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草中国丨连接世界与中国的香药本草

 茂林之家 2021-12-14

引用本文

[1]刘娟.连接世界与中国的香药本草[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21(6):108-111.

连接世界与中国的香药本草

刘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丝绸之路重要的商品,是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随着大健康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稳步推进,香药本草因其具有的历史、医药、经济及文化意义,需要对其进行梳理、继承与发展。本文对香药及香药本草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归纳出香药本草广义与狭义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梳理了香药本草在我国的使用历史,发现香药本草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不同时代的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香药发展水平见证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此外,本文对香药本草的药性及功效进行分析,并根据功效主治、产地及自然属性对香药进行了分类。本文较为系统地整理了香药本草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为更好地继承与发展香药本草提供基础,也为发展“大健康”产业及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提供思路。


香药本草;丝绸之路;概念;使用历史;功效;分类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其发展长河中,不断汲取国内外先进思想和理论,引进了诸多国外药用植物,这也使得中医药包罗万象、长盛不衰。在中医药璀璨的长河中,香药本草如一颗闪亮的明星在浩瀚的中医药宇宙中熠熠生辉。

香药与香药本草的概念

香药是香和药的集合名词。香的使用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广泛存在,早期用于供奉神灵与祭祀祖先,后期渐渐用于香化环境、熏衣染被等生活中。我国的香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香文化就广泛流行于贵族阶级和文人墨客的生活中,汉代海昏侯墓出土的熏香炉就生动地再现了古人熏香的场景(图1)。随着香文化不断普及,香也被古人用于养生祛病,如端午焚艾香的习俗。

图1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博山炉

“香药”一词最早出现于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时有凉风吹香山中种种香药满其眼眶,寻还得眼如本不异,诸贼开眼即见如来”。《苏悉地经》亦有记载,“次复我今说途(涂)香药法,随诸真言,应合供养,能成众福”。涂香是印度的古老习俗,起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与阏伽水、华鬉、烧香、饮食、灯明并称为佛教经典的六种供养[1]。故香药一词概念应该来自佛家,源自印度。宋代《陈氏香谱》和《香谱》中把可以制香的药材统称为香药。英国学者多尔比在《危险的味道:香料的历史》中认为,香药主要是指由贸易、进贡等途径传入中国,并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药材[2]。赵淑敏在《宋代香药考》中指出,香药原主产于东南亚、印度及中东地区,自汉代后逐渐传入中国,是中药里具有芳香走窜气味的一类药物[3]。王荣等在《香药概念探讨》中认为,香药特指阿拉伯香药,是由阿拉伯商人经由陆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从阿拉伯地区、非洲及东南亚等地贩运到中国的天然香料药物[4]。李良松在《香药本草》中对香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归纳,认为香药是气味芳香之品,经过燃烧、煎煮、研粉或者加热可产生香气,或者虽然没有特殊芳香气味,但在习惯上被当作香药使用的一类药物[5]

本草一词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个指中药的统称,一个指记载中药的书籍。李良松《香药本草》一书中的香药本草概念主要是指记载香药的书籍[5]。本文中的香药本草指在中医药中使用的香药。总结而言,广义的香药本草是指气味芳香之品,即富含挥发油类成分的中药材;狭义的香药是指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具有芳香走窜气味的一类中药材。本文采用前者定义对香药本草的使用历史与分类进行了梳理。

香药本草在我国的使用历史

香药本草在我国的使用历史悠久,最早与我国传统香道文化密切相关。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燎”“香”“鬯”等文字记载。《诗经》“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此处的萧、艾都属于中药的香药范畴。《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即在描述周代人们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习惯。《黄帝内经》“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对“芳草”的药性进行了阐述,也是最早香药本草的雏形。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荪壁兮紫坛,匊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生动地再现了香药本草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至秦汉时期,香药本草除了具有香身、熏香等用途,还用来做防腐与疾病治疗。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约公元前166年)出土了一批香囊、香枕和整枝茅香等,此香囊、香枕多由茅香、花椒、高良姜、辛夷、藁本、佩兰等香药制成,具有防腐功能,与古人认为熏香或佩戴香药具有“避秽驱邪”的功能相一致(图2)。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成书于战国时期,载药247种,其中芳香类药物有青蒿、川芎、白芷、桂、菌桂、辛夷、蜀椒、厚朴等,并记载了采用这些香药进行熏蒸治疗痔疮的方法[6]。可见,香的使用已从最早的祭祀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并与中医药深深地融合形成香药本草,用于人们日常的医疗保健中。

