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中世纪哲学之四:中世纪的弥曼差派

 金色年华554 2021-12-15
广告

印度哲学史/思想者书系

作者:汤用彤

京东
 

印度中世纪哲学之四:中世纪的弥曼差派

弥曼差派是印度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之一。它与另一大学派吠檀多派都尊吠陀,并以吠陀为中心组织自己的学说。弥曼差派着重于吠陀祭祀的解释与研究,吠檀多派则祖述奥义书的哲理,探讨宇宙与人生的究竟,使' 自我' ' 归一' 最后求得解脱。两派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弥曼差派又称前弥曼差派,吠檀多派又称后弥曼差派。

弥曼差派成为一个系统的派别,大概是在公元4-5 世纪山隐尊作注以后,弥曼差派主要讨论了语言的性质问题,主张' 声常住论' ,认为声音是一种表示客观内容的存在,它不是人们自己观念的表示或者符号,吠陀的' 存在' 是永恒的,因此吠陀的声音也是永恒的,吠陀圣言就是真理,吠陀圣言中有一种永住的神秘力量。人们在祭礼时,通过祈祷就会使吠陀圣言产生左右神明的力量,普通人的语言,只不过是吠陀圣言的显现。当人们说完一段话时,别人所以能了解其意思,就因为声音是不灭的,否则别人就无法理解整段话的全部意思。声常住论的实质是承认在语言背后有一种常住不变的实在,即' '。并由此把语言提高到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地位。

图片

弥曼差派从《吠陀》神学出发,最后走到与《吠陀》神学相反的方向。因为弥曼差派虽然极力神化祭祀的作用和《吠陀》圣言,但又认为祭祀和祈祷能产生一种左右神的力量。这种祭祀本身具有的神奇力量称为' 无前' ,是人们通过祭祀获得福报的原因。

他们还积极提倡声常住论。于是,逐渐由无前论和声常住论中产生一种和《吠陀》神学相对立的无神论倾向。因为在祭祀之前并无任何神力可以赐福于人,只有通过祭礼才会显现出赐人以福报的神奇力量。祭祀是由人来实行的,人们是通过祭仪和祈祷来进行祭祀的,祭祀时使用的语言背后存在着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独立原理,这样自然就否定了最高神的存在。

弥曼差思想家认为,吠陀的证言(声)是认识的主要来源和方法(量),但是他们也不否认人们日常经验所得到的其它认识的来源。继山隐尊之后著名的弥曼差师童中师和光显都把认识分为确切的认识与不确切的认识两类。光显认为,所有的认识除了回忆以外都是确切的认识。

童中师认为,认识是一种以前未被认识对象的显现,这种认识不能被其它认识视为不真的,所有认识都是自真或自明的认识,也就是说,一切认识的产生和被认识都是真实或确切的认识。确切的认识只是通过产生认识的种种条件本身而得的认识,这里所说的种种条件本身指的是认识的客体、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过程。

优波伐莎、山隐师和童中师都认为认识的来源或方法有六种:知觉(现量)、推理(比量)、证言(圣言量、声量)、类比(譬喻量)、推定(义准量)和非存在(无体量)。光显和其它论师只承认前面五种来源,否定' 非存在' 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来源。

弥曼差思想家从上述的认识论出发,认为感觉所及的客观对象是真实的。'世界永远是在那里'?弥曼差在反对佛教空宗的' 一切皆空' 、瑜伽行派的' 唯识无境' 和吠檀多派的' 世界是幻' 的斗争中,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世界观。他们和胜论一样,把世界上的各种现象总括为若干范畴或句义,每个范畴中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童中师主张有五个,实体(实)、性质(德)、运动(业)、普遍(同)、非存在(无);光显主张有八个:实体、性质、运动、普遍、内属(和合)、能力、相似(似)和数,但他不承认非存在是一个独立的范畴。

弥曼差的范畴说大致和胜论相似。他们都承认世界的基础是范畴或句义,这种范畴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性的,这是一种实在论的解释。弥曼差与胜论十个范畴学说相比减少了特殊(异)、可能(有能)、非可能(无能)、亦同亦异(俱分)四个范畴,增加了相似、能力和数的范畴。

弥曼差思想家对大乘空、有两宗、吠檀多不二论和瑜伽派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进行了严肃的批判,这种批判,到童中师和光显进入了高潮。

在本体论方面,弥曼差派从他们的实在论出发竭力反驳当时唯心主义的三个变种——大乘空宗、瑜伽行派和吠檀多对待世界的观点,既空观、唯识论和不可言状的幻说。按照第一种意见,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非实在或空的;按照第二种意见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我们认识中幻现的形相,按照第三种意见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种不可言状的摩耶或幻现。弥曼差派针对这三种看法进行了批驳。他们认为,客观世界是独立于我们认识以外的真实存在,我们所感觉到的对象不可能是一种非存在(空)或者是幻,也不可能是我们主观认识中幻现的形相(识),因为我们日常所得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和我们的感觉器官接触所引起的,认识所揭示精神之外的对象决非是虚幻的,也不能就是认识自身。光显派提出了一种非幻论,按照这种理论,幻觉不是别的,只是对两种不完全认识之间的真正区别缺乏理解,其中一种认识通常是知觉性质的,另一种是回忆性质的。

在中世纪后期,印度哲学中吠檀多取得了统治地位,弥曼差派和后期的胜论——正理论、数论——瑜伽一样都沦为印度教神学的婢女,弥曼差的很多祭祀实践还一直被奉行着,但是在理论上已和吠檀多一元论难以分辨,他们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把世界看作是主宰神的创造过程,是一种幻的显现。修行的目的不是获得现世的福乐,而是亲证梵我的同一,弥曼差从此失去了光辉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