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诗歌报品读专栏(13)本期出镜:陆岸、陈啊妮

 中诗报 2021-12-15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本期作者】陆岸,桐乡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诗刊》《星星》《诗潮》《草堂》《江南诗》《绿风》《西部》等刊。入选《中国当代诗歌年鉴2020》《中国跨年诗选(2019-2020)》《天天诗历2020》《<中国诗歌>2019年度诗歌精选》等十余种年度选本。著有诗合集《无见地》。

【本期诗评人】陈啊妮,笔名叶子,居西安。有诗及诗评散见于《星星诗刊》《长江文艺》《散文诗世界》《中华文学》等平台发表。


编者按:本期《品读》推荐活跃在诗歌前线诗评人陈啊妮的诗评,各位读者一起来领略她对诗人陆岸《暮色》的精彩剖析,一诗一评,相得益彰。

暮色

文/陆岸

走在黄昏的李树林

白昼已碎成了满地的花瓣

春光如此短暂,而黑夜即将来临

在我的前方。

前面的那些背影逐渐融入暮色

她们都来去匆匆

笑靥,脚印,无端的泪水和看过的花

还有什么誓言能够被记住

还有多少光阴不能被原谅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傍晚

翻过那座山

太阳依然有他的灿烂相伴

而这边——

星星仍会躺在她深爱的夜空

【陈啊妮赏析】读陆岸《暮色》这首诗,使我们的情感经历了一个很大的落差,但从审美的精神感受上又得到了某种感同身受的爱情本质体验。因为后一段不是前两段的“卒章显志”,它们连贯成为一个不间断的流动情感状态,正是这种整体的思想涤荡才复活了我们的情感经验,并在最终结晶抵近一个悲哀又渴望的诗思意境。在现实与理想主义的边界徘徊,人类本初情感的羁绊,向来沉郁的爱情诗歌背景,陆岸籍此“暮色”深向远方的辽阔,“太阳”“星星”“春光”等细节化的意象温婉的处理,都在不断加剧内心情感的隐痛与疗愈,就像回忆是甜蜜也是刺痛,是灵魂某一刻郁结的炙烤,同时也是温柔的浸润。

“暮色”是诗人象征化和立体化的语境催生的特殊意象符号,朦胧手法缓缓切入“走在黄昏的李树林”,一个画面的深刻孤独呈现,这个“暮色”里,连他影子的脚步都是沉重的。就像诗人苍白回忆想象力的情感起点,这“白昼已碎成了满地的碎片”,一种深深地哀思在理性与感性中此起彼伏,暗合和互为某种宿命爱情的因果。“暮”在这里暗喻时间和空间的迟暮,不可挽回的悲凉愁绪,也凸出一种“瞬间即永恒”的爱情主题。寥寥数语道尽孤独落寞,一种情思、哀婉、苦意与徘徊的情感基调扑面而来。“春光如此短暂”这与“暮色”的情感底色形成了冷色调与暖色调的互补,也让情感的潮汐聚力于一次迷人的回忆挥发,“笑靥/脚印/无端的泪水”,蒙太奇手法剪辑的超验画面感,让主体的抒情情感和思辨不断强烈渗透,并在心灵导图显像成为高潮的无奈又无力地拷问,“还有什么誓言能够被记住/还有多少光阴不能被原谅”? 这些思想纵深情感的波动在“暮色”里忽明忽现,一次次展开精神觉醒的猛烈撞击,又在诗人语言的极度克制与隐忍中,连贯成为一气灌注的情感生命波浪:爱的深刻回忆与刻骨铭心的难忘。仿佛人间万物,和寂静到“了无回声”的爱,一切都在“暮色”中浑然托浮着,皆可做一种精神状态来理解和释然。 

“暮色”从生活具体经验出发,探寻深度的自我情感意识,富于细节又语言细腻,“翻过那座山太阳依然有他的灿烂相伴/而这边/星星仍会躺在她深爱的夜空”。结尾像目睹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别离,“翻过那座山”是情感的觉醒与成熟,也是一种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化为一种守望与祝福。诗人把内心深沉的感情,从易感落笔于一种结构和修辞的克制,在复杂、温情又无以言说的落寞和期待中,“暮色”亦焕发出内敛,朴素和真挚的生命光芒。正像荷尔德林所言:“唯有诗人创造的,才是永恒的”。(陈啊妮)

本栏目主持人:杨优,中国诗歌报副总编。如果你有好作品,欢迎自我推荐,邮箱为179935702@qq.com,真诚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和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