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10.孔子作《易传》

 圖塗軒 2021-12-15


我不知道各位朋友看过周文王作的《周易》没有?《周易》原文是很难懂的,虽然原文很难懂,但是有两个字大家一定看得懂。哪两个字?有人说是“乾坤”,有人说是“阴阳”。如果大家把乾坤和阴阳都搞懂了,那我就不用讲了。


哪两个字呢?“吉”“凶”。周文王作的《易经》是经文的部分,内容一般是这样的:什么什么吉,什么什么凶。前面一句话,后面是一个吉或凶,当然还有其他判断语。这个判断语大家都看得懂,但前面的“什么什么”部分看不懂,于是大家就《易经》就是讲吉凶的,讲吉凶不就是算命吗?所以《易经》是一本算命的书。


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易经》的精华就在前面那个什么什么里面。你是不是要说“你在故弄玄虚吧”。我提醒大家一句:前面的什么什么和后面的吉凶是什么关系呀?是因果关系。前面什么什么是因,后面的吉或凶是果。《周易》的秘密不仅在于讲了什么时候吉什么时候凶,更重要讲的是怎样趋吉避凶。这里面的吉凶是因为什么什么而怎么样,所以看到吉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如果不什么什么就凶。当然,看到凶的时候不要紧张害怕,它是什么什么凶,如果不什么什么就吉了。所以《周易》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趋吉避凶。


当然,这一点不仅我们看不懂,当年孔夫子也看不懂。但是孔子毕竟是孔子,他看不懂,就下功夫看。下多大的功夫呢?《史记》上说了一个词叫“韦编三绝”,说孔子晚年的时候喜欢《易经》,他读易的时候是“韦编三绝”,《汉书》也是这么记载的。


什么是“韦编三绝”呢?“韦”就是牛皮绳,孔子看到写在竹简上的《周易》这本书(此时还没有纸,东汉蔡伦才发明创造了纸),竹简是一片片的,所以中间要用“韦”(牛皮绳)把它穿起来;“三绝”:“绝”就是断了,断了几次呢?“三”不是三次,而是多次。牛皮绳都断掉了多次。突然有一天,孔子看懂了,然后他说了句:“哇,原来《易经》不是讲算命的,而是讲天命的。”这一年孔子50岁。


我们都知道,按照孔子自己的说法是“五十而知天命”。他是怎么知的天命呢?是看懂了《易经》而知的天命,这也是孔子说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岁读懂了《易经》,从此再没有大的过错。孔子五十岁这年读懂《易经》后,他就开始转运、当大官了。他当的第一个官是中都宰(现山东省汶上县),也就是鲁国下面一个直辖市的市长。孔子后来还当了大司寇等大官。


孔子晚年的时候给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73岁去世。我认为在孔子的一生当中有两个时间点值得我们注意:15岁和50岁。


“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什么意思?有好多人理解是孔子15岁立志于学习。那就错了!因为这话的意思是孔子15岁之前没有好好学习,那还能成就孔子吗?孔子那个时代学的都是经典,都是需要背诵的。而人一过了15岁,记忆力就大大下降。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15岁的时候就立志于为学传道了,也就是说孔子15岁就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懂得了自己的命——一辈子立志于为学传道。孔子一辈子都没有改变过自己的志向,所以他这一辈子都是幸福的,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终极目标。成功了,当然幸福;不成功呢,就在走向成功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就好了。我们想一下自己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没有?


孔子50岁知道了天命天道,55岁周游列国,14年后(即68岁)回到鲁国,这中间他就去传播天命、天道了。孔子发现《易经》六十四卦讲的是天道大规律,于是就把它写下来,写了十篇,也叫“十翼”。“翼”是翅膀的意思,也就是孔子给《易经》插上了十个翅膀,《易经》一下子就飞起来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完成了质的伟大的飞跃。


孔子写的“十翼”也叫《易传》,“传”是解释的意思,对经文的解释就叫“传”,如《左传》就是左丘明给《春秋经》作的解释,《易传》就是孔子给《易经》作的解释。


究竟《易传》是不是孔子写的?后代就有怀疑。一开始人们都不怀疑,后来到宋代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第一个提出怀疑,他说:“《易传·系辞传》可能不是孔子写的。”到后来怀疑的人越来越多,到清代时,大家基本都否定《易传》是孔子作的。比如说清代崔述认为不仅《系辞传》不是孔子作的,《彖传》《象传》都不是孔子作的。到现在,多数人认为“十翼”都不是孔子作的。


直到1973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挖出了一个汉代的陵墓。这个陵墓是西汉初期长沙王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陵墓。这里面有一件事情震惊了世界——坟墓里挖出了一具女尸,这具女尸距今已经两千年了,还没有腐烂。后来经考证,这具女尸是利苍的妻子,叫辛追。这具女尸也被称为“东方睡美人”,她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尸身,也就是说她的肌肉还有弹性,部分的关节还可以活动,毛发还在,指纹还比较清晰,距今已经2100多年了。


还有比这更加令人震惊的事件——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大堆竹简的书籍,还有帛书,其中有一本帛书就是《周易》。这本《周易》是在公元前168年抄写的,是先秦的文献,比现在通行的版本要早。它和现在通行版本有两大不同点:1.六十四卦的次序排列的不同,2.《易传》除《系辞传》部分,很多经文部分是现今通行版本所没有的,如《二三子问》上下篇、《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篇章。


这里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里的“子曰”很多地方明确写作“孔子曰”或“夫子曰”。古人反对孔子作《易传》的理由之一就是《易传》里的“子曰”不一定是孔子说。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臆断《易传》是孔子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但它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这些思想也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其弟子的弟子的推及而成。其实,《易传》每一篇成熟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战国早起到后期的都有。


过了20多年,也就是1993年,又有了新的发现,湖北荆门郭店和荆州江门一带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简书,被称为楚简。1994年在香港发现了一批战国的楚简,上海的一个馆长听说后,马上到香港去看,后来花了重金买回绝大部分的楚简,其中有一本就是《周易》。这个《周易》的版本比马王堆版本的还要早,它里面只有经文没有传文。经文六十四卦的次序和我们现在通行版的排列次序是一样的。


所以从版本来看,《周易》主要有三个版本,最早是上博简(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简),第二个版本是马王堆西汉初年的帛书本,第三个版本就是我们讲的通行版本——三国时期王弼作的注和西晋时期王弼、韩康伯注本,这个注本在唐代时又被孔颖达作了注释。我们讲《周易》就是按照这个版本,同时还要比对上博本和马王堆本。


最后,我们把《周易》这本书成熟的历史和作者做一个总结。《周易》这本书经过三个圣人:伏羲氏作八卦,周文王作《周易》的经文部分,孔夫子作《周易》的传文部分,所以可以看出《周易》这本书形成的历史非常悠久,单是周文王距今就已经3000年了。


《周易》这本书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周易》的“易”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我们下一讲接着说,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