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拥兵数十万的大明弘光皇帝,为什么不能完成北伐大业?

 历史最美 2021-12-15

作者|历史最美作者团队-成德军节度使

字数:1902,阅读时间:约3分钟

在我看来有很多对于南明政权的指责,都是毫无依据的,甚至是荒谬的。比如南明弘光政权联合清军消灭农民军的政策,有人在形容这一政策的时候,甚至用了一个词儿“丧心病狂”,认为正是这种愚蠢的政策,导致了弘光朝廷仅仅存在了一年多就被清军迅速消灭。

弘光朝廷的崩溃是十分迅速的

这么想的人其实忽略了两点,第一,即使弘光朝廷希望和李自成进行联合抗清,那么李自成会同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李自成在陕西战败之后,被清军打回了流寇状态,又从陕西流进了湖广,直逼武昌而来,“老朋友”左良玉部明军不敢交锋,弃武昌而走。所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九宫山牺牲之前,明、顺两方一直是敌对状态,后来所谓的大顺军“联明抗清”其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李自成已死。

大顺政权在西北连战连败

第二点咱们仔细说一说,那就是弘光政权的军事状况。军事力量的强弱对于一个政权的能否存续具有决定意义,以南明政权来说,永历政权之所以能够延续16年之久,是因为实际控制永历政权的张献忠残部还有相当强悍的军事实力。而弘光政权呢?

《双雄会》张献忠剧照

弘光政权的兵力在表面上是非常雄厚的。《南渡录》说“每镇额兵三万人,岁供本色米二十万、折色银四十万”江北四镇,每一镇理论上有兵三万人,实际上肯定要更多,而盘踞湖北武昌一带的左良玉部的军队规模则要更为庞大,有众二十万,当然,这个数字肯定包括了大量的随军家属以及被士兵掠夺而来的奴仆,能战之兵也不过数万人。就是说以上五镇明军兵力达到了20万人上下。同时长江江防水师分为两镇的定额为五万余人,同时南京京营新练兵三万余人,再联系靖国公黄得功战败身亡时,清军俘获了近八万多明军。这么看,说弘光皇帝朱由崧拥兵数十万,并不夸张。

黄得功部几乎全军覆没

但实际上,弘光皇帝朱由崧却是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他手上连一支真正可靠的军队都没有。臃肿的左良玉部就不说了,这个家伙早在崇祯年间就已经逐渐不服管了。

就说四镇:实际上早在崇祯十七年三月份之后,崇祯皇帝自尽的消息传到了江南,姜曰广、钱谦益、张慎言、吕大器等人原本是准备拥立潞王朱常淓,但是凤阳总督马士英以及此时已经被免官为民的阮大钺却密谋拥立万历皇帝之孙福王朱由崧,潞王派害怕一旦拥立福王,朱由崧会算旧账(万历中后期的妖书案)但是马士英联系了此时已经南逃的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三镇,而潞王一方只有刘泽清一镇支持,而且刘泽清“素狡”,见到兵力不敌高、黄、刘三人,立马转投福王一方,于是朱由崧就这么继承了皇帝之位。

也就是说弘光皇帝本就是军阀拥立

可此时,问题就已经出现了,此时的四镇军阀和马士英以及南京的弘光朝廷之间虽然名义上是从属关系,可实际上却更像是合作关系,而且,弘光朝廷是真的拿不出像样的兵力去震慑这群骄兵悍将,马士英手下也没有什么较大规模的武装,也就是说,当四镇军阀决定反戈一击的时候,弘光朝廷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任何还手之力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弘光朝廷在其立国之初,有先天性缺陷,朱由崧本人充其量不过是一张覆盖在明朝江南士大夫军阀们的蝇营狗苟之上的遮羞布而已。

清廷的绿营兵来源于弘光朝廷的军队

所以,弘光朝廷的军队对皇帝的忠诚的保证只剩下了将领个人的操守,“素狡”的刘泽清,有亲属在清军中的刘良佐,已经反叛的左良玉,他们的忠诚度自然不值得指望,而高杰此人虽然屑,“杰为人阴毒”但是他对明朝的忠心还是可以相信的,而且是唯一一个接受北伐的命令的明军将领,虽然名义上敌对对象是李自成,如果从其对于清方的态度来推断,很难想象这个人如果真的进入河南,会不会和清军“和睦相处”,但是最终其死于睢州之变,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四镇军阀中唯一一个死于对清作战的猛将黄得功就更不用说了。

黄得功最初从军于辽东

当清军逼近南京之时,朱由崧唯一能做的就是打开城门逃往比较具有民族气节的黄得功军营之中,意图借助黄部以及其他尚未被消灭或降清的明军兵力反攻,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黄得功战败身亡,朱由崧被叛将活捉,押往北京,第二年在北京被处决。

《多铎入南京图》局部

所以弘光朝廷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军事态势就决定了其必然是一个短命政权,不可能有什么太大的军事成果,更不可能真正联合清军攻打李自成。

本文系历史最美原创稿件。主编枪君,作者成德军节度使。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一个正确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