图2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熏香器物及香药

香药本草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基本归纳如下:萌芽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辽金元,普及于明清两朝。香药本草的发展,尤其是境外输入的香药,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先秦时期,连接东西方的交流通道已经存在,随着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正式建立了以“长安(今西安)-甘肃-新疆-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为中心的“陆上丝绸之路”。先秦时期,岭南先民也初步开辟了以南海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为核心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崛起于北宋,明代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全盛。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大量来自海外的香药涌入中国,与我国的道教、佛教、儒家等宗教文化充分融合,同时也被充分本土化,巧妙地使用到中医临床过程中。香药大多具有芳香之气,在药性理论中多归于辛味,因此多被归类于开窍药和行气药。

香药本草的功效主治与使用方法被大量记载于历代本草中,尤其宋代很多官方本草收录了大量含有香药的方剂,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载有788个方剂,应用外来香药的方剂有275个,约占全部方剂的35%[1]。宋代政府还专门设置了香药库,香药业经济成为仅次于盐业、茶业、酒业的一大产业经济,其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2%~3%,在宋代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7]

明清时期的本草文献将香药单独进行了分类,多称为“芳草”“香木”“气药”“香属”“药露”“花部”等,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单独列出了“芳草”(56种)和“香木”(35种),记载了香药的分布以及我国南方部分省区的移栽情况,并总结了香药本草的共有功效“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8]

香药在临床上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中药合理配伍使用。香药成方中最有名的当属“急救三宝”,即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和至宝丹,又称“瘟病三宝”。“三宝”中最早出现的是紫雪丹,录自唐代《外台秘要》,至宝丹记载于北宋《苏沈良方》,最晚的是安宫牛黄丸,成方于清代《温病条辨》,而这三个时代也是香药本草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紫雪丹中仅使用了植物性香药本草,如沉香、丁香和青木香;至宝丹中除了使用植物性香药如安息香、龙脑外,还使用了麝香;安宫牛黄丸与至宝丹类似,同时使用了动物来源与植物来源的香药。这些香药在“三宝”方中均具有醒神开窍、清心豁痰的功效。

香药的功效与分类

香药本草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芳香的特性,这与中药五味中的“辛”对应,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化湿、开窍等功效。发散解表的香药如紫苏、薄荷等,行气止痛的香药如沉香、木香等,活血化瘀药如乳香、没药等,化湿的香药如广藿香、苍术等,开窍的香药如麝香、冰片等。

根据功效主治,香药本草分为十二大类:芳香解表药、芳香发散药、芳香祛风药、芳香清热药、芳香理气药、芳香除湿药、芳香温里药、芳香和胃药、芳香活血药、芳香开窍药、芳香补益药以及其他类香药。根据产地,香药本草分为本土香药与海外香药。本土香药主要是指我国本土自产并长期使用的香药,多为草本类植物药如紫苏、佩兰、艾叶等,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解表、化湿是其最主要的功效。海外香药主要是指我国疆土以外输入的香药。根据《历代外来药考》[9],将海外香药分成三类:(1)只产于海外,全靠输入者,如乳香、没药等。(2)海外海内皆产,但最早由海外输入者,如沉香、冰片。(3)先为海外产,后引种入海内者,如白豆蔻、胡椒等。根据自然属性分类,香药本草主要分为植物来源的香药与动物来源的香药,其中绝大多数都为植物来源的香药,较为公认的常用动物香药只有麝香与龙涎香。

结    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中医药对实现“健康中国”、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香药本草作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渗入日常生活的饮食、文化、养生、美容等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不断挖掘、继承与弘扬。香药本草是古代“丝绸之路”留下的瑰宝,也是现代“一带一路”中连接世界与中国的关键纽带,香药本草的发展将为建设人类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简介

刘娟,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研究员。专业方向:中药资源与分子生药学

本文参考文献请扫描二维码查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