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秦...... 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於日所入也。【外国图云:'从隅巨北,有国名大秦。其种长大,身丈五六尺。' 杜环经行记云:'拂菻国在苫国西,隔山数千里,亦曰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著素衣,妇人皆服珠锦。好饮酒,尚乾饼,多淫巧,善织络。或有俘在诸国,守死不改乡风。琉璃妙者,天下莫比。王城方八十里,四面境土各数千里。胜兵约有百万,常与大食相御。西枕西海,南枕南海,北接可萨、突厥。西海中有市,客主同和,我往则彼去,彼来则我归。卖者陈之於前,买者酬之於后,皆以其直置诸物傍,待领直然后收物,名曰'鬼市'。又闻西有女国,感水而生。'又云:'摩邻国,在〇(秧/秋/㪍<孛夂>)萨罗国西南,渡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獷,少米麦,无草木,马食乾鱼,人餐鹘莽。鹘莽,即波斯枣也。瘴疠特甚。 诸国陆行之所经,山胡则一种,法有数般。有大食法,有大秦法,有寻寻法。其寻寻蒸报,於诸夷狄中最甚,当食不语。其大食法者,以弟子亲戚而作判典,纵有微过,不至相累。不食猪、狗、驴、马等肉,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其俗每七日一假,不买卖,不出纳,唯饮酒谑浪终日。其大秦善医眼及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三边防九 视正五品:萨宝 ——[唐]杜佑《通典》卷四十职官二十二 四库全书(祆写成了祅[yāo],错别字啊 江苏书局1884年-p0065 ![]() ![]() ![]() 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四县,既毕事因朝谒太平宫而宿于南溪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十九日归作诗五百言以记,凡所经历者寄子由...(诗文略)... 十八日,循终南而西,县尉以甲卒见送。或云近官竹园往往有虎...(诗文略)... 是日游崇圣观,俗所谓楼观也,乃尹喜旧宅,山脚有授经台尚在。遂与张杲之同至大秦寺蚤食而别。有太平宫道士赵宗有,抱琴见送至寺,作《鹿鸣》之引乃去。又西至延生观,观后上小山,有唐玉真公主修道之遗迹。下山而西行十数里,南入黑水谷,谷中有潭名仙游潭。潭上有寺三,倚峻峰,面清溪,树林深翠,怪石不可胜数。潭水以绳缒石数百尺,不得其底,以瓦砾投之,翔扬徐下,食顷乃不见,其清澈如此。遂宿于中兴寺,寺中有玉女洞,洞中有飞泉甚甘,明日以泉二瓶归至,又明日乃至府。 ——[北宋]苏轼《苏轼集·卷一》 陕西博物馆收藏的《米继芬墓志》,记载米继芬“其先西域米国人”,配偶为“夫人米氏”。根据墓志记载,米继芬幼子“僧思圆,住大秦寺”......[参18] ![]() 波斯人......他们的先祖曾游览麦加。在圣殿附近按规定进行巡礼,以表示尊重他们的先祖亚伯拉罕,敬仰由他开辟的道路,牢记对其先祖的回忆。在波斯人种,最后一位朝觐者是萨珊,他是巴贝克的儿子和阿尔德希尔(巴贝尔的儿子)的祖父。这位阿尔德希尔是巴贝克的儿子,萨珊王朝中的第一位国王。该王朝就是根据这位萨珊而命名的,...... 当萨珊到达麦加时,他完成了仪礼性的巡行并在易斯玛仪井上喃喃地祈祷。宰姆宰姆(Zem Zem, Zam Zam)井之名也正是来自萨珊和其他波斯人的这些喃喃祈祷(Zam Zama)。这种形势同时也证明了波斯人在该井上举行这种仪式的频繁性。所以,一位古诗人才可以说:
[参11] 因此,穆斯林对各国的历史、地理知识日益丰富,历史研究的领域更加广阔。编年通史或纪事本末通史便应时而生。历代哈里发为了炫耀自己的业绩也激励历史家去编写通史。阿拔斯王朝后期,阿拉伯人的历史著作浩如烟海,今举塔巴里、麦斯欧迪和伊本·阿西尔三个影响较大的历史家。[参12] 其大食法者,以弟子亲戚而作判典,纵有微过,不至相累。不食猪、狗、驴、马等肉,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其俗,每七日一假,不买卖,不出纳,唯饮酒谑浪终日。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三边防九 渗渗泉(拉丁文 Bir Zam Zam)阿拉伯地理名称。中文有时音译为“札目札目”,是位于沙特阿拉伯王国麦加圣寺内克尔白天房东南侧的一眼清泉。因历史久远,传说甚多,故有“圣泉”之说,是穆斯林朝觐期间必到的一处圣地。Bir Zam Zam 是阿拉伯语音译,其语词原意为水流声。 ......
[参10] 你看,仅仅一个名字的由来都没个定准,这不就是神话传说么?中国这样的民间故事一抓一大把,也都能拿来当信史?而且,如果 Zemzem 是一个与指称“圣泉”有关的词汇,大食人又会拿来做对拜火教徒的贬称? 唐律规定“诸同姓为婚者者,各徙二年。缌麻以上上,以奸论。”所谓“缌麻”,是丧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指较为疏远的亲属或亲戚,如高祖父、曾伯叔祖父母、中表兄弟等。也就是说,唐朝法律不仅规定同姓不得结婚,而且如果近亲结婚也要以犯奸科。唐李回为建州刺史,因“取同姓女子入宅”及其它事,被仇人锻成大狱,贬为抚州司马,最后在贬所死去。这是唐代“同姓不婚”的显例。另外,唐代曾任余杭太守的张守信,欲将自己的女儿嫁与富阳尉张瑶,后因人提醒,及时制止了这桩“同姓”婚姻。而任汉州雒县县令的李逢,也差点娶了蜀中望族李札之妹,后亦因“同姓”而终止婚姻。可见“同姓不婚”观念在时人中之流行。[参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