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方子!疏肝 健脾,血管通了

 人老颠东 2021-12-15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事儿。

这个问题,是许多中年人、中老年人的通病。有些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才30多岁,就犯这个病。

来吧,我给你讲个医案故事。你体会一下这个病,多折磨人。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纪是56岁,本来是一个退休工人。

其实,她早在三年前,就反复地出现眩晕,一旦紧张劳累,就容易犯病。只不过,那时候发作时间短,程度轻,此人就没做治疗。

结果,就在大概一周以前,此人早晨起床的时候忽然出现剧烈的头晕,而且恶心欲呕,伴随耳鸣。当时把她难受的,一下子倒在床上,足足躺了大半天才缓缓起身。

图片

就这样,将近一周的时间里,她一直头晕、迷糊、恶心、烦躁、耳鸣时作。大便不爽,食欲减退。浑身上下乏力。

怎么回事呢?患者心里琢磨,应该是从前头晕的病,这一次大发了。

她在家人的陪伴下到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就是有颈椎病、脑动脉硬化,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说白了,就是该供血的血管出现了异常,血液上不去。

这可怎么办呢?患者思来想去,决定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细,苔白,舌质暗淡。

在了解这些情况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这张方子,立意和构思都很有借鉴意义。但见——

柴胡、当归、白芍、薄荷、白术、茯苓、半夏、僵蚕、石菖蒲、钩藤各10克,葛根、白蒺藜和石决明,各30克,甘草6克,黄芪30克,桃仁、红花各10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3剂以后,症状明显减轻。服药5天以后,病情消失,生活恢复正常。

此后,原方继续投用5剂,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患者未曾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2004年的《陕西中医》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一下。

现在,我要带你一起探寻,这里的道理。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件事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图片

好端端的动脉,怎么就不供血了呢?

现代医学,往往用颈椎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来解释。

中医呢,不知道啥是颈椎病,更不知道啥是动脉粥样硬化。

那中医怎么认识呢?中医认为是痰淤互结。痰浊和淤血,阻滞在脉道里,导致供血不足。

没办法,中医只能这么认识。你让它说得更精确、更具体,委实有点难为人家。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痰瘀互结,是怎么来的呢?

只有把这个问题找到了,才能算找到病根儿。你别看中医不那么精细,但是它善于刨根问底。

就上文这个医案里的患者来说,她的根源问题,在于肝郁脾虚。

你看,此人就诊时脉象弦,容易烦躁,从前在发病的时候,也每每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明显。这说明啥?是不是有肝郁的问题?

你再看,患者是不是脉象偏细?而且,大便不爽、食欲减退、全身乏力。你说这是不是脾虚啊?肯定是。肝属木,脾属土。肝木郁遏,伤及脾土,于是脾的运化失常。

脾虚,运化不了水湿,于是聚而生痰。痰浊淤阻脉道,令气血不行,故而形成血瘀。痰瘀互结的局面,这不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吗?

所以说,这个患者的问题,表面看,在于痰瘀互结,令动脉供血失常。往深里看,则是肝郁脾虚。这就是中医的长处——善于刨根问底,直至把病根儿彻底刨出来。

好了,既然如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当时医家开的方子了——

柴胡、当归、白芍、薄荷、白术、茯苓、半夏、僵蚕、石菖蒲、钩藤各10克,葛根、白蒺藜和石决明,各30克,甘草6克,黄芪30克,桃仁、红花各10克。

你不是有痰浊吗?半夏化痰、茯苓利水、石菖蒲化痰开窍。

你不是有淤血吗?桃仁、红花可以活血,当归养血活血。

肝气不条,郁而化热生风,所以患者眩晕烦躁。那好,用白蒺藜、僵蚕、钩藤、石决明来清热、祛风、疏肝、止眩晕。

葛根一味,可以扩张血管。

接下来,就是重头戏了,要解决肝郁脾虚这个事儿。怎么解决?用到了柴胡、当归、白芍、薄荷、白术、茯苓,后面还有一个黄芪。这一瞅,像谁啊?是不是逍遥散啊?对喽,就是逍遥散。它解决的就是肝郁脾虚这个事儿。其中,柴胡、当归、白芍、薄荷用于疏肝解郁。白术和茯苓,以及加上去的黄芪,用于健脾益气。

图片

如此,患者肝郁脾虚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痰淤互结的发生基础,不复存在,整个人才可以彻底好转起来。

这就是用逍遥散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例子,很典型,颇有启发意义。

临床上,属于这个类型的患者数不胜数。主要表现,就是脉弦细,舌苔薄白,浑身乏力,头晕迷糊,伴随恶心烦躁,食欲差,大便不规律。西医检查,有颈椎病,或者有动脉硬化。我觉得,这类患者,应该把本文所述的方药和案例,牢记在心。将来有机会,不妨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我相信,如果用得科学合理,它可以帮助很多人摆脱困境。

专业读者朋友,您也作个参考。这些来自业界一线的经验,还是很宝贵的。

当然,关键是,我们应该学会用中医的思维,来看待当代人的常见病。请你不要把所谓“中医思维”,看成是玄乎其玄、似是而非的东西。它不是噱头,而是帮助我们找到深层病因的思维武器。作为医者,我们要善于理解它、运用它。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