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是24小时,学霸却能如此高效?脑科学告诉我,人人都可以

 帝都果妈不焦虑 2021-12-14

前天,我发了一条文字消息,表示果果经过了5个月,眼轴分别缩短了0.06mm、0.07mm。

大家都比较关注这件事,纷纷表示,希望我能出一个详细攻略。这件事儿,我记下了,以后会安排上。

最近,我花钱如流水,为了娃的眼睛,换了灯,还买了一样小众但医生说有用的辅助阅读工具。我很期待它们的效果,体验了之后再来给大家汇报

其实,我在3月初就写过一篇文章《保护视力&育娃两不能误的时代,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份既学术又接地气的终极攻略!》,细致阐述了既能保护视力,也能安排好学习的一些方法,大家不妨先看看。

能全部做好的爸妈,就不用太担心眼轴。

我想说,眼轴缩短不是大概率事件,但确实也不是个例。最初,我对这个结果挺失望。

但想到在此期间,果果没少看书,还学了尤克里里,又长高了几厘米,也算求仁得仁,真做到“两不能误”了。

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这个“两不能误”。

我有个优点,经常喜欢刨根问底。

关于保护视力,之前我就结合很多研究,聊过挺多。早睡早起、多户外、降低用眼强度(注意休息)都很重要。

做到这些,也意味着,会略微减少学习时间。那么,减少了学习时间,会影响成绩吗?

我这么乐于研究的人,又、又、又查了挺多文献资料,发现事实却和我们通常的认知正好相反。

今天,我就把这些文献,翻译成“人话”,供大家抄作业。

01

想要视力不下降,先得做到不晚睡

我是600度的高度近视,有一双比较敏感,堪称定时器的眼睛。晚上,我在明亮的人造光源下陪果果看书,很容易视疲劳。

即使卧室的顶灯和台灯都是我精心挑选、同仁眼科医生推荐、价格还很感人(一个顶灯及台灯一共2,585rmb),但用着还是不舒服,每20~30分钟我就觉得眼睛有些酸胀,必须望远放松。

但是,白天我在窗户旁边明亮的自然光之下陪娃看书,完全不会难受。哪怕早上七点,窗户旁的照度轻轻松松可以达到1000~2000lux,光照也很均匀。

人造光源,无论设计的多么完美,都不可能做到。意识到这点,我就开始改变小朋友的作息

目前,我们每晚9点前就把他送到床上,早上7点多起床,刚好能有10个小时的睡眠。

我计划将他的睡眠时间再逐步提前,最好能在8:00~8:30之间睡觉,也相应早起1~2个小时。

如果晚睡,小朋友在人造光源下能干些什么呢?

不是看书、写字、上网课,就是玩积木、玩游戏,都不利于保护视力。

今天,北京早上6:14就日出了,越往后,日出时间更早。

但哪怕是幼儿园娃,能做到9点左右睡觉的,都少之又少。我们以前也不行,经常会拖到10点多。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阻止了孩子们早睡?

02

学习时间,真的越多越好吗?

很多娃习惯于晚睡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或者他们的父母总是觉得,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总想多学习一会儿,多刷几道题,才能心安。

要么,就是拖延磨蹭,这条解决办法可参考《孩子磨磨蹭蹭,除了发飙,我还想出来了7个好办法》

学习姿势,似乎比学习效果更重要。

实际生活中,总还有一些反常理的事情,比如:

去年,我给果果报了某个英语课程,学习一些很复杂的句子。头一天晚上,他只能坑坑巴巴的跟读;第二天一睁眼,往往就能流利背诵。

某个学生,在学业紧张的时候,放弃了一些运动、艺术类的兴趣爱好,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成绩却不升反降。

某个学霸,也是学校体育队的主力,每天花大量的时间训练,却还能每天早早做完作业,早早睡觉,同时各门功课均保持第一。

以上奇怪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03

睡眠,并不是在浪费时间

为什么我们在极度缺觉时,总觉得脑袋转不动,甚至头疼犯恶心?

