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身边的“包法利夫人”:爱情是心灵的捕手还是其他?

 观道者 2021-12-14

图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昨天,看到苏童写的《包法利夫人》解读,引起我很多的感触。前天是福楼拜诞生300周年,他的小说生命力为何这么强大,就在于他写出了不变的人性。

01

300年前的法国社会与当下的中国现实有很多相似之处,社会贫富严重分化,底层人要上升除了通婚几乎没有其他的方式。包法利先生就是通过娶了一位有钱的寡妇积累起资金,使他可以娶到年轻貌美的艾玛。

这桩婚姻如果满足于“利益结合”也会相安无事,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毕竟包法利先生是近乎崇拜式的爱着艾玛,说不定他们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还会经营出一份“爱情”。偏偏艾玛在巴黎接受了“进步思想”,她脑子里有很多关于浪漫爱情的想象。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婚恋观,既想要“激情之爱”,又想要稳定和物质基础。传统文化讲克制是一种美德,而现代思想,恰恰觉得满足欲望是最高价值。

《包法利夫人》是当时法国转型时期的产物。苏童说小说写到人性的共通点,不论是男女,在我们的性格特质中都有浪漫、虚荣、自私、叛逆,不甘平庸的一面。这是人性中正常的东西,但对于艾玛来说,却成了“飞蛾扑火”非常致命的破坏力量,正是这股力量,把她送往死亡之地。

图片

福楼拜的时代过去了很多年,《包法利夫人》为何反复被人提及,成了一部绕不过去的经典,就在于这部小说所揭示的人性和“浪漫爱情”真相,它其实与“虚荣、人生虚无”有关。而当时法国社会,正是新旧鼎革之时,面对社会严重不公,一派是“推倒重来”的浪漫理想,一派是持审慎、保守思想的“保守主义” 。无疑,福楼拜是站在保守派立场的,他基本否定了“浪漫主义”,借用一个女人艾玛的一生,嘲讽了这种“速成”的思想如何把一个女人带到死亡的深渊。

不久前,国内上映了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第一炉香》,故事的背景是中国上世纪初“新旧革新”的时代,张爱玲同样不同于“进步主义者”,她写了一位来自小地方的女性,想要出人头地,却一步一步走向“堕落”的故事。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下,而一个人内心的幽微、虚荣、欲望,往往很难被外在的社会改造,这才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图片

《第一炉香》剧照

02

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飞蛾扑火”的故事,为何会“引火烧身”?就在于一颗不安分的心,总觉得自己需要更好的生活来匹配。

嫁给医生的艾玛,她本可以过一份宁静无忧的生活,协助丈夫、抚养儿女。但她内心的无聊、虚无却不知如何排遣 ,而她在修道院里接受的教育不是让她变得更敬虔,而是生出了叛逆的心,她想寻找“浪漫的爱情”来拯救“寂寞”。

 一个不安分的女人,巧遇一个巧舌如簧的“情感玩家”,这是注定的相遇,俗话说什么样的心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她以为美好爱情可以把自己带离平庸,结果却成了一股下坠的力量。

图片

《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也一样,她以为自己有定力,可以借助姑妈的资源在上海立足,虽周旋于男人间却可出淤泥而不染,可她心中的美好、浪漫爱情想象反而成了控制她的力量,让她既丧失了爱的能力也丧失了谋生的能力,最后只能成为男人的玩物。

03

中国社会短短几十年,也是由一个封闭、计划经济的社会一下子进入到“物质消费”的社会,各种欲望的膨胀,自由就像潘多拉魔盒,每个人都在这个角斗场,既把自己当做猎物,也想当做猎人。我认知好几位靓丽的女子,如果她们当初走一条努力工作,先谋生再谋爱的道路,可能人生会大不一样。但她们偏偏听信了言情小说的“挑唆”和社会的毒鸡汤,觉得一个女人就应该利用自己的美色,快速获得自己想要的,她们主动做“小三”,也有被动卷入“情感”的战场,自我催眠这是“与众不同”的爱情,几年下来,青春不再,不仅没有得到爱、也丧失了职场上的竞争能力,最后让自己怨气冲天,感叹命运不公。这还算是不错的结局,更极端的是先是奔着物质去,但慢慢却处出了情感,想上位逼迫男人离婚最后鱼死网破,跳楼自杀,也有得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等,她们其实就是中国版的艾玛。这样的故事可以写很多,但人的愚蠢总以为自己不一样,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情感。

开始不过是玩玩,或者追求一点新奇、或者为了物质、改善自己的生活,但越往后,却变成了谎言、欺骗和欲望的沟壑难填,让两个人、两个家庭,还有周边的人被拖入到这场战场中。 玫瑰有刺,绚烂而短暂,它看起来又是那么耀眼,充满矛盾,欲望、爱,荷尔蒙,至少在那一刻,一个空虚的人觉得自己找到了暂时的安放,就像醉酒后总是会醒来,但他们又会奔赴新的游戏战场。

艾玛为了维系这种爱的激情,不惜走上借高利贷的路,她要维系庞大的开支:华服、酒店费用还有爱人的花费,最后把她的家庭拖入负债的深渊,孩子也失去管教。

如果她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化解寂寞、无聊,而不是把自己卷入情感战争中,艾玛的生活虽然会有些遗憾,但还不至于让自己“走投无路”。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会喜欢艾玛,会喜欢她的不管不顾,但到了人生中年,你会发现不受约束的自由是多么可怕,如果一个人不能承担起责任而是放任自流,|她将给家庭、孩子带往一个多么可怕的方向。

杜拉斯一生在写“欲望”,把自己作为解剖对象,她说爱为何会让人升华,而欲望却会导致一个人毁灭。在一个人不受控的欲望下面,隐藏的往往是一种控制欲、摧毁性力量。

她也写了一系列“情人”,不论是男人、女人,他们甘愿成为“情人”,其实都想证明自己的魅力,可以具有摧毁一个家庭的魅惑力,他们觉得自己发疯式的爱上了婚姻中的男人或女人,直至让对方婚姻解体,但一旦这个男人或女人回到独身状态,他们会突然觉得对方失去了魅力。

我遇到过不少陷入“情人”这个身份标签而不能自拔的人,他们需要一种痛苦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或者在检验自己的逻辑: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他们需要被拯救出来,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一个人需要一个特定具体的对象来确定自己的爱和价值,其实他并没有爱的能力。以前不太明白哲学家弗洛姆所说的话,现在才明白,当爱不指向具体对象,爱是无所不在,你才能明白爱的真正意义。爱遍及在宇宙中,当我们学会爱自己,懂得一种平衡的艺术,就不会被爱的替代品弄得昏头转向而是会连接于爱的源头,这样才不会被欲望左右。

图片
END
撰文 |吴小曼
编辑 | 慧  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