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0年风云变幻,我们的祖辈如何开发台湾

 历史最美 2021-12-15

受大明招安的海贼王郑芝龙

在明朝末期,郑芝龙就已经在台湾建立根据地,后来郑芝龙于崇祯元年(1628)接受招安,1630年福建旱灾更为严重,“谷价腾涌,斗米百钱,饥殍载道,死亡横野”,出现了大批的无业游民,社会动荡不安。郑芝龙向福建巡抚熊文灿建议,据募饥民到台湾去垦荒,每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船载他们到台湾进行垦殖。从此以后,大陆人民移民台湾开垦荒地的就更多了。

显然这属于大明的政府行为,从明朝末期开始,台湾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不过,与此同时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也在台湾建立了城堡,郑芝龙允许他们留下与己方贸易。后来郑芝龙降清被满清解除兵权捉走,荷兰人才借机控制台湾岛上的汉人聚居地,掌控台湾。起义反抗荷兰人的郭怀一,就有郑芝龙旧部的说法。

后来郑成功收复台湾,就认为是收复乃父封地,赋诗曰“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不过,当时台湾的汉人数量终究是非常有限的,大约只有十万人左右。因此郑氏在台湾岛上明确建立行政区划的只有一府、两州(图上粉色区域),也就是嘉南平原的核心地区,但郑氏也在整个台湾西海岸建立了一系列的屯垦点(图上绿色),来宣示对于台湾全岛的主权,对于台湾岛内陆的高山族,也建立了南北两路安抚司来羁縻之。

1668年,郑经派军讨伐盘踞在台湾北部基隆的荷兰人,荷兰人由此彻底被驱逐出台湾岛。郑经又允许日本商人住在基隆进行贸易,显示出明郑政权的掌控力一直延伸到台湾岛最北部,对于基隆是有处置权的。

清朝收复台湾之时,台湾的汉人也只有十五万,高山族遍布台湾内陆,甚至平地也有称作“平埔族”的土著,汉人和土著矛盾冲突不断,导致康熙曾经差点有迁回所有汉人,抛弃台湾的想法,好在没有实施。

康熙时代,在台湾建立行政区划的地区和明郑时代基本相当,康熙还严格限制大陆人民渡海到台湾。然而仍不断有汉人私自渡海到台湾,到雍正时代,汉人屯垦范围大规模扩张。

雍正在台湾问题上比乃父开明很多,对于台湾的开发有很大的贡献。他放宽了对于大陆人口移民到台湾的限制,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增设彰化县、淡水厅,到1734年台湾道县厅界重划完全实施时,整个台湾西海岸都建立了行政区划。此前盘踞在台中盆地,明郑时代只是勉强压制的大肚王国,也在雍正时代被剿灭。

图中央为大肚王国,需要注意的是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控制区只是他们宣称的,而且郑芝龙被清军诱捕之前荷兰人对台湾的汉人定居区没有任何控制力

不过,我们从台湾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到,中部的中央山脉地形险峻,难安易动。到乾隆时代,延续了康熙定下的番汉隔离的政策,在中央山脉西边山麓挖了一条界沟,即有名的“土牛线”,明文规定“凡民人偷越定界 私入台湾番境者杖一百”。

台湾地形图

然而,公元1871年发生了牡丹社事件。琉球国宫古岛岛民上缴年贡的船队归途中遇台风漂流至台湾东南部,船上69人当中三人溺死,54人被台湾原住民杀害,仅12人生还回国。1874年(中国清朝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称琉球是日本属邦,试图吞并清朝藩属国琉球国,并以此为借口发动大举进攻台湾岛,声称土牛线以东不是清朝领土。

软弱的晚清政府花钱消灾,赔偿给日本50万两白银,打发走了日本人,却激起了日本更大的野心,后来彻底吞并琉球,又发动了甲午战争。不过,牡丹社事件也让清朝对于台湾东部引起了重视,因此发起了“开山抚番”行动,对台湾东海岸建立了管理,然而对于中央的高山地区,大清王朝依然无力深入。

甲午战败后,台湾落入日本之手,日本进一步平定高山族,发生了雾社事件等事件,后世还以此为原型拍出了电影《赛德克·巴莱》。不过,某些人以此声称台湾的经营是由日本完成的,就实在是千古谬论了。


本文系历史最美原创稿件。作者枪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一个正确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