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华侨遭排挤,被迫回国谋生。1933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救济失业华侨委员会,在宣州慈溪(今属狸桥镇)一带建立垦荒农场以安置归国华侨,遂命名为“侨乐村”。1934年12月12日,侨乐村正式开工建设。1936年6月,侨乐村内建筑基本完成,6月15日下午3时,侨乐村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侨乐村的创立,为失业归国华侨提供了良好的栖身、劳动之所,也是我国对现代大集体农业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可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占领宣州,侨乐村惨遭破坏,从此再也没能得到完全恢复。(童达清) 白茅岭农场(上海市劳动改造管教总队),又称上海市白茅岭监狱,1956年3月作为上海市内游民、残老、流浪儿童和孤儿的教养外移基地,建于皖南郎溪、广德两县交界的丘陵地带,占地40.5平方公里。中心位置设在郎溪县涛城镇长乐铺东侧,系上海市监狱管理局下辖的行政单位。目前,该农场正在实施场监分离,农场逐步移交给光明食品集团。图一为该农场刚成立不久,犯人集体出监劳动。图二为郎溪选举委员会宣传车经过设在分流的白茅岭农场企业。(图/郎溪县档案局、白茅岭农场,文/黄为民) 宣城县委举行上海下放知青欢迎大会的场景 与大中城市一样,宣城县城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上山下乡”活动。图为县委、县革委、县人武部有关领导欢送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焦正达) 广阔天地炼红心 1968年,旌德知识青年张小五插队祥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参加伐木劳动(上图),工休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中图)。1973年1月,旌德县霍家桥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踊跃报名(下图)。(图/梓山人,文/方光华) 绩溪县于1968年春接收上海下放知识青年85人,安置于尚田、板桥、临溪等乡插队,之后又陆续接收安置上海、马鞍山、屯溪等地的插队知识青年共计2972人。1982年底,下放知青全部回城安排就业。(季文) (本图文选自宣城市政协编《宣城老照片》一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