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原始社会,当我们的祖先用火焚烧草木取暖或熏烤食物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入其烟雾和气味,这或许就是最早的“鼻嗅药”了。至于那时人类是否已经意识到这种闻气味的方法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就不得而知了。但是,现在科学证明自然界各种植物在生长过程向空气中释放了多种多样的有气味或者无气味的气体,我们呼吸空气的同时也吸入或嗅闻到了这些气味,它们在人不知觉的情况下影响着我们的健康,这些物质我们称之为“植物精气”,通过冷凝收集这些“植物精气”可得到液态的植物精油,精油在中药里成为挥发油,作为芳香中药的特色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用“香 ”防病治病的例子比比皆是、历史悠久,如端午悬挂艾叶、菖蒲以祛瘟避邪的习俗,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医药理指出,芳香中药通过肌肤、穴位、经络等途径“渗入”人体,起到开泄腠理、活血化淤、宣畅肺卫、平衡阴阳等防治疾病的作用。古籍中常载有芳香类药物外用制作熏香、炷香、枕香、佩香等驱秽辟疫,以达到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目的。芳香中药作为古人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其挥发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功效,如解表、化湿、行气、开窍等,可作用于局部或全身以防治疾病。 芳香防治疾病始于先秦 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熏燎、艾蒸和酿制香酒的记载。如人们用柴草点燃熏烤身体某部位以减轻疼痛,或用酒喷洒伤口避免感染。从周代开始人们已有了佩戴香囊和香包的生活习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也常常身佩或口含香花、香草,常用的如蔺、蕙、荃、杜若、芙蓉、桂等植物,使身体散发芳香气味。《黄帝内经》中利用芳香植物菖蒲的根作为杀菌防腐剂。秦汉以前的香药使用记载比较零散,但这些已足以说明我国芳香类药物起源较早,在避秽、治病、养生等方面有着应用。秦汉之际,中医药学已初具规模,芳香药物的使用也随之屡屡出现。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3650多种药物,其中10%为芳香植物药, 象麝香、木香、当归,桂花、川芎、山茱萸这些药物不仅是现代中医中广泛使用过的,而且在香料行业中也是经常使用的天然香料。《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提到了精油,它将植物分为预防、修复和治疗三类,注释中有植物的特定部分,如叶和茎,但也有它们的“精”,这与我们对精油的理解相对应。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传尸疰病”(肺结核)。 芳香防治疾病长于隋唐 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到唐朝,是芳香防治疾病在中医使用中逐渐推广和应用的阶段。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载有佩“绎囊”,“避疫气,令人不染”的记载。此段时期,来中国经商的外国人,如阿拉伯及中东等地区的商人越来越多,他们也带来了新的芳香药用植物和新的应用方法,这些都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中医使用香药治病的选择范围,也给中医应用芳香防治疾病带来了新的思路。如唐代《新修本草》中就记载了许多外来的药物,如安息香、苏合香、阿魏、龙脑香等,都在这一时期被正式收录。而另一部专著《海药本草》也格外引人注目,该书主要介绍海外输入的药物,同时它也是一部重要的芳香疗法药物目录,其中收集了如丁香、零陵香、降真香、没药等芳香药物50余种。 芳香防治疾病盛于宋明 宋明时期随着价格的平民化,芳香药物就由人们眼中的奢侈品,逐渐普及到了大众。这种转变为当时的中医药学者临床应用芳香药物提供了便利,并在中医药理论基础上,对这些香药进行了药性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如《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本草衍义》等本草著作中,就收录了大量的香药,有苏合香、降真香、兜纳香、丁香、青木香、檀香、安息香、零陵香、艾纳香等。同时以这些香药为主药,配伍其他中药进行疾病的治疗,如《圣惠方》中以香药命名之方剂达120种,如乳香丸、沉香散、木香散、沉香丸等。其中有些名方至今临床上仍在使用,如至宝丹、苏合香丸等。明代以后,随着中医药学快速发展,对芳香防治疾病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如《普济方》中的“诸汤香煎门”收集了97方,并详细记载组方及应用等,较全面地总结了15世纪以来芳香防治疾病的经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广搜博采 ,丰富了芳香药物的记录,记载“香木”类35种、“芳草”类56种;介绍了涂法、擦法、敷法、扑法、吹法、含漱法、浴法等芳香疗法的给药方式;详细记载了各种香料在芳香治病和芳香养生方面的应用,如载有“烧兜木香末……涂宫门,香闻百里,关中大疫,死者相枕,闻此香,疫皆止,死者毕起”。《本草纲目》也详细描述了一些精油的治疗作用,其中包括生姜、樟脑和玫瑰精油。 芳香防治疾病归于清代 芳香中药防治疾病在清代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和丰富,并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如香薰的普及使用,清代不管是文人高士还是平民百姓,家中处处可见造型各异的香薰盒、香炉等,读书之时可芳香醒脑;取暖的同时亦可舒缓神经、怡情悦性。此时,芳香中药防治疾病已被归入中医外治法的范畴即“香薰疗法”和“熏洗疗法”。清代中医药外治鼻祖吴师机建立了一套芳香中药替代疗法的理论体系,并对香药外治的机理进行了揭示,他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吴师机认为芳香中药的使用与中药内服方剂的原则是一致的,同样遵循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理论。他编撰的《理瀹骈文》综合整理了挥发油应用的完整理论体系。吴师机采用的外治法有数十种,虽以膏药为主,然亦兼用他法,如敷、熨、涂、熏、浸、擦、搐、嚏、吹、吸、坐等,拓宽了挥发油的给药途径,完善了中药挥发油的理论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