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恒春半岛:大清移垦台南和日本侵略台湾都从这里开始

 长弓有心 2022-05-13

大家都知道昆明,因为四季如春的气候而享有“春城”的美誉。而在台湾也有一座配得上“春城”这一美誉的地方那就是恒春半岛。

恒春半岛,也被称为“珊瑚礁岛”,位于台湾的最南端,一年四季气温都在20℃~28℃之间,树木常绿,鲜花盛开。又以其旖旎的热带滨海风光,被当地人称为“台湾的夏威夷”。

文章图片1

恒春半岛,东邻太平洋,西临台湾海峡,南邻巴士海峡,是台湾岛的南部门户。

大陆人对这座半岛有所耳闻,大约是通过2008年出品的台湾爱情电影《海角七号》。

恒春半岛原名也不叫“恒春”,而是叫“琅峤”,就是高山族排湾语“兰花”的音译。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恒春半岛发生牡丹社事件,钦差大臣沈葆桢督办军务,到此巡视时,发现此地未设防,考虑到此地位于台湾岛最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四时如春,故取名“恒春”,并单独设县。

文章图片2

然而,恒春半岛的历史并不是从这开始的。

从考古资料证明,自旧石器时代末期以来,这里即有人类活动,诸多新石器文化遗址更见活动之频繁,这些原住民大致而言应是后来文献所载活动于恒春半岛上的阿美人、排湾人与西拉雅平埔人的祖先。

恒春半岛到16世纪前后才成为列强注目之地,到19世纪中叶才为中国政府所关注,但到20世纪仍是台湾的边陲之区。

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乘明军不备,以武力侵占台湾南部,筑室耕田,久留不去,并以武力逼迫麻豆等原住民部落签署《麻豆协定》,开始殖民台南,恒春半岛亦包含在内。

文章图片3

1662年(南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沦陷了三十八年的台湾,恒春半岛被划归南路安抚司,隶属万年州辖制。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统一台湾,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和台湾府,并置三县,恒春半岛划归凤山县治理。

转眼间,时间过了一百年。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民在清朝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下,一直受富豪的歧视与官府的欺压,民不聊生。

终于,在天地会的鼓噪下,早期入台客家宗族之间发生了大规模武装械斗,械斗持续外溢,并延烧到原住民部落,最终导致了号称台湾清治民变之一的“林爽文起义”,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不得不请派福康安靖台。

文章图片4

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福康安统率满汉兵丁渡海到达台湾,号称十万大军,利用舆论战、分割战、渗透战大挫起义军,这场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最终在恒春半岛画上休止符。

通过这次的军威行动,清朝政府首次打通了通往琅桥的道路,刺激了汉人的移垦,开启了闽粤两地的客家人移垦台南的序幕。

文章图片5

又过了80年,来到了1867年。这一年,恒春半岛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罗佛号事件”。

1867年(清同治六年)三月初九,美国商船罗佛号从汕头出帆,遭遇台风,行驶到台湾南岬,触礁沉没。

船长马西德率所部乘小艇至琅峤(今恒春半岛),船上的十余人被当地高山族人所杀。

文章图片6

事后,美国悍然派其东印度舰队司令贝尔率舰队进行武装进犯,陆战队登陆后被高山族人民奋勇击退,指挥官被击毙。

在这次战斗中,台湾原住民还射杀了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上校,他的名字就是亚历山大·史密德·麦肯齐。

文章图片7

台湾总兵刘明灯率师驰抵龟鼻山,美国因为当时实力不足,只好与当地高山族琅峤八社首领卓杞笃谈判解决事端,约定以红旗标记遇难船只,原住民则不攻击并协助救援。

在谈判期间,狡猾的美国人乘机收集了恒春半岛的相关战略情报,并在同台湾总督府谈判取得台湾“无主之地”的口实,其后支持刚走上扩张道路的日本进行了1874年侵台行动。

事实上,当时台湾总督吴大廷在拒绝美国要求赔偿的诉求时表达“台地生番,穴处猱居,不载版图,为声教所不及”的言论被美国驻厦门李仙得扭曲,并炮制出所谓台湾“无主之地”论,后来又改称“台湾地位未定”论和“台湾住民自决”论。这一论调至今成为出卖台湾利益的“台独”奉为理论基础。

文章图片8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2月,日本明治政府以准二等官聘任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为军事顾问,负责为日本规划详细的出兵、殖民计划。与此同时,又以琉球漂流民被台湾牡丹社原住民部落所杀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

4月,日本组成所谓的“台湾生番探险队”3000人,由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舰队侵略台湾,并在琅峤登陆。

文章图片9

5月18日,日军开始与台湾当地居民交战。牡丹社酋长阿实禄父子等战死。7月,日军以龟山为中心建立伪都督府。日本第一次对外侵略扩张首选的目标即为中国台湾,给清政府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暴露了日本霸占台湾的野心。

冲突发生后,清政府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质问,并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直赴台湾。沈葆桢到达台湾后,一面与日军交涉,一面积极备战。由于水土不服,日军士兵病死较多。

文章图片10

经过一番外交斗争后,日本考虑到不能立即军事占领台湾,被迫同意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

10月31日,日本政府和清政府签订《台事专条》,日本公开承认台湾“生番”住区属中国领土,清政府向日本赔款军费50万两。

随后便有了沈葆桢改琅峤为恒春,单独设县。

设县以后,为了防范再次出现类似罗佛号事件、牡丹社事件的冲突事件,清政府于1875年委托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毕齐礼,于6月18日自打狗(今高雄)出发前往恒春半岛勘察灯塔建地,并支付一百银两向龟仔角社原住民购买灯塔预定用地,建设了鹅銮鼻灯塔。

文章图片11

同年,开始动工修筑恒春城,光绪五年(1879)建成,周长880丈,城基厚达2丈,有东南西北四门,城楼高1丈7尺,宽6丈9尺,威严耸立,成为台湾岛南部的地标。

1877年(光绪3年),澎湖通判鲍复康在恒春半岛开筑“枫港-卑南道”,由枫港经台东阿郎登开凿通达卑南山路,亦即南回公路。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经历中法战争后,清政府认识到台湾的战略价值,正式建省,下设3府4厅11县,台南府辖恒春县。

文章图片12

若未来台湾统一,鉴于恒春半岛的战略位置,笔者认为应该在此设置军港和关岬,以扼守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同时可拱卫南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