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在看电视剧《女心理师》。虽然这部剧拍的有点浮夸,本来话题挺有深度的,奈何导演为了吸引年轻的观众群,用了很多炫技的手法,反而让有深度的内容显得轻率了。不过里面的故事还是值得一看。 尤其第一个“案例”,把现代家庭里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相处模式,刻画的很深刻。 第一个“案例”的主角,是一个叛逆期的女孩,叫尤娜,正在读高三。 她是一个“问题学生”,又是去超市偷东西; 又是在学校表演的时候,故意摔下舞台,诬赖是同学把自己推下去的; 后来,又坐上天台想要跳楼轻生。 爸爸妈妈很着急,但他们认为这是尤娜出了问题,一直在女儿身上找原因。 直到一家人接受了心理咨询,真正的问题才浮出水面。 原来尤娜的爸爸妈妈感情不好,一年前偷偷办了离婚。他们瞒着女儿,还住在一起,维持着表面的和平,以为孩子不会发现。 但孩子都是很敏锐的,父母之间气氛的改变,他们怎么会没有感觉呢? 担心父母分开,变成了尤娜一个核心的恐惧。 她发现只有自己出问题的时候,爸爸妈妈才会又站在一起,变得像一对夫妻,所以,她开始不断的制造问题。 里面杨紫饰演的心理咨询师,有一段很精彩的分析: 那么,尤娜的父母,是怎么一步步走向了破裂呢? 原来,尤娜的爸爸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管家里,妈妈对此非常不满。在这段婚姻里,她觉得很难过、很孤独。 面对这种难过和孤独,妈妈采取的方法是猛烈的攻击。 爸爸采取的应对,则是逃避。 他以为逃避就能换来安宁,没想到,这种拒绝沟通的态度,反而又不断的激怒妻子。 这是婚姻里非常典型的“追逃模式”。 一方抱怨索取,一方回避拒绝; 一方情绪激烈,一方表现冷漠。 很多婚姻都会陷入这样的模式。 心理咨询师说: 怎么样?虽然是电视剧里的故事,但很有现实基础。 我看的时候就想起了一本书,叫《热锅上的家庭》。 这本书的作者卡尔·惠特克是美国非常有名的心理医生,也是家庭疗法的开创者之一,他在书里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和电视剧里演的非常像(强烈怀疑编剧也看了这本书~)。 这个案例也是从一个叛逆期孩子开始的。这个孩子16岁,是家里的大女儿,经常离家出走、夜不归宿,和母亲一言不合就大吵大闹。 她的爸爸妈妈曾经带她到儿童精神医生那里接受治疗,但是没有用。后来他们听别人介绍找到了卡尔,来接受家庭治疗。 但是治疗的第一天,爸爸就没出现,因为他觉得这就是女儿的问题,搞定女儿就行了。 可是卡尔坚持必须全家人一起来,因为家庭就是一个系统,孩子出了问题,肯定和家庭系统有着莫大的关系。 果然,随着治疗的展开,像庖丁解牛一样,一个个问题浮出水面: 关系走向冷漠的父母; 对老公非常不满的妈妈,但是又不想和老公正面冲突,所以把怨气转移到了女儿身上,非常挑剔; 对家庭的冷漠非常担忧的大女儿,通过制造各种问题,来给家庭带来一点“热量”; 每次妈妈和大女儿吵架,儿子就把小女儿弄哭,因为这样,她们就会停止争吵,跑过来看小女儿…… 强烈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当时我看的时候,心里很震动。 一个孩子出了问题,往往是因为家庭出了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用,不解决家庭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 而一个家庭出问题,往往是因为进入了一种错误的相处模式,却没有能力跳出来审视、停止这种模式,放任它像一个车轮一样,越滚越远,最终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这个错误的模式是怎么样的呢? 卡尔·惠特克在长期的家庭治疗观察中,就发现来接受治疗的家庭,都有着一些共同的模式: 1、压力 这些家庭都生活在巨大的压力当中,几乎所有家庭成员承受的压力都已经超负荷了。 这些压力包括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突发状况的压力,还有因为高期待值,对自己或者其他人心理上产生的压力等等。 2、责备和怪罪 家庭成员之间已经习惯了责备和怪罪对方,一开口就是抱怨,家庭里没有了愉快的沟通和互动,也不会冷静的寻求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3、对立两极化和争吵白热化 某几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一不小心就会引发战争,而每一次的攻击和反击,又会再增加一些压力。 在这种往复的过程当中,家庭关系绷的越来越紧,随时有可能爆发。 4、三角关系 父母的感情疏离到一定程度,就会连累孩子过度介入他们的失败情绪。这些在困扰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会不自觉地重蹈上一代的覆辙。 5、停滞 在一个家庭中,比争吵更可怕的,是静止。家庭成员之间已经彻底放弃了沟通。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模式,我觉得就是: 超负荷的压力——责备,抱怨,索求爱,不被满足——不成熟的沟通——积累更大的压力 循环往复,就像一个死结一样。 要打开这个死结,就需要家庭里的每个成员,尤其是父母双方,愿意跳出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相处模式,并下定决心去改变它。 说实话,这本书和电视剧也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反省。因为我的家庭相处中,也有问题。 比如我和妞爸也积蓄了很多压力,有时这些压力会用不恰当的方式爆发出来;比如我也会习惯性的去指责和抱怨;我和妞爸有时也会陷入追逃模式…… 改变是不容易的。很多时候我还会想:凭什么我先改?你改了我才改。 但有一次我看《三重专注力》,里面有句话戳到我了: 只有当我们从内在转变看待问题的视角,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系统(问题)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带来改变系统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