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芳疗大视野|此芳香非彼芳香

 芙葳芳香学苑 2022-06-08 发布于北京

前言

作为一名中医学徒,在我心中,无论中医还是芳疗,都是十分精深的学问,是毕生研习的功课。

经历几个月的思考,并结合自己多年实践,我将在【中医与芳疗】这个话题中分享一系列自己的看法,欢迎各位同行共同讨论指正。

——Eva

文/Eva
芙葳芳香学苑特约撰稿人
IFA(国际芳香疗法治疗师学会)注册芳疗师
妤瑛芳疗工作室合伙人
中医执业医师在读
师从国家青年中医领军人物夏梦教授

中医与芳疗(一):双壁两生



对于大多数朋友而言,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以及芳香疗法理论知识,大家都耳熟能详。因此,今天的文章旨在从一个取得IFA认证的中医学徒角度,讲述我个人对于中医以及芳疗的理解。

 
 

话题一

此芳疗非彼芳疗,中医芳香治疗理论来自中医学说


从治疗途径及用药方式上进行分类,中医药疗法可以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从广义上讲,外治法包括内治法以外的所有的中医药疗法,如针灸、推拿、伤外科手术或手法治疗及中药洗、浴、熏、帖、涂、敷、熨、闻等药物外治法。其中,药物外治法大多需要使用中医芳香类药物。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记载:“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理瀹骈文》曰: “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 ”。

从中医经典记录中可知,中医常在临床中,使用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如藿香、丁香、木香、薄荷、麝香、沉香、檀香等制作成不同的药剂型,通过贴、敷、洗、 点等外治法,使药物通过肌肤、 孔窍深入腠理、脏腑通过经络作用于全身,以增强人体的正气。
 

芳香能走窜,中医的芳香类药物可起到芳香辟浊、芳香醒脾、芳香透表、芳香清热、芳香化湿、芳香温里、芳香解郁、芳香开窍、芳香安神的作用。例如,藿香、佩兰、川芎、白芷等搭配可用于防暑的功效。
 
 
 

话题二

中医理论和芳香疗法理论是不同理论体系的成果


医易同源,中医基础理论来源于《易经》。中医学说的物质观来源于《易经》的“阳化气,阴成形”。“五行”则是“阴阳”衍化而来。

中医学说将疾病的相关性归于“五行”,“风寒暑湿燥火”是天地五行所化,“七情”是五脏内五行所化,治疗疾病时可以用药物五性(寒热温凉平)的特性来对症下药。
 

芳香疗法是利用从植物中萃取出来的精质(精油或纯露),通过涂抹、嗅吸等方式调理并改善人的身体状态与心理状态。精油或纯露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对人体产生作用主要通过嗅觉传导、皮肤吸收、黏膜吸收三种方式。针对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的精油化学成分和不同的疗愈方式,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从十九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实验已经证实了植物精油的功效。上个世纪20年代起,芳疗更是被现代医学纳入辅助治疗的范畴。
 
(上图为上海交通大学姚雷教授与其生物学博士生在2017年发表的研究论文,通过建立多种小鼠焦虑模型筛选出了依兰依兰精油的三个主要功效成分:苯甲酸苄酯、苯甲醇、芳樟醇可以缓解焦虑、降血压。)
 


话题三

中药和和精油、纯露的殊途


中药与精油、纯露是存在差异的。

首先,中药的炮制、制剂(汤、散、丸、膏等)和精油的萃取使用是两种不同的工艺。

其次,中药和精油的有效成分不同。中药的有效成分如糖类、苷类、黄酮苷类需要通过煎制汤剂获得,而这些成分并不能挥发出来制成精油。而精油的有效成分,如萜类、醇类、酮类、酚类等。

第三,中药在炮制后,药性会发生明显改变,如生姜、干姜、炮姜。而同批次植物不同方式的萃取出的精油和纯露,功效差异并非如中药那般明显。

第四,不是所有中药都能萃取出精油。例如,巴戟天、旱莲草等中药并不能萃取精油。
 

总而言之,中医与芳疗有着各自的学术理论基础,是不同理论体系下的成果。临床中,单一论治有时难免会大醇小疵;多角度思辨,提升诊疗效果才是关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