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祆祠风雨变神州——从冉闵杀胡到血社火,祆教在古代中国的千年传播

 历史最美 2021-12-15


者按:

许多朋友都知道,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由来自西域的白种人羯族建立的后赵帝国,实际上以拜火教为本民族信仰。冉闵杀胡对于羯族的歼灭,使得拜火教意识形态在古中国官方化的可能性被消灭。但即便如此,拜火教在中国的传播仍然延续了千余年,到明清时期才消亡。



作者|历史最美作者团队-曲墨封

字数:3266,阅读时间:约5分钟

祆教是波斯国教琐罗亚斯德教的变体,在中国又称为波斯教、火祆教、拜火教等,该教主张圣火崇拜。琐罗亚斯德教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末6世纪初,在波斯萨珊王朝时被定为国教,是伊朗最早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以波斯古经《阿维斯塔》(Avesta)为经典。

▲祆教经典《阿维斯陀》

随着萨珊波斯王朝的建立,中亚的粟特人等民族大量皈依拜火教,并随着民族大迁徙将拜火教向东输出。虽然波斯本土的祆教并不主张圣战①,但是经过粟特人的改造之后,东传祆教的攻击性大大增强。

作为白种人一支的羯族,当时在北中国的扩张,其实已经有了圣战的味道。

后赵帝国时期佛教的传播,是和拜火教严重混同的。早期的佛教本土化程度并不高。后赵帝国以佛教为国教,国人内部则信仰拜火教。

▲后赵帝国缔造者石勒

所谓国人,即高加索人种,我们俗称的白种人。由于一开始羯族的人口不过数千到2-3万,石勒一开始起兵的过程中,依赖的文臣武将来自各族,也包括许多汉人。但石勒建立后赵帝国后,就建立国人特权阶层,以此从西域和中亚吸收更多高加索人种,加入到羯人民族当中;而佛教和拜火教的混同信仰,无疑是他们吸纳国人的重要工具。直到后赵灭亡前夕,国人的数目已经多达数十万之众,即有数十万白种人(包括中亚的西萨尔特人,以及西域的东萨尔特人。在当时,西萨尔特人一般被称作粟特人)经过后赵石氏的招揽进入北中国。

可以猜想,当后赵帝国对东晋发起进攻时,羯族内部有可能还要在祆祠(在当时史籍中称作“胡天”②)中点起圣火,举行祈求阿胡拉玛兹达神保佑的仪式,期望阿胡拉玛兹达神会给予羯人信念和力量,以消灭不信者——东晋岛夷。

▲前凉王国名义上控制着西域

后赵帝国对于东晋的进攻力度并不强,反而热衷于进攻控制凉州的前凉王国,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希望打通河西走廊,获得更多西域胡的投奔,以扩充国人的数量。当然,前凉王国名义上控制西域但对西域的控制力极微,虽然后赵没能灭掉前凉王国,但仍然能凭借胡天信仰源源不断地获得白种胡人的远道投奔,而这些从中亚和西域投奔而来的胡人也未必要走河西走廊,完全可以通过蒙古高原转移而来。

冉闵在时代大潮中成为剿灭羯族的关键人物,其杀胡号令对羯族实行了较为完整的歼灭,极为稀少的残余也在后续的历史进程中无法保持其独立性而消亡。

▲武悼天王冉闵

从此,华夏大地上不再存在一个广泛信仰祆教的庞大实体。不过,由于丝绸之路在中古时代的重要性,祆教在随后的南北朝时期仍然广泛传播,按照历史记载,北魏、北齐、北周的高层都有信奉祆教者。

《魏书·后妃传·宣武灵皇后胡氏》:“后幸 嵩高山 ,夫人、九嬪、公主已下从者数百人,昇于顶中。废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

▲北魏胡太后

北魏末年的摄政太后胡氏,宣布禁止各种淫祀,但祆教不被视作淫祀,可见胡太后除了信仰佛教之外,同时也信仰祆教。

《隋书·礼仪志二》:“﹝ 后齐 ﹞ 后主 末年,祭非其鬼,至於躬自鼓儛,以事胡天, 鄴 中遂多淫祀,兹风至今不絶。后周 欲招来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亲焉。其仪并从夷俗,淫僻不可纪矣。”

▲宇文邕剧照

这一条史料则证明,北齐君主高纬,北周君主宇文邕,都不仅信仰佛教,同时也拜“胡天”祆神。当时祆佛共信非常普遍,祆教和佛教仍然是高度混同的。

不过,史料也指出高纬、宇文邕这些人信奉祆教的原因,是看重西域的珍宝和商业人才,由此可见粟特人在当时的中国虽然人口不多,但仍有着可观的影响力。

隋文帝杨坚虽然虔信佛教,但他更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恢复者,主导了佛教的彻底本土化,而祆教则被杨坚从佛教中剥离,视作淫祀加以打击。自此祆教影响力开始衰落。后来中唐唐武宗灭佛,祆教又被和佛教一同打击,就此式微。

