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史书《竹书记年》为什么又分古本和今本两个版本?哪个可靠?

 与春天同行 2021-12-15

原创:唐封叶

文章图片1

想了解中国上古史,就不能不提一本极其重要的古代史书——《竹书纪年》,它躲过了秦始皇焚书之火,记载了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

说起《竹书纪年》的来历,那还是古代“考古学”的一项伟大成就。

话说西晋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今河南汲县)有一个叫不(biāo)准的盗墓贼,盗挖了一座战国时期的魏国大墓。这座大墓的主人,有的说是魏襄王,也有人说是魏安僖王,现代史学家多认为是魏国的一位史官。

文章图片2

这座大墓里面,除了青铜钟、鼎等各种珍宝,还埋有数十车用战国古文写的竹简书和帛书。当然这个不准是个没文化的盗墓贼,只认财宝,不把竹简书和帛书当回事儿,他在昏暗的墓里看不清东西时,就顺手拿起竹简点起来当火把照明,折断、烧掉不少记载珍贵文献的竹简,然后盗鼎而去。好在这个盗墓贼很快被当地官府抓获了,当地官府的书吏一看古墓里有那么多古书,敏锐感觉到其中的巨大价值,立即收拢起来,上交朝廷。晋武帝于是命令当时的著名学者荀勗(xù)、束皙、和峤等人去整理这些珍贵的古代文献。

文章图片3

荀勗、束皙、和峤等人不愧博学多才的名声,把这些用战国古文所写的散乱残缺的竹简整理成七十五篇(卷)文章,并转写成西晋通行的隶书。这七十五篇文章,内容庞杂,有《易经》、《琐语》等占卜解梦书,有《缴书》这样教人射鸟的书,也有《图诗》这样的图画书,以及《周食田法》、《论楚事》等杂书,当然还有不少历史方面的书籍。在历史类书籍中,有十二卷是属于纪年体史书,类似传世的鲁国史书《春秋》,记载上起五帝、下到战国晚期的两千多年历史。这十二卷纪年体的史书本没有名字,后来被整理者起名为《纪年》。因这《纪年》是写在竹简上,出土于汲郡古墓中的,所以又名《竹书纪年》或《汲冢纪年》。这《竹书纪年》,写作于战国晚期,据认为出自魏国史官的手笔,比太史公的《史记》早了两百年,而且躲过秦始皇焚书之火的摧残,保留了很多珍贵的中华上古史,所以价值无法估量。

不过如果有历史爱好者想去买《竹书记年》这本书来看看,会发现市场上有《古本竹书纪年》和《今本竹书纪年》两种版本,还有把两个版本合在一起的合订版,这是怎么回事呢?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原来西晋出土的《竹书纪年》上面的记载,很多不符合传统的说法,尤其不符合儒家的正统史观,如《竹书纪年》说夏代的时间多于商代,舜武力逼迫尧让位给他,太甲杀伊尹,等等,因此受到一些正统儒家学者的抵制,传习的人不多。再加上唐末五代,战火频仍,导致这部记载很多珍贵史料的出土文献,到北宋的时候居然失传了。不过至明代嘉靖年间,一个两卷本的《竹书纪年》突然又横空出世,重返人间。但是人们发现,重新出世的《竹书纪年》,好像有些问题。比如,按晋代人记载,《竹书纪年》记载东周以后的史事时,最初是用的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又用的魏国纪年,但明代重出的《竹书纪年》,用的却都是周天子纪年。尤其重要的是,明代以后重出的《竹书纪年》,很多条目内容与晋唐以来书籍所征引的《竹书纪年》条目不同。到了清代以后,经过很多学者反复考证,多数人认为明代新出的两卷本《竹书纪年》不是西晋整理的《竹书纪年》原本,而是好事者辑录自古至明代的各种靠谱或不靠谱史书资料而编造的“伪书”。

近现代很多历史大家,为寻求晋代《竹书纪年》的原貌,试着辑录自晋朝至宋代的古书中所摘引过的原本《竹书纪年》零散文句,像缝掇“百衲衣”一样,又辑成一本《竹书纪年》,通称《古本竹书纪年》。为了区别,于是现在人们就把明代出现的那个版本的伪《竹书纪年》称为《今本竹书纪年》。所以出于严谨的考虑,我们在学习、研究和考证古史时最好使用《古本竹书纪年》上的史料。不过《今本竹书纪年》虽证实是伪书,但也是元明文人辑录各种古文献加上年月凑成,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要强调的是,《今本竹书纪年》上的很多史事虽然取自很多古籍,但是不少条目前的年月,却是它擅自加上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它上面的很多年月太当真。

(摘录自唐封叶著《简说西周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