科学研究表明,人在清醒时,大脑会产生有毒物质。在睡眠中,脑细胞会收缩,脑脊液将从细胞间流过,冲洗掉这些毒素。

这是大脑保持健康的前提。

研究表明,睡眠是记忆和学习的重要环节;充足的睡眠,能够显著提升人们解决难题、理解知识的能力。

我们在睡觉时,大脑也在不停回顾白天所学的知识点,甚至会产生相关的梦境,比如,需要记忆及背诵的材料,暂时没能解决的难题等。

我们尤其容易梦到入睡前,认真学习过的那些知识点。

所以,当我们疲倦时,应该做的事情,不是喝杯咖啡或洗把脸继续学习,而是好好睡一觉。

遇到需要背诵的课文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在睡前,专注而认真学习一遍,并给自己一点儿心理暗示,增加在睡梦中轻松解决它们的概率。

这是果果睡一觉后,就能将原本半生不熟的句子,脱口而出的原因。第二天,当孩子们起床后,再使用“容光焕发”后的大脑,接着完成头一天的各项学习任务,效率自然会更高。

我们都有类似的经验:状态特别好的时候,一个小时所学到的知识点,远大于疲惫状态下,熬上三个小时所学。

如果长期的缺乏睡眠,大脑会越来越迟钝,思维也难以正常运转。成绩怎么会理想呢?

更甚,极度缺乏睡眠,还可能导致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等疾病。

04

思维模式的切换,事半功倍

19世纪中,化学家亚历山大·威廉姆斯提到,当思维陷入僵局时,出门散步,往往能对工作进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甚至抵得上在实验室苦战一星期。

为什么呢?

早在21世纪初,神经学家提出,人类有两种思维模式,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和更加放松的休息状态。他们分别将其称为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这两种模式,对学习都非常重要。

当我们专注于学习一项数学概念,研究定理及其证明,并试图用这些知识来解题时,就是专注模式。

长期在专注模式下学习,我们可能会陷入思维定势。比如,解决一道难题,总是用同一类方式尝试解题,结果就是百思而不得其解。

但当我们停下来,暂时喘口气,大脑就会进入发散模式。即使我们没有主观识,但大脑其实仍然在积极、另辟蹊径的解决问题。

反而,我们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刻,忽然想出正确的解法。

简单来说,大脑需要劳逸结合。

在学习的间隙,我们可以健身、慢跑、散步、绘画、淋浴、听音乐、弹琴、小睡一会儿。

这些都能让大脑从疲惫的专注模式中,放松一会儿,进入到无意识思考阶段,反而有利于用新角度解决问题、内化所学知识。

所以,放弃了令人愉悦的爱好,一味增加学习时长,经常会有反效果。


05

规律运动,真的能改变大脑

我们都知道,规律运动对身体好,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真的能改变大脑。

研究表明,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他们的海马回、前额叶以及基底核等脑区体积均较大。

海马回与空间记忆有关,持续1 年以上的有氧健身运动可使海马回体积增加约2%。

前额叶具有掌控执行功能的作用,包括专注模式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底核主要负责自主运动控制的功能,亦与认知控制有关。没有健身运动习惯的学生,基底核体积显著下降。

换句话说,运动不是在浪费时间,规律运动的学生,不但身体更好,心情更好(分泌多巴胺),还可以改变大脑结构,学习效率自然更高。整天坐着不动的学习,只能越学,“装备”越差。

关于成绩好的秘密还有很多。以上仅从脑科学角度,列举了三个重要方面。

总之,只有坚持使用正确的方式学习,才不至于花了那么多时间,却只学了个寂寞。

正是因为见过、听过不少苦哈哈学习,但效果一般的娃,我查了挺多资料、看了很多论文,只是希望孩子不再走弯路。

可怜天下父母心。搞清楚了学习的“秘密”,咱们孩子也能“无痛”一点。

今年,果果就要上小学了,养成早睡早起、规律运动、高效率做事等习惯,在小学阶段尤其重要。

任重而道远!我们一起加油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