▲唐武宗李炎

那么,唐武宗有没有彻底摧毁祆教在古中国的影响力呢?答案是没有!因为安史之乱带来的河北胡化,唐王朝的政令是难以在河北山西施展的。因此武宗打击祆教之后,祆教在河朔地区仍然有着可观的影响力。

安史之乱及其后,安史叛军和随后的河朔三镇通过祆教信仰来维持凝聚力,体现与中原的差异性。用风趣通俗的说法来说,安禄山就是中原地方的拜火教教主。

▲安史之乱后的河朔三镇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安、史父子立祠堂,谓之四圣,且求为相;上令内侍孙知古因奉使讽令毁之。冬,十月,甲辰,加承嗣同平章事以褒之。

《新唐书·张弘靖传》:弘靖入幽州,欲于事初尽革其俗,乃发禄山墓,毁其棺柩,后来蓟人相率以叛,朝廷乃贬弘靖为抚州刺史。

按安禄山起兵,荼毒苍生,即河北人民也深受其害,安禄山作乱时,河北便有其原部下颜杲卿、颜真卿等人起义兵抗之。然而安禄山史思明死后却得到河朔三镇辖下人民的崇拜,安禄山死后六十余年,安、史二人仍被幽州百姓奉为“二圣”,幽州节度使张弘靖毁安禄山棺椁更是激起兵变。

▲安禄山剧照

这种奇怪的现象,正是祆教传播引发的个人崇拜导致。荣新江先生指出:“安禄山自称为'光明之神’的化身,并亲自主持粟特人聚落中群胡的祆教祭祀活动,使自己成为胡族百姓的宗教领袖。他利用宗教的力量来团聚辖境内外粟特胡众,利用'光明之神’的身份来号召民众。大量蕃兵胡将追随安禄山起兵反叛,不能不考虑'光明之神’感召的精神力量。”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三联书店,2001年:第237页)

在北宋的河北山西地区,仍然隐藏着祆教信仰。山西四大名楼中的介休祆神楼,就是祆教留下的重要遗存。清代《重修三结义庙碑记》碑刻记载:“三结义庙初非为三结义庙也,盖宋文潞公特为袄神建……明嘉靖十一年(1532)更改为三结义庙也。”这里的文潞公,即北宋名臣文彦博,因为主持了“三易回河”中第一次,也即仁宗朝的六塔之役,造成人民极其严重伤亡,而被调侃为大宋淹神。过去的文氏宗祠与三结义庙、祆神楼是浑然一体的建筑,很明显,文彦博的家族是虔诚的拜火教信徒。

▲圣火令

在金庸的武侠作品《倚天屠龙记》当中,主导元末大起义的明教(摩尼教),却也崇拜圣火,甚至出现了来自波斯总坛的有趣道具——圣火令。实际上,明教并不崇拜圣火,金庸是为了趣味性将许多拜火教的习俗特征移植给了明教。但这种写法也体现出两宋之后,中国的旁门左道宗教互相混同的特点,如元末红巾军的信仰——明教和佛教白莲宗,就出现高度混同的情况。

由于中西亚的彻底伊斯兰化与丝绸之路的衰退导致粟特人商团的衰亡,祆教在古中国的消逝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过,祆教仍然留下了最后的遗存——血社火习俗,在今天的陕西仍有保留。

▲血社火

血社火内容都是以惩恶扬善为题材,如《水浒传》里的武松杀西门庆一段即《狮子楼》一节,通过化装表现出血腥效果。学者认为,血社火的技术源于东汉从波斯传入的祆教(注: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下神的“七圣刀”或称“七圣法”法事或法术仪式。随着时代的流变,其神秘的宗教内涵“夹裹”在汉族迎神赛社等民俗技艺表演的外壳里。

①琐罗亚斯德教对于亚伯拉罕三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重大影响,而犹太教的封闭性就源自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教在波斯本土是非常封闭的,不鼓励对其他民族传教。如萨珊波斯的附庸,阿拉伯人的莱赫米王国由于被拒绝信奉祆教,不得不与世仇加萨尼王国(拜占庭帝国的附庸)一样信奉基督教。萨珊波斯惟一发动的圣战是伊嗣俟二世对亚美尼亚王国发动的圣战,这是由于亚美尼亚本来信奉琐罗亚斯德教,后来却改信了基督教,因此伊嗣俟二世认为有必要令亚美尼亚恢复到以前的信仰。

虽然如此,但是仍然有大量粟特人为了商业利益自发皈依祆教并得到萨珊波斯帝国的默许。

②《晋书.石季龙载记》: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人伏于胡天,亦欲诛闵、农

此处的“胡天”,即拜火教的祠庙

本文系历史最美原创稿件。主编枪君作者曲墨封。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