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厌学,都是父母的错?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成了孩子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

      孩子有抑郁:肯定是父母教育方式不恰当,没有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父母太自私,太功利,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肯定是父母没有认真辅导,严格要求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找好的辅导班,天天忙自己的工作,根本不关心孩子;

     孩子不懂礼貌,不孝顺:父母更加难辞其咎,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没有素质的父母,怎么能教出高素质的孩子?

      这一届的父母果然难当,为了能让别人满意,为了做一个称职的父母,拼尽全力,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超出以往任何时候。

     养育一个孩子,比以前养育十个孩子还要累,压力还要大。

     为了养好孩子,放弃了休息时间,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自己的生活,真正算得上“鞠躬尽瘁”。

      然而,结果也只能祈祷上天保佑,毕竟,养孩子不是种庄稼,只要控制好土壤、湿度、温度和阳光,就能保证长出好的庄稼。

     在厌学的问题上,父母更是百口莫辩: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都不厌学,只有你家孩子厌学?

      焦虑、自责,相互指责,弥漫着每个厌学家庭的每一寸空间,每一份空气中。

      我见过太多面临此种艰难处境的家长。

来自孩子的控诉

      一个小升初时出现情绪问题,休学一年的孩子。

      无时无刻不指责妈妈:“都是你当时报了那么多补习班,不断逼我学习,最后才把我逼崩溃了,现在我学不了,你满意了吧?”

      除了耿耿于怀上学的事情,妈妈的一举一动儿子都不满意:“说话犹犹豫豫的,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

      “整天板着一张脸,不知道有什么不开心的,我都这样了,还对我不满意!”

      说到激动的时候,就砸东西、捶墙,踢门,家里谁劝都没用,谁都不敢靠近,有时一闹就是一两个小时。

      妈妈也不断自责,深以为都是自己的错,都是自己当时不断逼孩子,不断给孩子报补习班,不断要求孩子考更好的学校,害了孩子。

      在儿子面前头都不敢抬,说每一句话都小心翼翼的,要深思熟虑,生怕惹孩子不高兴。

     带着自责,对孩子百般弥补,跟孩子说话都小心翼翼的,原本知道不该答应的要求都答应下来。

     孩子在家里成了皇帝,父母大气都不敢出,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把房间的东西砸得稀巴烂。

       父母叫苦不迭,却又无可奈何。

来自身边“专家”的“好意”

      一个上初二的孩子因为分班之后新班级不适应,加上严重的社交恐惧,休学在家之后,父母经历着炼狱般的生活。

      孩子不上学,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左邻右舍也不会闲着,热心地让人有些接受无能。

      一个说:“是他们太宠孩子,不逼孩子去上学,孩子不能什么都宠着,顺着,该逼就要逼。”

         又说:“不上学就让他去打工啊,让他天天在家闲着打游戏,太不像话了。”

        又说:“还是你们不忍心。要是我的孩子,早送他去打工了,让他吃吃苦,就知道上学的好了。”

       连最亲近的亲人也抱着同样的观点:“我早就说过你们夫妻,对孩子要严格一点,什么都将就他,要买电脑就买电脑,想打游戏就打游戏,现在长大了,管不了吧?”

      还有的彪悍一点的亲戚直接说:“这样的孩子,就是欠打,多打几顿,我看他还敢不听话,小小年纪不上学,成何体统!”……

      总之,每句话听来都像是关心,却又都暗含着指责。

      指责父母教子无方,指责夫妻俩太心软,指责他们不忍心孩子吃苦。言下之意,这样的孩子落在我手里,包管早就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是的,在指导他人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专家”。

       这对父母每隔一段时间就希望跟我交谈一次,名义上是了解孩子的情况,说起来的时候就滔滔不绝地表达他们的压力和无助,身边的人都在看他们的笑话,妈妈有时候忍不住眼泪,便偷偷转身哭。

       妈妈说:“只有当着医生能说这些话,身边没有人会理解,都以为是我们不忍心,太宠,人家又都是好心,我们也不能说什么,只能听着。”

        时间长了之后,孩子会主动提出让我隔一段时间跟父母谈一下:“我觉得他们比我压力还大,还焦虑,你安慰一下他们吧。”

       我总是想:如果父母本身也陷入无助、焦虑的状态,他们又如何能有信心,有能力来帮助自己的孩子呢?

