为实验过程不严谨(智商测试手段落后、未分离对照组等)引发了一些质疑。

因此,组织心理学家Dov Eden博士用以色列国防军重做了一遍实验,将对照组和高期望组严格分开,还是得出了完全相同的结论。

后来,基于别人积极的期望,对我们的行为和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时,它就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自于一个希腊神话故事,此处不详细展开。

05

做爸妈的,不要急着给孩子贴标签

我们每天出门前,都需要照照镜子。如果镜子里的人脸色红润、精神饱满,我们就会开启美好的一天;否则,大概率带着糟糕的心情度过一天。这也是一种自我评价。

而父母或者老师对孩子们的评价,更是他们难以撕扯下来的“标签”。

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

对自我认同感不成熟的低年级孩子,这种影响就更为明显。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以此为戒,不能轻易地对孩子作出否定的评价价。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可能,主要取决于大人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期望他们、教育他们。如果大人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孩子,孩子就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不断进步;否则会正好相反。

小学数学都学不好的六月,因广中平佑的高期望,后来都能成为蜚声国际的数学家。之前,您能想象吗?

真的,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千里马,真正缺乏的只是伯乐而已。

最后,如果大家喜欢我的文章,一定要多多留言-点在看/赞-分享,不要让我吭哧吭哧写了半天,回头满脸泪痕……

 

点在看!不失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