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文帝的双面人生

 零壹贰012 2021-12-15

在汉文帝时期,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并不是关中三辅等农业基地,而是远离中央的江东之地。盖当时汉朝行黄老之道,主张无为而治,特别是在国家行政体制上,主张中央“无为”,给予地方充分的发展权力,这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固然有利,但也导致了地方日益坐大,而江东的吴王刘濞便是乘着这宽松政策的春风,一日日强大起来的。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刘仲这家伙,是个臭名昭著的逃跑王爷,当年刘邦封他做代王,要他去抵抗匈奴,结果这家伙一遇到匈奴铁骑就吓破了胆,竟丢下大军独自偷溜了回来。这事不仅让刘邦大为恼火而撤了他的王位,也让他素有大志的儿子刘濞深感丢脸,为了挽回父亲的名誉,刘濞自告奋勇跟随刘邦平定英布之乱,并拼死奋战,立下大功。此时荆王刘贾已被英布所杀,又无子孙可以袭封,刘邦于是将刘贾这块地盘交给刘濞管理,王江东三郡共五十三县。地盘仅次于刘邦长子齐王刘肥所封七十二城,是为诸侯中第二大国。

文章图片1

可是,任命刚下,刘邦就后悔了。

原来,刘邦和很多秦汉人一样,也拥有预知未来的看相本领。他回头仔细研究了一下刘濞的容貌,发现他面有反相,顿时大惊失色,但丹书铁券都送出去了,君无戏言,刘邦也反悔不得,无奈只好拍了拍刘濞的背,警告他道:“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可是汝邪?然天下刘姓为一家也,慎无反!”

刘濞闻言大惊,赶紧磕头表示自己绝对不可能造反,誓死捍卫刘氏江山,当然他后来食言了。

说实话,我觉得史书中这段记载有点不靠谱。关键是司马迁把刘邦夸的太神了,不仅把反叛的人说中了,还把反叛的时间也说准了,真看得那么准的话,以他的性格,也绝对不会心存侥幸的。

当然,抛却夸张的成分,刘邦对刘濞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江东吴地,本就是刘邦死敌项羽的发家之处,这里老百姓对汉朝有没有感情且不说,但对项羽肯定拥有无比的同情与敬仰,再加上吴地自古民风彪悍,结结实实一个火药桶子,只要有人带头煽动,肯定会有不明真相的群众跟风造反,到时候事情可就麻烦了。

刘邦猜的没错。果然,四十多年后,事情大条了,刘濞在六十多岁的高龄,竟忽然起兵造反,而且不止是他一个,半个天下的诸侯王突然变成火药桶,并居然被同时引燃,集体爆炸,史称“七国之乱”。

文章图片2

不过话说回来,火药桶这么快被引爆,点燃火信者却不能全算在刘濞头上。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和孙子汉景帝,至少要负百分之五十的责任。

事情的源起,在“七国之乱”前二十余年。那时,汉景帝还是个少年太子,年纪最多十三四岁,性子冲动,活脱脱莽撞人一个。一次,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来长安朝拜,完事儿了就常常和刘启泡在一起玩儿,那时候少年们也没有什么电子产品,平常的娱乐除了打猎,就是喝酒博戏,结果有一次,也许是都喝醉了,两人竟为一步棋争执起来,先是对骂,然后开始互相推搡,最后竟动起手来。

文章图片3

图:汉代桌游六博

那刘启本就是个天生吃不得半点亏的人,再加上喝了点酒,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抄起石制棋盘,照着刘贤脑袋就是一下子。刘贤的脑袋可不是花岗岩,哪里经得起这样砸,结果当场脑浆迸射,扑地气绝。

冲动是魔鬼啊,一子之争,竟然引发了一场血案,不过刘启虽然粗暴狠毒,倒也算耿直,坏事他做就做了,并不打算抵赖狡辩,更不会随便找个替死鬼顶罪,他杀完人后,便丢了棋盘,径直跑去找皇帝老爹自首。刘恒虽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但毕竟护犊子,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种屁话不过说说而已,真要判宝贝儿子一个过失杀人罪去吃牢饭,那是不可能的(注2)。于是刘启这个汉朝太子照做,刘贤这个吴国太子人白死,文帝只是派人把那具惨不忍睹的尸体送回吴国去,要刘濞埋了算数。

没有想到吧,堂堂皇皇的文景之治中,原来竟隐藏了如此多阴暗的角落。汉文帝刘恒,这位后人甚为推崇的所谓明君,其实也不过一私情泛滥的庸人而已。史书还记载,刘恒生活甚是简朴,从不铺张浪费,在他当政的23年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一座花费一百万钱的露台都不舍得修,甚至就连自己宫里的女人,衣裙都不许拖长了,能省一点布料算一点;但一转身,竟不惜赏赐数十亿钱(几乎相当于整个汉朝一年的财政收入)给自己的男宠邓通,甚至还送了座铜山给他,让他想要多少钱就自己造。