都是全职妈妈的错

       我认识一个全职妈妈,在上初三的女儿休学之后,全家人都将矛头指向了怪妈妈,毫不掩饰地指责妈妈没把孩子教好。

      爸爸一直在外地做生意,妈妈带着两个女儿,小女儿没办法上学之后,各种指责、建议几乎要将妈妈淹没。

       爸爸几乎一年只回家几次,但是事业有成,在金钱方面保证给家里最大的支持。

      孩子厌学之后,爸爸第一个跳出来指责妈妈:“慈母多败儿,看你把孩子教成这无法无天的样子,想怎么样就怎样。”

      女儿看不过去,替妈妈出头,指责爸爸,爸爸不敢跟女儿正面对峙,更加骂妻子:“什么都不用你干,就带个孩子还教成这样,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才娶了你!”

          妈妈只是哭,一句都不敢反驳。

      承受着巨大的焦虑和委屈的妈妈,将愤怒和委屈全都倾倒在孩子身上,孩子休学在家的期间,动不动就发脾气,严重的时候就直接打一顿。

       家里的衣架都打断了好几个。

       打完了孩子,看着孩子身上的伤,妈妈自己就哭,看着孩子腿肿的不行,不忍心,要给女儿擦药,女儿不愿意,妈妈更是哭得厉害。

      自责后悔,然而过几天,又再次情绪失控,同样的事情再次上演。

      原本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妈妈的女儿,在休学的期间里,跟母亲变得水火不容,自己孤立无援,渐渐自暴自弃,放弃希望。

      除了他人批评,也有主动展开全面自我批评的,全家人都在比谁自我检讨得更狠。

      批评变成一种仪式,每个人争先恐后,无暇思考整个过程是否有意义,是否真正对解决问题帮助。

停止寻找“替罪羊”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上不了学,难道父母没有责任,家庭没有责任吗?”

       当然不是。

       从始到终,我都无意去做替父母开脱和免责的工作,不是要证明父母没错,不是要高举“保护父母”的大旗,鼓励家庭不要改变,支持父母不要反思。

       更多的是期望呈现走向极端的可能影响,无论是“父母永远是对的”还是“父母应该承担所有的责任。”走向极端的归因,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十年前,在西方教育观念传入之前,我们奉行“长幼有序”,奉行“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认为孩子出问题都是他们自己不懂事,不上进,孩子被批评、被教育,打骂、羞辱,都被认为是合理的。

        十年前,孩子切切实实是家庭的“替罪羊”

       十年后,随着西方教育观念的传入,加之心理科普教育的推广,大家知道了孩子情绪问题背后的原因,知道了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于是,矛头一调转,完全指向了父母。

       孩子成了“复印件”,父母是“原件”,成了众矢之的。

       现在,父母成了孩子问题新的“替罪羊”。

       这样的理论之下,父母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不知所措,遍地都是“失败的父母”、“无能的家长”“罪恶的双亲”,父母开始怀疑自己做为合格父母的能力,陷入深深的自我挫败之中。

      强大的自我挫败,只会造就小心翼翼,造就家庭霸王孩子,并不会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理想家庭环境。

      我始终相信,除了个别极端案例,大部分父母,都具备一些作为父母的基本特质,以及天性,这是所有哺乳动物繁衍的本能。

       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帮助父母找回这样的本能,找回作为父母的信心,当然,同时修正不恰当的方式和做法

      多年的心理研究证实,除非万不得已,父母依然是孩子最理想的扶养人。当然,时代对于父母提出了更高要求。

       父母需要引导,需要成长,需要培训,需要帮助,并不是否定父母之前所有的工作和付出。

       厌学的孩子需要帮助和支持,而不是一个愤怒的宣泄对象,愤怒的宣泄带来的快感会让人沉迷,进而放弃改变的意愿。

      厌学孩子的家长同样需要支持,甚至更需要支持,担心孩子,责怪自己,焦虑孩子的未来,很多家长处于崩溃的边缘。

     若是父母崩溃了,放弃了,谁来真正的陪伴、帮助孩子呢?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