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新用户3796in1i 2021-12-15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jīn)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






(一)诵读正音

“自矜(jīn)者不长(chang)。”也可以读成“自矜(jīn)者不长(zhang)”。读chang可以理解为长久,读zhang可以理解为成长。

(二)解析释义

1、重点字释义:

(过渡语:除了这个字,这一章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几个字的含义。课件出示词义)
[1]企:就是翘起足,用脚尖站立。
[2]跨:加大步伐,想要快速行走。
[3]彰:明显,显著。
[4]赘(zhuì):多余的。
[5]处:处事行事。

 2、章节译解

(过渡:那么这一章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喜欢踮着脚尖站立,以呈现高人一等,此种人无法久立。跨大脚步往前冲,想冲赢别人,反而欲速则不达。喜爱自我展现的人,说明不明真理、不明生命实相;喜欢自以为是、自视甚高的人,其生命反而不会彰显;喜欢自吹自擂其功劳有多大的人,反而不会有功;喜欢自夸、自炫己能的人,不会得意很久。喜爱自我表现、自夸、自吹、自捧,对于道而言,那些心态行为都是属于多余的累赘。大自然、万物不会有那些心态行为。同样的,有道、得道之人,也不会有那些心态行为。

(三)品读感悟   

上一章老子讲述了合“道”与违“道”的区别,这一章又接着讲了不合“道”的现象及结果。
1、“余食赘行”之现象
“企”作“支”讲,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呢?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跨”
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呢?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就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
 老子通过这组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拔苗助长,不要急于求成,短期行为可以,如果违背规律去做,最后往往得不偿失。欲速则不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齐景公到东海游玩。突然,一名驿使从都城飞马赶来,向景公报告说:“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请大王火速赶回,否则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了。”景公听了,急得霍得站起来。这时,又一个驿使飞马而至,催请景公速回。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现代社会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媒体上曾报道过一篇“某县加强工作进度,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盖成一座大楼”的消息。然而,这个消息却引起了很多专家的怀疑,因为人们知道,普通的建筑水泥、混凝土等都是有一定硬化时间的,在达到规定强度前就进行下道工序是不符合工程规范的。后来,在使用中该楼房果然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墙体裂缝过大,结构在建成后发现变形等。建设方不得不继续投入对该大楼进行休整加固,最不仅时效没有取得,反而损失了更多的资金。再比如孩子的教育,父母望子成龙,想速成,灌输很多知识,结果身体心理成长不匹配,长大了未必能是人才。这些都是因为人们大踏步去争名逐利,都要垫着脚去够那些难以企及的利益。结果得不偿失!
 接下来老子用了“四自”来告诫人生。
自见(现),自我表现。不是不能自见,而是不能急于自见,不能不看场合的自见,该表现时表现,要善于处在两者之间,判断好形势,不是合适的时间、地点、场合,就不要自见。过了头的自我表现不仅不会让人称赞,反而会让别人觉得幼稚,没有深度,让人厌烦。没人喜欢一个成天炫耀自己优点的人在身旁,甚至很多时候过于炫耀还会招来祸患。
自是,自以为是。被别人认可是每个人的渴望,真正能做到无名无欲、宠辱不惊的人毕竟是少数。为了让别人认识自己的优点,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功劳,很多人开始大肆吹捧,甚至雇佣专业团队对自己进行包装、炒作。但其实人们都明白一个整天沉迷于自我吹捧的人,哪有时间去研究真学问,哪有时间做真功夫。炒来炒去,最后真正的能力还是会暴露在世人面前,最后成为一场笑话。
自伐,自我夸奖。功劳、优点是别人来说,过错、缺点自己来讲,别人说出来你的优点,优点闪光,自己说出来的过错,过错减半。
自矜,自我满足是不能长久的。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觉得了不起,会使你担着架子,就不能成长。
有这样一个故事:农场养了一只雄伟壮观的公鸡,每天它都会准时报晓,为了感谢公鸡的辛劳,主人每天清晨总要撒一把黄豆犒赏公鸡。有一天,主人又撒下一大把黄豆,公鸡居然撇着嘴不吃了。主人觉得很奇怪,问它为什么不吃公鸡抬着头高傲地说:“你不能老是让我吃这些便宜货。天是我叫亮的,没有我,你耕种就会迟到,就会延误最好的时机,就会没有收获。如果你没有收获,你就只有饿死。换句话说,我是你的救命恩人,你应该把最好的东西给我吃。”主人没有争辩,当天夜里他就用一段麻线将公鸡那尖尖的嘴巴牢牢地扎住了。第二天清晨,主人照例起床,拿起农具要下田,路过鸡舍门口时,他对公鸡说:“真奇怪,今天你没有报晓,天怎么还是亮了呢?”公鸡羞得面红耳赤,不敢做声。
大自然温和、柔和,它是有柔有刚,柔中很有力量,但整个大自然是团结和谐的整体。各个环节、各个角色都有它的重要性,我们不要像这只公鸡一样只标榜自己,以呈现自己很历害。如果你这样一直要展现强势的话,那么结果就会如同这只公鸡,被弃之一旁!回到家里,你的家庭会不会幸福?会不会和谐?不会的。你越强势,你的家人就会被伤害得越严重,家庭不会真正的和谐。我们要体会到柔的力量、柔的智慧,我们要尊重每个人,跟大家和平、和谐相处。谦虚一些,别人永远会记你的功劳。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与22章中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相呼应,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委屈方可保全!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为什么重复出现这几句话呢?正是为了强调不合道的害处。这里面也隐含着老子以退为进、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据史书记载,老子曾任周朝图书管理之吏,为什么他要离开都城倒骑青牛出函谷关西行呢?《史记·老子传》中说,是老子看到了周朝的衰落而弃官出走的。由此可见,衰落中的周朝天子及官吏的贪欲、享受、炫耀、自矜、好大喜功、欺压百姓的种种恶行,皆被老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由于老子修无为,则不与之评判争斗,而是悄悄离开这个是非混乱之地。
老子观察到那些贪财夺利、捞取功名的官吏就像抬起脚跟走路的人,总想高人一等,当然是不能长久的。那些自以为高明尊贵实乃庸俗卑下的官吏就好比迈开大步而想疾行的人,由于违背自然之道而又失信于民必受阻挡而不能达到目的。这些人自以为自己道德淳厚而能见“道”,殊不知其行鄙缺德,心高妄想而已。他们还自以为超凡脱俗,到处吹嘘张扬自己,其结果却被百姓共蔽之而不能彰明。他们争强好胜、捞取功名而自以为有功者实在无功。显然,那些狂妄自大、好大喜功者仅是表象浮华张扬而不能长久。这些“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之事皆是违道离德、自我炫耀的虚伪丑行,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要顺道而行不妄为!
2、“合道之人”之表现
老子最后说“自见、自是、自我、自衿”这些轻浮、急躁的常态现象在“道”看来,就是剩饭余瘤,“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物”指人们,是说人们都厌弃这样的作为,所以悟“道“的人不会如此。那么合道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四)章节旨意:

本章老子用辩证的理论来解释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他形象的列举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比喻,证明”自见”、“自是”、“自伐”、“自衿”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原因在于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是短暂而不能持久的。


作者简介

李国锐,女,中小学一级教师,原函谷关镇中心小学校副校长,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宣讲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