文章图片4

图:质量极佳的邓通半两钱,至今仍是钱币收藏家的挚爱

“汉文虽爱露台之产,邓氏之钱布于天下。”这可真是一个充满了悲讽感的笑话。

史书还讲,文帝修建霸陵,皆以瓦器,不用金、银、铜、锡装饰,且利用地势依山开凿,不另兴建高大的坟堆。可事实上,霸陵在史书中曾三次被盗掘,特别是在晋建兴年间,有人盗掘了霸陵后,竟“多获珍宝”,以致当时的晋愍帝都大为惊叹:“汉陵中物何乃多邪!”手下回答说: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霸陵在诸陵中已经算是很简朴了,却还要遭到盗掘,“亦百世之诫也”。另外明朝时霸陵曾因秋季灞水冲激,被冲出五百余片石板,可推测汉文帝仍然坚持以石为棺椁,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厚葬其中,随葬“皆以瓦器”并非事实。总之,文帝虽有大俭之名,但有大奢之实,其心理行为的矛盾十分怪异,这显然是一位双面帝王。

另外,据史书记载,刘恒在入京称帝之前,他的代王王后便已死了,及刘恒入京为帝,不及两个月,代王王后的四个儿子便相继病死。而恰巧就在这个时候,功臣们请刘恒早立太子,既然这四个嫡子恰巧都死了,那么就立庶长子刘启(窦姬之子)为太子吧,刘恒说我自己的皇帝位子都没坐热,咋能这么快就定自己的儿子做接班人呢?于是又假模假式的推让了三次,当然最后还是答应了,并给天下所有家庭的嫡子每人都升一级爵位以为庆贺。这位刘启就是日后的汉景帝。

在吕后掌政的十几年间,每位刘氏子弟几乎都被迫与吕氏女结为姻亲,刘恒应也无法例外。所以,这位刘恒正妻应为吕氏女,她恰巧死在刘恒称帝之前,而她的四个儿子又恰巧都死在刘恒称帝后短短两个月内,而且一死刘恒就马上得立太子,真的是很恰巧啊。

年纪轻轻就生了四个儿子,这说明刘恒与吕氏女的感情还是不错的,但在皇位面前,爱情,亲情,父子情,全都可以抛下!!

细思极恐。

李世民望尘莫及。

文章图片5

图:昨天考古刚刚确定了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的真正位置

事实上,被史书夸上天的“文景之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当时赋税是很轻,天下也太平,但在轻税与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下,真正得益的却是富豪与权贵,他们官商勾结,兼并成风,他们还私自发行货币,垄断盐铁生产,买官,买爵,蓄奴,花钱免罪,放高利贷……以至贫富分化,社会风气极其败坏(见贾谊奏疏)。文帝初期,列侯与诸侯王及他们的母亲妻儿,还有二千石以上的政府高官,甚至可以随意逮捕平民!至于世人称道之文景田租低税率(注3),那也不是表面那么简单;首先,汉朝的赋税里田租只是小头,更大头的还有献费(给皇帝的贡赋)、口赋(人头税)、刍稿税(牧草与秸秆税)、户赋(按户征收)、訾税(财产税)、更赋(以纳钱代更役的赋税)及其他杂税。这边收少了,那边再补回来,平白赚了仁政之名,岂不美哉?所以《汉书 食货志》上说:“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老弱病残)咸出……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

哈哈,好一个文景之治!

在每一个被治世阳光普照的天下,都有一帮被晒干了的小p民。

文章图片6

图:霸陵陶俑

一次,有个老百姓偷了高祖祭庙(高庙)座前的玉环,刘恒为成就自己的孝名,竟要加重刑罚,诛灭那人三族(注4),好在廷尉张释之秉公持法极力劝阻,刘恒这才同意将那人斩首了事(注5),还因此获得了个从谏如流、轻刑善政的好名声。

p民惨,官吏也好不到哪儿去。云中太守魏尚,扎根边疆,对抗匈奴,出生入死,战功赫赫,却仅仅因为上报的杀敌数字与上交的敌人首级差了六个,就被下狱削爵,罚作苦力。帝国刻薄寡恩,竟以至于此,更讽刺的是,比起景帝武帝,文帝还算仁厚的。

文章图片7

至于历史教科书上所称道的废除肉刑(伤残肢体之刑),也没那么光彩耀人,因为汉文帝废肉刑后,却将砍右脚的肉刑改成死刑,将砍左脚的肉刑改成打五百板子,实际上死的人更多了,而打板子虽然保住了罪犯的腿,但人基本上打不满数目就被打死了,实际上只是赏你个全尸。所以《汉书 刑法志》载张苍、冯敬上书称汉文帝废肉刑“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这可不是夸张,要知道,就算是暴秦的“笞刑”,也不过几十下板子,除了“熟笞”算是情节严重要加刑,那也是打满一百下就到了顶点。因为超过一百板子,就真的有可能打死人;五百板子,那几乎要打成肉饼了。结果,这一废除肉刑的“仁政”,却让罪犯遭击打致死者“岁以万数”(《通典 刑法六》),以至于“当此之时,民皆思复肉刑。”(东汉崔寔《政论》)老百姓甚至很想恢复肉刑了,真是讽刺啊!最后,就连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都看不下去,即位后便下诏说:“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于是一路将笞刑减为一百到两百下,但即便如此,这一两百板子仍能打得你生活不能自理,故“酷吏犹以为威”,小民们仍然对此怕个半死。

文章图片8

图:促使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天下名医淳于意父女

大概皇帝本就是这世上最肮脏的职业罢,所以相对而言,刘恒已算是最开明最仁慈最有吃相的一个了,至少,他对自己的名誉与身后评价相当在意(注6)。所以,虽然有时候他言行不一,伪善装逼是个双面人,但因他长期在边地太原做代王,亲眼目睹秦末战乱留下的荒残景象,所以一生惜民力,懂克制,有底线,仍可以说是千古无二的明君仁主,就算是装,人家装了一辈子,这也难能可贵。

事实上,汉文帝所创的选举制、赦宥制、纳言制以及亲耕籍田、开放鼓励民营经济等汉初制度,都是开创历史的开明善政。而他废除连坐法,改易关中“告讦之俗”,设立五等刑期等(注7),也是对商鞅秦制的一次伟大开明改造。还有他所奉行的财政紧缩政策,更是中华帝国集权政治的一个奇迹,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代,能像文帝统治期这样,用这么少的国防开支与行政成本,维持一个这么大的集权帝国(注8)!我们现代人见惯了自由民主文明,或许不觉得如何,只有身处其中之人,才能真正了解他的伟大。

文章图片9

所以,司马迁夸汉文帝“德至盛也”,班固也对他大唱赞歌“呜呼,仁哉!”曾国藩等人甚至说“其德为三代后仅见之贤主”。

这人就怕比,来个稍微仁厚简朴点儿的不容易,那还不得使劲多上点谀词,否则后世的皇帝哪儿还有动力稍微控制一下自己。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容易满足的,只要统治者知道克制一点,少折腾一点,向来拥有超强忍耐力的中国人民就能送给你们一个治世乃至盛世!

注2:因汉文帝子嗣较少,除了不受宠的代王刘参,其他活到成年的儿子就只有汉景帝刘启与梁孝王刘武两个,所以不免对他们过于纵容,就连给太子请的太傅也是石奋这种老好人,导致刘启越来越骄纵,有次还带着弟弟刘武一起在司马门飙车(依汉律《宫卫令》,除了皇帝,无论谁通过司马门都得下车下马),结果被时任公车令的张释之当场逮捕。这事儿可大大小,三国时曹植便是因此而彻底失去了争夺世子的资格。当然,汉文帝比曹操更加护犊子,刘启很快就被特赦出狱,未受到任何惩罚,且也未因此影响其储君之位。

注3:先秦时期田租一般为十税一,高祖时期降为十五税一,文帝即位后第二年降为三十税一,中间甚至还有十一年不收田税,直到景帝即位后,才又恢复为三十税一。

注4:夷三族之罪,早在高后元年便已废除,故文帝此举,乃以皇帝权威擅改法律,故张释之拼死谏诤。

注5:反观汉景帝时,宠臣晁错为了出行方便,竟然凿穿了太上皇庙(祭祀高祖的父亲刘太公的庙)的围墙,更加大逆不道,但汉景帝只是批评两句了事。看来,秦制帝国虽用法苛刻,但皇帝与权贵并不受此约束,百姓在他们眼里不过是草芥罢了。就连汉文景这样在历史上有名的明君都是如此,其他皇帝就更别说了。张释之所言(“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虽然很好听,但在秦制帝国中是注定无法实现的。

注6:汉文帝对自己“身前身后名”如此看重,与他皇位合法性不足有关。毕竟,他是外藩入继、叔夺侄位,无论怎么说都是得国不正;所以他必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道德楷模与天下臣民的施惠者。所以“文景之治”,实质是一个政治暴发户的救赎之路,一个杀妻杀子杀侄杀弟者的救赎之旅。

注7:秦律无刑期,全是无期徒刑,且代代相传,子子孙孙都是臣隶;只有上缴大量罚金才能赎刑。

注8:当然,这种大国家、小政府的奇迹只有在大灾大乱之后才可能出现;如前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豪强凭借政策优惠占据权力真空而逐渐坐大,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土地兼并与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这时候汉王朝又会出来收紧管控与民争利。中国几千年历史(甚至整个世界历史),便是在这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中曲折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